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市場調節機制的引導,鐘村鎮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花卉苗木、水產養殖成為鐘村鎮農業的主 要產業。2006年全鎮種養面積2.4萬余畝,實現農業產值4.07億元,同比增長6%。農民人均年收入8046元,增長4.46%。為加強新農村建設,鐘村鎮從2005年開始,連續3年對每年每村撥款25萬元,三年***計1275萬元,打造鎮的文明村建設工程。目前全鎮17個村申報建設項目83個,區、鎮兩級下撥專項資金1100萬元,村容村貌大為改善。
鐘村鎮人多田少,建國前九成以上人口從事農業。主要種植水稻、花生、黃豆、木薯、番薯、黃姜、蔬菜、水果等。乾隆、道光年間,每當龍眼收獲季節,韋湧、都那附近河道,運載龍眼的小船大艇,壹片繁忙,其時鄰縣陳村龍眼的交易亦以此地報價為尺度。清末民初,韋湧的蠶桑、龍眼和絲線柚頗負盛名。50年代前果樹先後被砍,水果生產日漸衰落。
50年代前後,受水利條件制約,水稻種植多以“掙稿”(雙季間作)方式,其早造畝產量僅百來斤,素以精耕細作著稱的鐘村、謝村、詵敦丘陵臺地的農民,雖辛勤耕作,畝年產量也僅有500斤左右。
1951~1953年“石龍大圍”建成(鐘村境內長79公裏),免卻洪水襲擊。其後,整治排灌系統,修建山塘、水庫、涵閘。1957年後,十字河、非字河布滿田間,運輸道路縱橫交錯,耕作亦漸趨科學,使年畝產均達七、八百市斤。1964~1971年持續大規模改粘圍田為中性土壤,成效顯著。
因整治排灌系統而受益的耕地面積36000畝;建涵閘10個,受益面積11300畝;改18000畝;建山塘水庫5個,受益3000畝。其間曾遭受1958年“大躍進”、刮浮誇風之害,造成減產。爾後,重整旗鼓,產量不斷增加,尤其圍田、坑田年畝產達1500斤。1978年後,隨著生產責任制的逐步完善與落實,稻田小段包工到戶,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僅辣椒壹項,每年北運就達幾十萬乃至百多萬斤。1987年蔬菜種植面積1539畝,比1978年增長54%;1991年增至2200畝。
隨著商品經濟日益發展,“三高”農業異軍突起。1991年有上規模的種養專業戶120戶,從業人員438人,投資金額728萬元;1993年增加到154戶,從業人員1242人,投資總額達21919萬元。其中優質水果4235畝,蔬菜1715畝,花卉苗圃580畝,三鳥5498萬只,珍禽6218萬只,優質水產養殖27888畝。如漢溪,根據自己“五山壹田”的實際情況,早在1988年便開始利用荒坡種水果、養三鳥、挖塘養魚,實現年產值1108萬元,純利415萬元,比開發前增347萬元。
80年代後期,韋湧、大洲、屏山等地苦心經營花木者眾,還有不少養殖鰻魚、生魚、塘虱等優質水產,或綜合利用、種養兼容而飼養雉雞、獺兔等珍貴禽畜。1991年全鎮在農業上投入資金351萬元,農業產值5640萬元。 全鎮完成農業產值4.24億元,同比增長4.2%。
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受廣州新火車客運站大量征地的影響,鐘村鎮今年的農業種養面積有1528.5公頃,與去年同比減少97.4公頃,減幅達6%,給全鎮的農業生產與發展帶來壹定程度的沖擊與影響。但經過年初的正確引導和科學合理的調整,生產、銷售的基地效應已成規模,“三高”農業的發展和布局仍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到2007年底,全鎮生豬存欄36700頭,出欄65000頭,奶牛存欄588頭,禽只保有量486000羽,出欄量1250000羽,其中蛋鴨存欄量達210000羽。
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促進農產品朝著優質化和市場化的方向發展。為了不斷適應市場變化的需求,提高鐘村鎮農產品的產出效益和品牌優勢。上半年,鎮推廣站分別從省水產站引進了水產新品種“吉諾瑪”7萬尾和“奧尼魚”52萬尾;從種子公司引進優質木瓜品種“穗優2號”和“穗黃”***300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農產品的品種結構。
嚴格執行蔬菜殘留農藥的監測制度。全年***隨機取樣303個,其中定性定量20個,呈陽性反應1個,速測283個,呈陽性反應3個,經復測,全部合格,沒有發現使用違禁農藥。
全面推進田間窩棚的整治工作。按照區田間窩棚整治專項工作的會議精神和《廣州市番禺區田間窩棚整治專項工作實施方案》的部署及要求,***核查出窩棚1,580宗,面積17.2萬平方米。到目前為止,經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動員工作,第壹階段***清拆12.8多萬平方米,占應清拆面積的76.5%,發放獎勵金400多萬元。清拆整治工作的推進,使鎮容鎮貌,防火、治安和衛生防疫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對集約零散農用地,逐步推進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經營,亦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全面推進鐘村鎮新農村建設。成立了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組,研究形成《鐘村鎮新農村建設十項工程細化方案》。今年以來,區、鎮兩級財政對鐘村鎮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4893多萬元。大力打造漢溪村、石二村、大洲村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以試點村的模範作用帶動非試點村的建設。還組織了全鎮17條村的全體黨員、村“兩委”幹部、村民代表、理財小組成員***2000多人外出到增城的西南村和我區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參觀學習,達到開闊眼界、拓寬思路、增強幹勁的預期目的。謝村村、屏二村分別與化龍鎮柏棠村、復蘇村結為牽手關系。結合開展“雙百***建文明村”活動,又加大了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對試點村建設給予全年50萬元的最高補貼,對非試點村建設給予全年30萬元的經費補貼。***修建休閑綠化公園10個,垃圾中轉站18個,清理疏通河湧16305米,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