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盤是立春飲食風俗之壹,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裏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蔔、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2、春餅
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壹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餅與菜放在壹個盤子裏,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3、田艾_
田艾_是春季常見的時令食品。在開春時節,萬物復蘇,草長鶯飛,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_也是拜神的節令貢品,祈禱風調雨順。
立春是什麽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當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於每年公歷2月3-5日交節。幹支紀元,以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壹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壹個輪回已開啟。在傳統觀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義。
立春的氣象變化
立春時節,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從立春節氣起,時序就進入春季了,在自然界以及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意味著萬物復蘇。立春,在自然界,最顯著的特點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
立春時,中國的冬春分界線,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壹線。那壹線以南地區,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時入春。所謂立春,還只是壹番“立意”。立春期間,氣溫開始趨於上升,日照、降雨開始趨於增多。但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出現了春天的前奏。
立春的習俗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制作春牛圖像。壹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壹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谷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稱“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這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通過打春牛之俗,提醒農人,春天已到,應該不違農時,及時播種谷物,祈願壹年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鞭春之俗與祈求豐收相關,是壹項較為古老之節俗。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壹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壹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打春牛,又稱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壹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壹定的巫術意義。不同地區迎春牛均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壹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壹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咬春
立春日時令飲食是作春餅、贈春盤、食春菜等飲食之俗,以迎春、慶春。春餅是立春日典型的時令食品,從魏晉南朝時代起,人們迎春食春餅。荊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親朋會宴,_秦餅、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餅是壹種薄面餅,取生菜、果品、餅、糖等置於盤中,取迎新之意,時稱“春盤”,也可贈送親友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