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有哪些特產和風景?
鄉土特產篇:茶中英豪--“祁紅” 翻開美國韋氏大辭典,“祁門紅茶”的譯英詞組悄然出現了。上邊清楚地記錄著祁門紅茶的原產地--中國安徽省祁門縣。作為中國的十大名茶,祁門紅茶在近代史上無論是作為商品出口創匯,還是作為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壹員,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壹起來認識認識這位茶中英豪。 祁門產茶創制於光緒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余年的生產歷史,可追溯到唐朝,茶聖陸羽在《茶經》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 的記載,當時的祁門就隸屬歙州。祁門產紅茶,事出近代。當時的英國、法國、俄國、丹麥等國家都有著巨大的紅茶市場。1875年前後,祁門人士胡元龍借鑒了外省的紅茶制法,在祁門加工出了紅茶。 保健食品黑木耳 黑木耳別名木蛾、樹雞、葷耳、黑菜等,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壹。人們經常食用的黑木耳有兩種:壹種腹面平滑色黑,背面多毛呈灰色或灰褐色,稱毛木耳;另壹種兩面光滑,黑褐色半透明,稱為光木耳。黑木耳為祁門傳統特產之壹,近年來,由於采用先進的栽培技術,祁門黑木耳產量和質量都有顯著提高。尤其是祁門所產的光木耳,色澤好,外觀美,肉質肥厚,質佳味正,遠近馳名。 十大名菇之首徽菇 徽菇是徽州香菇的簡稱,為我國最負盛名的四大名菇之壹,1990年12月全國香菇專業會議確定全國十大名菇,徽菇高居首位。 山蔬第壹珍品石耳 石耳是祁門特產之壹,因其形似耳,並生長在懸崖峭壁陰濕的石縫中而得名。俗稱石衣,又叫石菇、巖耳、石壁花等名,在植物分類學上屬地衣門、石耳科。石耳外形和木耳相似略大,體呈扁平葉狀,塊大厚實,正面有顏色烏黑有絨毛,背面呈灰綠色,腹面中間有壹粗壯的“臍”,它就靠著這個奇妙的小吸盤似的臍,才得以在懸崖峭壁上安家落戶。 野果之王獼猴桃 獼猴桃,祁門人習慣上稱作楊桃,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來黃山,曾對獼猴桃作過壹番研究,說“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諸名。” 白術之最祁術 祁術為白術的壹種,是名貴地道中藥,因產於祁門而得名。我國浙江、江西、雲南等省均產白術,但以祁術品質最優,為白術最上品。 中藥上品九制黃精 黃精在祁門民間又叫作老虎姜、雞頭參等,古稱黃芝,意為象靈芝壹樣的靈丹妙藥。黃精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具橫生根狀莖,肉質肥大。地上莖長而較柔弱,壹枝多葉輪生,葉短似竹,線狀披針形,先端卷曲而纏繞它物,無柄。夏季開花,花梗下垂,花白色鐘狀,漿果球形,熟時黑色。 傳統工藝篇:天然配方祁門瓷土 瓷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為祁門特產之壹,自古就很有名。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天工開物》載:“景德鎮從古至今為燒器地,然不產白土,出土婺源、祁門兩山”。清代《續文獻通考》說:“陶土之種類極多,最純粹者,西人稱高嶺土。高嶺土雖多供輸出,用者多來自祁門,祁門南鄉龍風壁,西鄉伊坑,產量均高,即景德鎮所用之上等原料,亦多取於此。”《陶冶圖》中“采石制泥”壹節中說:“石產江南徽州祁門縣平裏、郭口兩山,距窯廠二百裏,開窯取之。” 鄉土風韻祁西土布 祁門生產土布始於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為農家婦女自行紡織的壹種布匹。這種土布以歷口為交易集散地,歷口附近的村子多有出產,其中彭龍村為最。這壹帶均屬祁門西鄉,故稱“祁西土布”。祁西土布,門扣在5百至6百根紗左右,門約1尺8寸,長度3丈6尺至4丈足尺。品種有醉紅、窄綠、紫青、十文青、三文青、白地青花、青花白地等,可做衣服、印花被面、包袱、頭巾。因其特別厚實暖和,耐用經磨,用來做冬天的內衣和棉被裏子非常適宜。 珍惜動物篇:蛇中毒王祁蛇 祁蛇是我國特有的蛇種,又名蘄蛇、白花蛇、五步蛇、方勝板等。因其蛇頭為三角形,身子短粗,尾巴細而短,吻端延長向前突起,所以也叫尖吻蝮。祁門自然環境極宜其生長繁殖,為祁蛇主產區。對祁蛇的最早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據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提到的“黑質而白章”的亦指祁蛇。祁蛇全身都是寶,是壹種與麝香、鹿茸齊名的動物藥材。作為中醫學上的祁蛇,性溫,味甘,有毒,《本草綱目》中稱之“為風痹、驚搐癩癬、惡瘡要藥”,主治中風、驚風、麻風、癩癬、痹痿等頑疾。蛇蛻 “治目疾居多,退目翳為最”。蛇膽具有清熱解毒、化痰鎮痙的功效,常用於百日咳、咳嗽痰喘和多種眼疾。祁蛇煎熬加工可制成蛇油,多用於防治凍傷、燙傷、皮膚皺裂。祁蛇毒具有“抗凝”和“保凝”兩種作用,在治療血栓類疾病以及惡性腫瘤方面,用途更大。 山中仙禽白頸長尾雉 白頸長尾雉,俗稱“野雞”,在祁門常常見到它靚麗的身影。白頸長尾雉上體大部分金黃色,雄雉的數十枚尾羽竟長達1米多,上面有黑褐色大型橫花斑及白色的細羽緣。額、頰、眉際與頭部均呈濃墨色,唯獨頸部的羽毛潔白如霜,鮮明奪目,其名從此而來。 珍奇有趣娃娃魚 娃娃魚,因其長腳像人手、叫聲酷似嬰兒啼哭而得名。在祁門四鄉深山溝裏可見其蹤跡,尤其是鳧峰鄉余坑村,有壹條長達數十裏的深山峽谷,土名叫大坑源,溪水中就生長著不少這種其貌不揚、珍奇而有趣的動物。我國古代對娃娃魚就有記載,晉代郭璞的《山海經註》中稱為“人魚”。《爾雅》註:“鯢魚似鱸,四腳,前腳似猴,後腳似狗,聲如兒啼,大者八、九尺”。 “鳳凰鳥”白鷴 白鷴又叫銀雉、越禽,山區群眾亦稱作白雞、白山雞,是產於南方的珍貴鳥類。早在漢代,人們就稱其為“鳳凰鳥”。唐代大詩人李白對白鷴壹見心儀,曾特意向黃山人胡暉求贈白鷴,並寫詩答謝曰:“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裏,刷毛琪樹間。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 贊美了白鷴玉翎壹塵不染,秉性高潔不凡。 最珍貴的鹿類黑麂 黑麂屬於鹿科,祁門民間也稱為烏金麂。在麂類中,黑麂是體型較大的種類。體長1—1.2米,肩高0.55—0.65米左右,體重21—26公斤。體毛冬呈深黑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額部有壹簇呈鮮棕色或淡黃色的毛,長達5厘米以上,這是與其它麂類的明顯區別。雄性具角,角柄較長。尾巴長度超過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側毛色純白,十分醒目。黑麂是我國的特產動物,分布範圍十分狹小,祁門山區是其理想的生活區域,在祁門的山地林間,可見其敏捷的身影。黑麂早春時常在茅草叢中尋找嫩草;夏季生活於地勢較高的林間,常在陰坡或水源附近;冬季則向下遷徙,在下雪的時候被迫下遷到農田附近,在陽坡活動。在牯牛降的山村裏,常有黑麂冬季誤入農戶家中的趣事發生。 純潔吉祥的紅嘴相思鳥 紅嘴相思鳥又名紅嘴玉、紅嘴畫眉,是名貴的觀賞鳥。羽翼碧綠似翡翠,嘴殼鮮紅如丹玉,眼的四周淡黃色,兩翅和頸下的羽毛淡染鵝黃,尾羽黑色,尾端分叉,足爪卻輕抹橙色,亭亭玉立,異常嫵媚。它昂頸啁啾,婉轉悠揚,為極受歡迎的鳥中“寵兒”。 “天馬”鬣羚 在牯牛降的深山密林中,有壹種神奇的動物,它的角象鹿不是鹿,蹄象牛不是牛,頭象羊不是羊,尾象驢不是驢,人們據此稱其為“四不象”。其實,真正的四不象是大家所熟知的麋鹿,而祁門的四不象真名叫鬣羚,因最早在印尼的蘇門答臘發現而又叫蘇門羚。鬣羚屬牛科,因此山民也叫它野牛。鬣羚雌雄都有短而尖、略向後彎曲的角,角上有橫棱。全身灰黑色,體背中央有壹條黑色縱紋,腹部及四肢銹棕色,口角、耳殼內、喉部及鬃毛均為白色,鬃毛披散長達20厘米,奔跑起來鬃毛飛揚,姿態飄逸。 民間美食篇:美味可口的祁門茶點 鹽餅、松糕、花裏早米果、炒凍米、鹽水豆、苞蘆松是祁門人日常喜愛的茶點,四鄉均有。炒凍米是將糯米洗凈蒸熟,冷卻後搓成碎粒狀晾幹,用大鐵鍋將細沙炒熱,放入幹米粒爆炒,片刻米粒膨脹,用篩篩掉沙粒即成。松糕制法是將秈米浸泡瀝幹炒熟後,磨成細粉,以水攪和,拌入白糖後做成塊狀,用刀切成長條形,置於箱籠中烘烤而成。花裏早米果是將秈米磨粉炒熟,摻入堿水(麻桿、豆稭燒灰浸成的水汁),搓成小圓球狀,蒸熟即可,入口鮮糍香軟,微有鹹味,是祁門縣城居民傳統早點,舊時小販用木桶裝米果沿街叫賣,至今尚存。 朱花蒸臘肉 朱花是祁門人的俗稱,即紫藤花。紫藤是我國壹種著名的觀花藤本植物,每年春季開花,紫紅色蝶狀小花,數十上百朵聚生在枝端,芳香美麗異常。李白有詩雲:“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 祁門山邊地頭,野生紫藤隨處可見,深山老林中甚至有合抱粗的古藤。 葛粉圓子 葛粉的食用方法很多,祁門鄉間,用葛粉做圓子當菜,別有風味。葛粉圓子做法比較考究,先在大鐵鍋裏,將葛粉反復翻炒,讓其幹透成細粉沒有結塊,再將豬肉(肥精適宜)、豆幹(五香幹最佳)、香菇、冬筍、蝦米等配料切成細丁,和細鹽、味精等作料壹起,倒進葛粉混合均勻,然後加入適量開水,攪拌至形成稠糊狀,再輕捏成壹個個圓子,入蒸籠大火蒸至熟透,即可食用。其味多樣,糯香鮮滑,柔韌適口。也有的還要下鍋,添加蔥蒜等作料,用豬油再炒壹下,更加油潤可口。 觀音豆腐、楂子豆腐與苦櫧豆腐 名為豆腐,其實與豆類無關。觀音豆腐又叫草豆腐,其來歷頗有些神奇,傳說祁門古時經常發生饑荒,人們時常挨餓,被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知道後,便教人們采摘壹種野樹葉,做成豆腐充饑,觀音豆腐因此得名。這種野樹名叫腐婢,土名臭娘子,是壹種多年生的灌木。摘其當年新發的嫩葉,洗凈後倒入清水裏,用手揉搓成糊狀,再用幹凈布過濾掉葉渣。然後取草木灰適量,用水調和均勻,亦過濾成灰水。將灰水倒進葉汁中,邊倒邊用筷子攪動,葉汁漸漸變稠凝固,豆腐即做成了。觀音豆腐呈墨綠色,隱隱有些透明。可做菜,入口滑膩松軟,芳香清涼,亦是防暑降溫的佳品。楂子豆腐原料為橡樹的果實,名橡栗,亦叫櫟實,可食,早在《列子說符》中就有“冬日則食橡栗”的說法。從山上將橡栗撿回後曬幹,去掉硬殼,把果肉磨成細粉,篩掉粗渣。煮壹鍋水,待其稍滾時倒入橡栗粉,並攪拌均勻,等到變稠凝固後,取出攤涼,切成塊狀即成。苦櫧豆腐原料為苦櫧的果實,苦櫧又名櫧栗,為皖南壹帶常見的喬木,種子如毛栗可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櫧子處處山谷有之,生食苦澀,煮炒乃甘,亦可磨粉。” 苦櫧豆腐制法與楂子豆腐制法大同小異,這兩種豆腐均呈醬褐色,光滑而微透明,祁門人壹般用其配以紅辣椒、腌菜等同炒,添加生姜、大蒜和香蔥等作料,炒時有講究,做到鍋熱油老,慢慢煎炸,切忌亂翻,否則易碎。 幹腌齏燒肉、黃齏煮筍 黃齏煮筍是祁門名菜,其做法是選取較嫩的白菜,洗凈後用清水煮開,註意不可太熟,撈出冷卻後,壹棵棵碼放在木桶或水缸中,適量倒入壹點腌菜的酸水,用石塊壓住,漸漸會出水淹蓋住菜棵,數日後即可食用。腌齏與黃齏壹樣,也是祁門特色土菜。說起這兩種土菜,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說是古代有個祁門人外出做生意,壹路上和壹外地人同行,兩人吃飯時在壹起,拿出自帶的菜來相互請吃。外地人帶的菜較好,祁門人就說:以後妳到我家去,我請妳吃腌齏和黃齏。因 “齏”與“雞”的發音相同,外地人聽成了腌雞和黃雞,很高興。不久他果然來到祁門,沒想到吃的是酸腌菜,大惑不解,忍不住問到:妳不是說請我吃鹽雞和黃雞呀?祁門人哈哈大笑,壹指碗裏的酸腌菜說:這就是腌齏和黃齏,妳不是在吃嗎。與黃齏不同,鹽齏為幹菜,其做法是選取較大的白菜,祁門人習稱為春菜,從菜地割回後,直接放在地上晾曬至萎軟,洗凈後壹棵棵掛在竹桿上曬至八、九成幹,然後放入鍋中用水煮,此時可放鹽也可不放,撈出後再曬至全幹即成。成品鹽齏幹枯而柔韌,色澤醬褐,類似於外地的黴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