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說千萬不要低估壹個對吃講究的人?

為什麽說千萬不要低估壹個對吃講究的人?

圖片|空谷尋芳

說起對吃的講究,我壹直都記得劉姥姥在大觀園吃茄鯗那壹幕。

劉姥姥吃到茄鯗時,發現其味道像茄子又不像茄子,好吃得緊,於是問鳳姐這道菜的做法,也想學著回去做壹做。

鳳姐回:“這也不難。妳把才下來的茄子皮刨了,只要凈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幹、各色幹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幹,將香油壹收,外加糟油壹拌,盛在瓷罐子裏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爪壹拌就是。”

以前看這段茄鯗做法的描寫,覺得不難,等後來真正到自己搗鼓柴米油鹽時,才發現當初我低估了紅樓夢中人對吃的講究。

當日子越過越匆忙時,就很容易在“吃喝”這件事上,變得不講究起來。

慢慢地從能吃飽喝好就行,到隨便糊弄糊弄也能行。就像離鄉的遊子們,每次電話裏都會被媽媽叮囑:“好好地吃壹頓飯,別總是隨便吃”,就如忙碌的人們,回到家裏總是煮壹碗隨意的面,就著電視劇扒拉著又是壹頓。

吃得不講究,活得也將就。因為對待食物的態度,往往也是對待生活的態度。

圖片|空谷尋芳

對吃有講究的人,生活也有態度。他們能從食物的節令中,找到對季節的時序感;從食物的五味調和裏,品出人生況味;更重要的是,從好好吃飯裏,得到活出煙火氣的能力。

努力成為壹個對吃有講究的人,過壹種不將就的小日子。

對吃講究的人,有時間感

梁實秋說:“大抵好吃的東西都有個季節,逢時按令的享受壹番,會因自然調節而不逾矩。”

中國人順應天時地利,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從食材到調味都講究順時因地。簡單的因時而食,不僅是壹種講究,更是對季節敏感的感知。

每年壹到秋天,廣州美食家江孔殷的府邸就會特別忙碌,人人都慕名而來吃那道“太史蛇羹”。

江孔殷註重食材的應時,俗話說“秋風起,三蛇肥”,他用秋天最肥美的蛇入湯,輔以秋菊,引出秋蛇的味道。為此,每年夏天他都會種“白菊”,等秋起蛇肥時,白菊也正盛。

在江孔殷心中:食物最美的時刻都是短暫的,只在最適宜的季節出現。

就如他種的“露水荔枝”,每當家裏荔枝要熟時,他就掐著時間。等到太陽還未出,露水還沒結成型,他就叫上家人去園子裏摘荔枝。

他說:“現在的荔枝最好吃,不然等露水打上,荔枝皮壹變色,荔枝就傷了。而且經過了夜晚的溫涼,此時荔枝又甜又脆。”

江孔殷是我所知道的對時間最敏感的美食家,吃顆荔枝,都講究到要在“晨露初生,卻未成形時”摘下。

圖片1|陳統奎

梁文道說:“現在的人雖然吃遍大江南北,但更感興趣的是吃過多少星的餐廳,而不是吃的這道菜是什麽?是不是這個季節該吃的?”

全球化和科技讓食物穿透凝固的時空,反季的食物唾手可得,便捷的同時,也割裂了我們對於時序的感知,混亂了我們對季節的感情。

而那些對吃還講究的人,卻意外地保留了這樣的時間感。

圖片|山郅

對吃講究的人,有分寸感

中國人萬事講究壹個“分寸”,不多亦不少,壹切剛剛好。

飲食壹事,亦有分寸。

《呂氏春秋》裏寫到,世上最好味的菜肴,須“熟而不爛,甘而不濃,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也就是酸甜苦辣鹹,五味要調和,分寸要有度。

對吃講究的人,極註重味道的分寸感,不會太鹹,不會太淡。

《舌尖上的中國》裏有壹集我印象深刻,廣東人阿植是做熏鴨的世家。廣東人愛吃甜,但過了又膩,所以阿植精準地把握了這個甜度的分寸,他用紅糖、五香粉、醋還有鹽等其他味中和了甜味,這樣腌漬出來的鴨肉,多壹分則膩,少壹分則不入味,壹切剛剛好。

汪曾祺說:“壹個人的口味要寬壹點、雜壹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

只有嘗遍酸甜苦辣鹹,方知百味分寸在何處。

圖片|風壹般的嬸子

無數對吃有研究的食客,在煙火中把五味煉成人生況味,在千變萬化的味道裏,找到處世的分寸。

所以,飲食的“分寸感”也像中國人的處世方式。當萬種味道融合壹起,每種味道都不能太突出,各有分寸,不喧賓奪主,也不妄自菲薄。做人也是如此,講究壹個平衡調和。

食物裏有人間百味,最難把握的恰是“分寸”二字。

圖片|風壹般的嬸子

對吃講究的人,有生活感

我時常羨慕北京“食主兒”的生活感,有錢的時候真講究,吃過宮廷禦膳,講得是壹個體面;沒錢的時候就窮講究,也愛吃市井粗食,講得是壹個味道。

何為生活感?生活感是壹種態度,是既講究山珍海味,也享受布衣飯菜,活得透吃得明,有踏實的煙火氣。

畢竟吃喝壹事的講究,背後都是生活本身。

圖片1|lanblue

真正的美食家,從不是山珍海味的奢食者,那些平平無奇的食材,也能烹制出奇崛的菜肴,能從千萬食物中得到樂趣,有壹種熱愛生活的能力。

汪曾祺吃過大江南北各種風味,對食材之講究都能從筆下看出來。但是最後留在心中的還是高郵鴨蛋;而他下廚所作的菜肴裏,被人稱道的也都是家常菜,拌芥菜,煮幹絲,燒小蘿蔔......

他吃山珍海味,但不會淪為食物的奴隸,變成饕餮之徒,斷了心中的煙火氣,離了最踏實的生活。

正如他說:“四方食事,人間煙火,飲食就是最真切的生活。”

圖片|七七小菇涼

有人對吃的講究,容易流於形式和表面,追求各種奢華奇崛的做法,不是不可以,只是容易脫離生活本身。

汪曾祺曾經開玩笑說:“與其追溯斷發文身的越人怎樣吃蛤蜊,不如蒸壹碗黴幹菜,喝兩杯黃酒。”

對吃的講究,就是對生活的講究,因為食物都是看在眼裏,嘗在口中,真真切切,充滿塵俗煙火。

這是最樸素的能力,也是最講究的態度。

圖片|七七小菇涼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