前不久回老家,專門對洋芋攪團制作工藝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了解。
制作洋芋攪團需要花些工夫,更需要掌握壹定的技術要領。其工藝流程大約要經過選、洗、煮、剝、晾、揉、打、調等8道工序。選洋芋是做洋芋攪團的第壹步,原材料好不好,直接影響洋芋攪團質量的高低,以當年出產、大小適中、無傷裂、無蟲疤的粗皮洋芋為最佳原料,經過兩三次清洗,徹底洗去粘附的沙子和泥土。接著便是煮,煮時洋芋和水的比例要適當,水太少會煮焦,或半生半熟;水太多會將洋芋煮成“水包子”,沒面氣。火候也要恰到好處,剛開始用大火猛催,快熟時用文火慢燉,聽到鍋內水發出吱吱聲方可出鍋,再選擇裂開口子、瓤黃面飽的洋芋趁熱迅速去皮,晾在案板上。晾洋芋也有標準,要涼到稍存余溫即可,溫度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否則打出的攪團沒筋道,不好吃。
“打”這個環節最為重要。打洋芋攪團得有石臼和木槌兩樣工具。首先將晾好的洋芋逐個放入石臼,同時用木槌對石臼中的洋芋慢慢擠揉,邊放洋芋邊揉搓,每次10只左右,不可過多,用力也不可過猛,這時洋芋之間尚未粘連,用力捶打洋芋塊會四散飛濺,並且打成的攪團“核”多肉少。待洋芋揉到稍有粘性,團在壹起時便可掄槌猛打,伴著很響亮的“嘭嘭”聲,整個村子的人都能聽見。打攪團是件力氣活,有時要幾個人輪番揉打,也只有這樣才能打出柔韌筋道、色澤黃亮、香味濃郁的上乘攪團。
至此,洋芋攪團已經制成,接下來便是吃了。
洋芋攪團吃法很多,做蘸湯涼吃:以蔥花或蒜苗熗少量酸湯,在湯中加入鹽巴、蒜泥、油潑辣子和切碎炒好的青菜攪勻,用蘸了水的刀具將攪團切成核桃大小的小塊入湯,攪拌直至蘸足湯汁,吃起來香辣可口,十分過癮、解饞。燴攪團熱吃:先做湯,再把切成小塊的攪團入湯燒滾(不可煮得太久致使攪團化開),這樣做成的攪團綿軟溫熱,適於老年人食用。還可以把吃剩的攪團用紗布包裹嚴實,壓上重物,待次日切條涼拌或爆炒,或者和少許小麥粉烙成攪團餅,吃起來別有壹番滋味。值得提醒的是,洋芋攪團雖然好吃但不可常吃,也不能壹次吃得太多,吃久了傷胃,吃多了脹肚。
打洋芋攪團是壹項技術,也是壹門藝術,觀看打洋芋攪團和吃洋芋攪團還是壹種享受。如今,外地賓客或親朋來了,熱情好客的華亭人做壹頓洋芋攪團以表盛情;城裏人下鄉,請老鄉打壹窩洋芋攪團解饞;奔波在外的華亭兒女,會將吃洋芋攪團帶回思鄉的夢裏;頓頓吃白面的華亭農民,也會隔三岔五吃壹頓洋芋攪團改善壹下生活呢。在綿軟筋道柔韌香甜的洋芋攪團中,隱藏著華亭深厚的飲食文化,也滲透著華亭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