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五四運動對當代文學的影響
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次年改名《新青年》。他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猛烈抨擊舊的封建文化,倡導新文化。後來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到了清末民初,中國古代的應用文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是因為古代以公文為主體的應用文體,作為國家機器的附屬物,隨著封建專制政權的解體而失去了生存條件。進入近代以後,太平天國的農民政權對舊公文進行了沖擊,黃遵憲、梁啟超的新文體運動對舊的語言表達模式進行了挑戰和反叛,但總的來說,還不足以觸及舊的應用文體的根基。徹底改造舊的應用文體的使命歷史性地落在了五四時期新壹代學者的身上。下面,對這壹變化的大致情況做壹個大概的介紹。語言表達方式的變化是文體變化的先導,與思想觀念的更新密切相關。1965438+青年雜誌2005年9月在上海創刊,次年3月更名為《新青年》。當時只有胡適的詩是用白話文寫的。到1918 1,《新青年》編輯部重組,全是白話文。這是當年最早的白話雜誌。因為《新青年》的同仁們采取了猛烈的攻勢,把廢除文言文和反對封建專制、批判孔孟結合起來,把提倡白話文和提倡民主科學精神結合起來。1916,10年6月,胡適發表了著名的《文學革命八事論》(正式寫作時改名為《文學改良》)。圍繞八事的論述,陳獨秀提出了新的文體分類理論:鄙棄文學必分兩部,而應用文學只求簡單的說理和編年,其方式很簡單。(回答1916 10.05)關於文學和應用寫作的不同特點,陳有壹個更重要的說法:文學和應用寫作不同,它的上半部不能用倫理規範,下半部不能用普通語法規範。它必須被忽略,修辭耳朵...它的美和花樣,所謂文藝的獨立存在價值,可以輕描淡寫的抹去,難道就沒有研究的余地了嗎?(回答胡適之1916 10,1)陳獨秀的觀點:文學作品應該以情感為主,應該華麗而不是實用。他曾用“華麗無用的文學”這壹說法,錢質疑“無用”壹詞是否與壹貫主張相沖突。其實“無用”二字表達了陳文章的壹個很重要的概念。所謂“無用”,就是不實用,不是沒有價值。與文學不同,文章劃清了實用性與非實用性的界限。應用文要以理為主,簡單有用,杜絕“媚俗奢靡的貴族古典文學”的不良文風魏晉以後,應用文中的駢文傾向越來越明顯,出現了沒有駢文就寫不出來的傾向。唐宋時期的古代作家試圖扭轉這壹趨勢。他們的策略不是促進小說的發展和戲劇的重生,從而降低應用文體的審美功能。反而加快了應用文體的文學應用步伐,使之更加緊湊精致,甚至失去了應用的品格。所以,無論是駢文還是古文,都無法將應用文體引向健康的發展方向。陳獨秀壹針見血地指出:“碑文和墓誌銘把事情掂量到了極致。讀者絕不會相信他們,作者也照樣做。普通的通知,開頭和結尾總有各種誹謗的話。活在餐桌上的人好吃,哀慟的人會欺騙別人,自己會昏迷。給大夫壹個牌匾,不是說手法黃,是說春天。”陳獨秀深知這壹弊端,提出將應用文本與文學文本完全分離,得到了《新青年》同仁的壹致贊同。經過錢和劉半農的進壹步論證,完全具有實際操作價值。劉半農與陳獨秀討論過“壹切作物分為文字和文學兩類”。文字“只取其意傳達,不必比傳達意思花費更多的時間。”“科學中使用的壹切詞語,無論是否具有實質性,都屬於詞語的範圍”。他還指出,“我們國家的大部分舊科學書籍都談到了藝術...我們國家原來的學術之所以不能發展和普及,就是因為這樣自命不凡的名人太有學問了。”“不要濫用文學來侵犯文字。”(《我的文學改良觀》)在我們看來,“寫作”和應用文沒什麽區別,勉強可以區分。寫作重在風格,應用寫作重在風格。寫作只取“傳神”,不允許藝術侵犯。把寫作作為科學記錄的唯壹手段,為應用文體的現代化指明了壹條光明的道路。這就好比辛亥革命後,人們剪掉了拖在腦後的辮子。從此,他們與舊的文章觀念斷絕了聯系,背道而馳。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新思想深入人心,接下來就是實施。劉半農的“文學與寫作的異同”理論值得我們充分重視:寫作時要講語法,必要時也要講邏輯。文字是無生命的東西,不是無生命的,精神在於記錄的東西,而不在於文字本身。假裝文字就像記賬壹樣,妳只要什麽都需要,什麽都會壹條壹條記下來,就不用做作,會增加妳的損失。寫作中對邏輯思維的強調,即文中的倫理,與文學中對形象思維的強調(劉半農稱之為“修辭學”)有明顯的區別。“寫作如記賬”,“不必矯揉造作,會增加損失。”寫作是否成功,首要的標準是妳記住的事物的面貌是否準確,而寫作本身應該退居二線。這麽嚴格的區分,拿文學當文章只能判不合格;沒必要把文章當文學。如果把劉半農的觀點付諸實踐,中國的現代文學事業和文章事業就能得到進壹步的發展。非常遺憾的是,五四以後,應用文體的研究突然沈寂了,傳統的雜文觀念重新占據了人們的頭腦。原本很糾結的文章現象,因為社會生活的紛繁復雜和許多新文體的產生,變得更加分不開了。在那個時候,錢是最有野心和深思熟慮的人。在《新青年》第3卷第5號《給陳獨秀的信》中,錢起草了申請文章《關於改革提綱的十三件事》。陳獨秀在回信中稱贊說:“王先生說應用文有十三項改進,我兄無不贊同。”(應用寫作,第4期,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