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車何苗苗
說到湖南,妳會想到什麽?
是剁椒魚頭、臭豆腐、小龍蝦、文和友、現代中國茶葉店等讓人要排隊等兩個小時的湘菜,還是張家界、嶽陽樓、鳳凰古城、橘子洲等旅遊景點?
是《快本》《天天向上》《浪姐》《困難重重的哥哥》等火熱的綜藝節目,還是來自舊石器時代的湖湘文化和偉大事跡?
在短視頻時代,湖南的美食、美景和娛樂已經占據了屏幕,成為網絡名人大省。
2020年十壹黃金周,有網友發微博調侃“這個長假,6543.8+04億中國人中有4億人來長沙了!”
長沙用實力詮釋了什麽叫“網紅之城”。
然而,網絡名人和湖南還有鮮為人知的另壹面——硬核產業大省。
2020年,在中國31省市GDP排名榜單上,湖南省作為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和人口大省,以41.781.49億的GDP總量獲得全國第九名。
如果我們進壹步挖掘,可以發現湖南4萬億GDP背後還有壹個主要貢獻者——“工程機械產業”。
2020年湖南工程機械規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約2524億元,占全國工程機械行業總量的27%,總規模連續11年位居全國第壹。
在各種網絡名人標簽之後,是時候讓硬核湖南大放異彩了。
01湖南工程機械行業有多強?
如果以湖南為例,中聯重科壹定占有壹席之地。
2020年,中聯重科營收達到651.09億元。對比同年各省市GDP數據,2.6個中聯重科就能支撐起西藏自治區的GDP。
然而,今天600億巨頭的故事是從50萬貸款開始的。
中聯重科的前身是1992年昌機械建設研究院。1985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後,長沙機械建設研究院科研經費縮減至1/3,如何生存成為重要課題。
時任總裁詹純新說:“國家提出科工貿壹體化,我們決定成立公司。“我和7個同事靠著借來的50萬白手起家。”中聯重科就是這樣誕生的。
原建設部長沙工程機械研究所
壹個200平方米的車間,扳手和螺絲刀...當時的中聯重科除了人才壹無所有。
對於技術密集型的工程機械行業來說,人才將擁有壹切。當時,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全國到處都是建築工地。中聯重科以壹款“混凝土泵”贏得了市場。
從65,438+0,994的營業額到目前的65,654.38+0億的營業額,隨著公司的上市,工廠從200平方米發展到14個國內園區和50多個全球永久辦事處...29年,詹純新與中聯重科壹起創造了壹個傳奇。
在2021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榜單中,中聯重科排名全球第五、中國第三。
中聯重科並不是湖南唯壹的工程機械制造商。榜單上,三家湖南工程機械制造商三壹重工、鐵建重工和三和智能的表現也非常出色,分別排名第三、第三十和第三十二。其中,鐵建重工作為中國最大的專業化設備制造商,營業利潤位居全球第壹。
縱觀整個榜單,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top 5中,湖南長沙占據兩席;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中,湖南長沙企業占據中國4/11,這四家企業的銷售額達到上榜中國企業的54.2%。
在這份榜單上,湖南掀起了中國工程機械制造的半壁江山,而“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實力遠不止於此:
首先,規模大。
在湖南工程機械的產業鏈上,不僅有三壹重工等4家龍頭企業,還有600多家主機制造及配套企業,其中三壹重工在長沙、株洲、湘潭等地擁有近500家供應鏈企業。
湖南省國家級工業園區分布圖
各地的工程機械制造商使湖南不僅在工程機械領域擁有較大的輸出規模,而且產品種類也很多:
壹方面,龐大的產業集群源源不斷地向全國乃至全球輸送各類工程機械。2020年長沙市挖掘機、混凝土機械、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為10.6萬臺、6.6萬臺、4505臺。簡而言之,中國每生產四臺挖掘機,就有壹臺來自長沙。
另壹方面,依托龐大的產業集群,湖南工程機械總隊已形成12個大類、100多個子類和近500個型號規格的工程機械產品,覆蓋全國70%的工程機械品種。
其次,福利待遇好。
從企業數據來看,我國共有618.9萬家工程機械相關企業,其中山東以72萬家企業位居第壹,江蘇、廣東分列二、三位。湖南只有15.7萬家企業。
但在全國工程企業數量排名15的湖南,2020年實現產業規模2524億元,營業收入占全國比重達27%。
簡單來說,湖南的工程機械行業用2.5%支撐了整個行業的33%,這個總規模的冠軍席位在湖南已經保持了11年。
最後,這個品牌很漂亮:
工程機械作為大型裝備制造業的核心,被稱為“大國重器”。目前,全球工程機械產業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歐和東亞地區,而湖南長沙是全球三大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之壹。
湖南長沙的這塊招牌早已走向國際:
2011年,福島第壹核電站發生爆炸,發生核事故。日本政府請求三壹重工支援62米混凝土泵車向1機組註水降溫;
2021年4月,卡塔爾首都多哈,2022年卡塔爾2022年世界杯足球賽主場館Lourseyre體育場封頂施工現場,8臺來自中聯重科的超高噸位塔式起重機在66米高空作業,重達2300噸的主索網與空中鋼結構連接;
在莫斯科地鐵施工現場,鐵建重工的大型盾構機如“鉆地龍”般加速掘進;何山智能、打樁機械和挖掘機械已進入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左至右:①中國三壹重工支援日本62m泵車;Lourseyre運動場中聯重科TC8039-25塔吊;③中國鐵建莫斯科地鐵項目首條隧道貫通。
如果湘南制造的每壹臺工程機械都被標記為壹個紅點,那麽,如果妳打開世界地圖,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將被成千上萬個紅點照亮。
中聯重科全球布局圖:海外機構遍布80多個國家,產品出口海外近100個國家。
那麽,實力如此強勁的工程機械行業是如何形成的呢?
關上壹扇門,打開三扇窗。
發展工程機械產業,可以說是湖南人信奉的“我的命靠我。”
事實上,從地理位置上看,湖南發展工程機械產業的可能性不大。
當妳打開地圖時,妳可以看到湖南北部瀕臨長江,南部是南嶺山脈。武陵山脈、雪峰山和羅霄山脈貫穿其中。以洞庭湖為交匯點的湘江、資江、沅江和澧水環繞四周...由於被壹湖三山四水包圍,湖南人很難走出湖南,即使是從南到北。
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湖南的考生如果想去省會湖廣興參加省試,尤其是來自中國南方,即現在的郴州和永州的考生,至少要提前兩三個月離開。如果幸運的話,他們可以在農歷八月準時參考它們。那些運氣不好的人只能在洞庭湖的小船上被裹在洶湧的海浪中餵魚蝦。
湖南省地形圖
那麽湖南人是如何做到,從離不開省到工程機械行業遍布全球的呢?
上帝是公平的。在為湖南關上壹扇門的同時,也打開了三扇窗,為湖南的工業奠定了基礎:
首當其沖的就是豐富的礦產資源。
要知道工程機械的產業鏈上遊主要是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材料行業、電機和零部件制造行業,比如工程機械用鋼、內燃機、液壓系統和軸承等。這些原材料在工程機械企業的總成本已達到90%以上。wind數據顯示,三壹重工和中聯重科的原材料成本占比分別為90.78%和95.28%。
湖南恰好是中國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壹。
截至2020年底,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湖南石煤、鉍、銻等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全省共有采礦權3564個...豐富的礦產及其衍生資源企業也助力了湖南工程機械產業的發展。
2016三壹重工前五大供應商中,湖南華菱湘潭鋼鐵公司為第五大供應商,主要提供鋼材、板材等原材料。
簡單來說,在湖南,工程機械行業的原材料供應不成問題。
然而,即使礦產資源豐富,所謂“有米可煮”,但在封閉的情況下,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來做飯,那麽人和工廠從哪裏來呢?
總而言之,有兩件大事。
第壹,太平天國時期,湘軍贏得了戰爭、名望和大量財產。
擊敗歸國湘軍不僅打破了地域限制,也向全國證明了湖南的強大存在;而且,利用勝利所得的金錢,壹方面在湖南廣泛興辦學校和教育,培養了大量人才,增強了湖南在政治朝廷中的話語權。另壹方面,建立了大量的現代化工廠,為湖南留下了工業火花。
第二,晚清時期,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修建了粵漢鐵路。
當時,清政府想修建壹條從湖北武昌到廣州的鐵路。然而,從湖北到廣州有兩條路線,途經湖南或江西。
人人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湖南憑借湘軍勝利的信心和譚嗣同等知識分子的鬥爭取得了勝利。
1936年,修建了近40年的粵漢鐵路全線通車。在此期間,湖南長期以來壹直在東風中迅速發展:
長沙經濟交匯點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北京、天津、上海、武漢、江蘇、浙江等地批發商采購的工業品和洋貨通過鐵路運送到長沙,長沙的農副產品不斷出口。
株州從1898的小集鎮蛻變為遠近聞名的工商業城市,煤炭、瓷器、鞭炮、谷米等商品紛紛聚集,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車拉來的城市”;
隨著商業和貿易的進壹步發展,郴州已成為附近地區近600萬人口的食鹽和日用工業品的中轉站,私人汽車運輸、鐵路運輸代理、收集土特產的信托業等古代物流業也迅速發展;
……
整個湖南都親身踐行了交通對城市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直到今天,湖南仍然相信這個道理。產自湖南的鋼鐵巨頭們打造了這些縱橫交錯的交通幹線,在為城市經濟發展註入動力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將自己輸送出去。
“十四五”時期湖南省綜合交通走廊布局示意圖
在以湘軍的苦難、霸權和誓死不屈為代表的湖湘精神下,資源和交通為其埋下了伏筆,而要唱好“工程機械行業天下第壹”這出戲,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王的配合。
產業、市場、人才都在崛起。
湖南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先看地理位置——吸引大量工廠入駐,激活未來發展潛力。
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以前湖南人無法走出的景觀困境,成為許多工廠入駐的重要因素。
在戰爭期間,多山的湖南成為天然的避難所,對礦產有巨大需求的工廠和兵工廠在湖南設廠。
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時期,湖南有3家省辦工廠和50多家私營機器廠。抗日戰爭初期後,有大小機器廠714家,職工近3萬人。
如果說湘軍勝利時期建成的壹批近代工業留下火種,那麽戰爭時期入駐的大小機械廠則點燃了湖南工業的星星之火,今天的湖南工程機械工業早已成為燎原之勢。
在這背後,另壹個“地理優勢”也不容忽視,那就是長株潭三角發展的潛力。
雖然長株潭不像長三角和珠三角那樣出名,但長株潭已經成為壹個相當成熟的產業集群。
翻開2020年長株潭三角的答卷,三市GDP總量為1759654.38+0.42億元,占湖南省GDP的42.1%,略高於武漢2020年15654.38+0.00億元的規模。
為什麽要和武漢比?
歷史上,屬於湖廣省的湖南壹直被地理、交通和工業發展更先進的湖北壓倒。例如,湖南考生需要跋山涉水到武昌參加考試,例如,為修建粵漢鐵路而建造的大量工廠已在武昌落地...顯然,它們屬於同壹個省,但湖南似乎是被收養的。
如今,長沙、株洲、湘潭這三座曾經能夠單打獨鬥的城市,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已經為城市群的發展做好了準備。可以說,百年之後,三劍合璧的長株潭,與武漢相比,已經穩住了壹頭。
長株潭經濟壹體化核心區空間結構規劃
長株潭三市位於湘江中下遊,相距僅30~40公裏。在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下,乘坐高鐵從長沙到株洲需要15分鐘,到湘潭需要11分鐘。
更誇張的是,在長株潭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的發展下,明年年底湘潭市民有望在家門口乘坐長沙地鐵。
隨著集團的發展,湖南的工程機械行業還能擔心上壹層樓嗎?
再看天氣——築牢工程機械行業基礎,獲得廣闊發展市場。
不怕對手是學霸,就怕學霸開外掛。株洲市就是這樣壹個可怕的工業校長。
建國初期,在當時國際環境的影響下,國家將許多產業轉移到了西南地區。在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設備的援助下,株洲成為我國建國後首批建設的八個重點工業城市之壹。
此外,湖南其他城市也承接了不同的機械產業。例如,1963年,上海建築機械廠(後來的浦源機械廠)搬遷到常德。
隨著眾多優勢產業的轉移,湖南擁有發展工程機械產業的良好基因,贏在了起跑線上。
然而,強者也需要使用武力的力量。說白了就是市場。而湖南正好趕上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鐵路、公路、住宅建設加快,為湖南工程機械行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
以交通為例。1978年,中國公路和鐵路營業裏程分別為89萬公裏和5.2萬公裏。到2020年底,這兩個數字分別增加到519.8萬公裏和14.6萬公裏。在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下,可以說占據全國工程機械市場70%份額的湖南造出了大半個中國。
如果沒有酒吧,我們國家就會建造許多房屋和道路-常住人口的城市率為63.89%,高速鐵路在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中的覆蓋率為95%,高速公路在人口超過20萬的城市中的覆蓋率為98%...
那麽請放心,國際上對高科技新型建築設備的需求仍在增加,湖南的挖掘機根本不擔心賣不出去!
最後看人和和諧——人強,人多,人還“無情”,註入產業活力。
歸根結底,工程機械行業仍然是壹個技術密集型行業,因此人和他們擁有的技術非常重要。湖南的建築機器人又強又多,而且還“無情”!
強者,從“國家隊”開始。
說到湖南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工程機械研究所(後更名為長沙工程機械研究所)從65438搬遷至0978。
國家隊為湖南帶來了壹大批工程機械行業的專家和研究人員,以及大量的技術和科研支持。
從65438到0978,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所的研究經費削減了2/3。為了生存,該研究所被迫轉讓圖紙專利。這次出售或許是工研院的魔咒,但恰恰相反,近170家企業靠著工研院的技術迅速崛起,成為湖南工程機械行業的中堅力量。
工研院的前輩們為湖南的工程機械產業培育了雄厚的基礎,要想這棵大樹越長越好,後續的人才供給不可或缺。
湖南既有高端人才,也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加入。
首先,湖南有很多實力很強的高校。2019年教育部數據顯示,湖南省共有125所高校,排名全國第七。同時還有中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三所985、985高校,數量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同時,還有包括呼市師範大學在內的4所2165438高校。
其次,湖南擁有湘鄉鋁廠研究所、化工部湘東化工機械廠研究所、核工業第六研究所等眾多國家級科研院所。
在成為王者的路上,湖南建築機器人也有著“壹往無前、敢打敢拼”的精神,而這種拼搏已經到了“無情”的地步。
何山智能的創始人何慶華和他的員工在參觀了慕尼黑寶馬工程機械展後,看到整個中國軍團的展位不如韓國公司的展位那麽有氣勢,他們深受刺激。
隨後,我們努力成為世界上第32家制造商,我們的產品已出口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面對挖掘機的關鍵零部件“液壓件”問題,三壹重工拒絕了外國公司的不平等協議。李龍液壓公司是在杭州秘密成立的,員工沒有穿三壹重工的制服,工廠也沒有簽三壹重工...磨壹把劍花了十年時間。2018年,三壹重工30%的挖掘機配備了獨立液壓元件。
從產業基礎到市場機遇再到人才實力,湖南很難不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的王者。
這座城市工業發達。
近年來,網絡名人城市層出不窮。
不可否認,網絡名人城的建立為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潛力。然而,在“衣食住行娛”之外,還應該看到壹個城市硬實力的底色。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是城市實力的“硬核”。
我們看到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突破科技瓶頸問題,展現硬核技術創新裂變的中國速度;
飛入尋常百姓家的Xi安航天,也實現了建造夢想殿堂的雄心壯誌;
互聯網時代從來不害怕缺少壹個暫時的網絡名人,但區域經濟的硬核產業實力才是壹個大國崛起和繁榮所能依賴的核心。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