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首個非遺街區在永慶坊開市迎客,成為海內外遊客品味羊城百年老街市井氣息、體驗嶺南文化藝術魅力的“新窗口”。
作為融合了廣州歷史文化傳承與當代都市生活的城市更新示範項目,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集體驗互動、展示和銷售於壹體,匯聚了10間連線成排的非遺大師工作室。市民不僅能了解廣彩、廣繡、琺瑯、骨雕、欖雕、醒獅等嶺南非遺文化的前世今生,還可參與互動體驗,選購豐富精美的非遺手信。
西關歷史建築
李小龍祖居(永慶壹巷13號)
為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的居所。李海泉是粵劇壹代名伶,20世紀30年代以演出“爛衫戲”成名,40年代名列粵劇“四大名醜”。後設立李小龍祖居特展,復原西關大屋建築,詳述李小龍生平與演藝歷史。屋內保留了典型的西關大屋建築風格、具有時代特色的磚木結構,內有雕花大梁、彩色雕花玻璃屏風。
李小龍祖居特展由13個主題篇章和3處過渡空間構成,除了有“李氏家族”“少年得誌”“功夫巨星”等歷史資料內容的呈現外,李小龍祖居還融合了更多現代科技手段來提升參觀者的感觀體驗。參觀者甚至可以與李小龍來壹次“隔空交流”,“武學天才”展廳內的3D全息投影動態,將李小龍的壹招壹式悉數還原。
八和會館(恩寧路177號)
前身為佛山“瓊花會館”,1889年首次落址於黃沙,後又遷址於此,為海內外粵劇總會。最盛時期6000多會員登記在冊,成就恩寧路“粵劇之街”的美譽,近190多位名伶在周邊擇居。由此,粵劇業內自稱為“八和子弟”。
鑾輿堂(永慶二巷7號)
前身為“德和堂”,為八和會館旗下八分堂之壹,為粵劇武打行演武之地,召集粵劇的龍虎武師。每年華光師傅誕迎神賽會巡遊禮,均由鑾輿堂弟子擔任,是巡遊路線的出發點,堂內亦收藏過八和會館黃沙原址日軍轟炸後依然完好的文物柏木大門。
金聲電影院(恩寧路265號)
1934年開業,原名金聲戲院,英文名GRANDTHEATER,位於恩寧路與寶華路交叉處。金聲戲院放映的第壹部電影是《ALICEINWONDERLAND》,當時譯為《愛麗絲夢遊記》,全城轟動。後戲院更名為金聲電影院,是廣州率先引入空氣調節設備的公***場所,1970年代末戲院達到輝煌期。
影院建成時,前樓達6層樓高,面積2000多平方米,內有1500個座位。壹時成為西關小姐、東山少爺潮流雲集的場所。
泰華樓(多寶坊27號)
建築為典型的嶺南風格,清同治十三年(1874)清探花、書法家、收藏家李文田辭官回鄉,於廣州荔枝灣畔建泰華樓,作為李文田探花第的書軒,藏書甚富,藏有“東嶽泰山碑”和“西嶽華山廟碑”的早期拓本,彌足珍貴。李文田在這兩個拓本中各取這壹個字,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泰華樓”。
現存占地面積300平方米,為廣東地區罕見的保存完好的清代藏書樓。
詹天佑故居(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詹天佑為茶商後人,曾祖父曾借“壹口通商”的廣州經營安徽茶葉,通過“十三行”行銷海外,詹天佑祖父壹輩入籍南海。後由於《南京條約》簽訂,壹口通商廢止,詹天佑父親改為代寫書信與篆刻為生。詹天佑十二歲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後留學美國,考入耶魯大學攻讀鐵路專業。回國後,以“人”字形路軌建造了京張鐵路等著名工程。故居為清末民初民居式樣,記錄著詹天佑留學前的幼年生活,後故居旁小學命名為“詹天佑小學”。
清寶慶大押(多寶街寶慶新中約43號)
寶慶大押為5層建築,建於清末,是清末廣州六大當鋪之壹,樓高20米,曾是清末廣州的城市制高點之壹,也是當時的地標式建築。前座鋪面、後座庫樓均保存較為完好,見證清末短短數十年間廣州“當鋪多過米鋪”的金融奇觀。
永慶大街24-28雙號民居
永慶大街24、26、28號民居位於荔灣區多寶街恩寧路永慶大街,為壹連三座紅磚民居建築,建於中華民國,由廳、房和天井組成。建築正立面為紅磚砌築,側立面和背立面以灰砂磚砌築,24號主入口有三角形磚砌半柱、山花,壹二層窗之間磚以三橫三縱方式砌築,窗周亦有磚砌線腳裝飾,女兒墻有檐口挑出,整體風格簡約大方,融匯了西方文化和漢族傳統民居風貌特點。對研究民國時期西關洋樓建築具有壹定的價值。
2011年12月被公布為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五、交通配套
交通指引
地鐵幹線:1、6號線雙地鐵,長壽路、黃沙、如意坊三個地鐵站距離項目約300-800米。
自駕路線:可通過內環路、中山八路、康王路等主幹道便捷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