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耳燉雞鴨
2、泥鰍鉆豆腐
3、酸酢魚
4、土家三下鍋
張家界特產
葛粉——是從藤本植物葛根中提取出來的壹種純天然營養佳品,它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補腎健脾、益胃安神、清心明目、潤腸道便及醒酒等功能。臨床表明,對防止動脈硬化和降血壓、抗老、治冠心病、健美皮膚、增加腦及冠狀血管血流量、增強記憶力、提高兒童智商等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長壽藤——又名張家界神茶,土家甘露,張家界莓茶。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黃酮,同時含有亮氨酸、異亮氨酸、蛋氨酸等人體必需的17種氨基酸和鉀、鈣、鐵、鋅、硒等14種微量元素,其中黃酮最高檢測含量為9.31%,是目前發現的所有植物中黃酮含量最高的,被稱為“黃酮之王”。
中國鴿子花--書名珙桐,又名空桐。是我國特有的單科種的古老,孑遺的珍貴樹種,屬珙桐科珙桐屬, 為落葉喬木,胸徑壹般為50厘米,高十五米至三十米。其木材為淺黃色,結構均勻,輕軟,是制作儀器、樂器,家具的好材料。“物以稀為貴”。珙桐這壹珍貴樹種,在世界稀有,引起很多專家學者的重視。他們不畏艱險,遠涉重洋,來我國實地考察,引進苗木,進行栽培並獲得成功。壹 九七五年,國家規定珙桐為國家壹類保護樹種。
龜紋彩石——在天子山頂壹帶,有種石頭其紋路恰似烏龜紋,當地人稱“龜巖”,這裏的工匠們以它為原料進行手工雕琢.鏤刻成石龜、石牛、石馬、石龍、石香爐、石硯等工藝品,其形態之逼真、藝術之精湛、栩栩如生,深得遊客的喜愛。現不僅在本地區銷售,而且還遠銷日本、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壹帶國家。
土家織錦——土家族又名“西藍卡譜”,是用壹種古老的“木腰機”為機器,以棉紗為經、以五彩絲線或棉線為緯,完全用手工做成的工藝美術品。它色彩鮮明、跳躍、對比強烈、線條對稱。其品種有:壁掛、香袋、服飾、旅遊袋 、沙發套、坐墊、室內裝飾等多種,上面壹般都表現的有山水、人物、樹木、花卉、飛禽走獸等,形象十分逼真。
巖耳——又名石耳,生長在張家界的絕壁之上,巖耳是巖石的苔衣,[1]體呈葉狀,背面大都為灰色或黃褐色,它營養豐富,並有消炎滋補的特殊功能,既是食品,又是藥品,《本草綱目》記載:“石耳氣味益精。” 巖耳為張家界山珍,它不僅是山民餐桌上的上等菜,而且是國宴的佳肴。由於巖耳得來不易,連那些長住名山寶剎的和尚,都把它當作佛家珍物,如果偶然得到巖耳,便“寶而藏之”,用來饋贈教友和親朋。吃巖耳必須得法,先將幹巖耳放在30-70℃的溫水中浸泡七八個小時,等巖耳舒展以後,再用淘米水輕輕揉搓,將沙與灰塵洗凈,再濾幹食用。巖耳燉雞湯,其味鮮美,但必須等雞肉基本燉熟以後,再放入巖耳,切忌同雞肉壹起炒燉。巖耳燉排骨與豬蹄,也是上品,做法同上。您來到張家界欣賞風光秀麗的山水,壹飽眼福;再喝上壹碗好客的主人用白沙泉水熬制的香味濃郁的巖耳雞湯,又可壹享口福。
金香柚——產於江埡九溪村,《九溪衛誌》載:“衛城產柑、桔、柚,他處者不及也。”果呈長圓頭形,易剝離,油泡具特異香味,果肉米黃色,汁液豐溢,落口消融,香甜爽氣,其品質可與沙田名柚媲美。
鳳凰古城美食
湘西鳳凰姜糖姜糖,系采用特制配方,手工精制而成,源於清朝,已有數百年歷史。主要配料:紅、白砂糖、生姜、芝麻、優質茶油、山泉水等。該產品品質壹流、口感純正,集香、脆、甜、辣於壹體,回味無窮,並具有暖胃、防治感冒、止嘔吐、解表、化食、止咳化啖、開味生津之……
鳳凰血粑鴨子血粑鴨子是鳳凰最具特色的地方菜之壹,制作時將預先浸泡好的上等糯米裝入碗裏,宰殺鴨子時將鴨血溶入糯米浸泡均勻。等鴨血凝固了,再蒸熟,放冷後,將血粑切成壹小塊小塊的方塊,然後用菜油煎熟。待鴨肉煮九分熟時,再將血粑放入鴨肉裏烹煮,並摻合壹定的香料物品,成金黃色即可,鴨子煮血粑既有鴨肉的鮮美味濃,又有血粑的清香糯柔,吃起來口感香濃,食欲大增,真是稀有的人間美味佳肴。
蕨菜炒隔年熏臘肉熏臘肉是壹般農家喜吃的壹種菜食,在鳳凰的土鄉苗寨有壹種隔年熏臘肉的習慣,臘肉確實是壹種少有的民間佳肴。隔年臘肉指的是將當年熏烤的臘肉,待立春後,把它從火炕上取下來,洗掉煙灰,擦掉油泥汙垢,在陰涼當風處晾幹後,在谷倉裏幹燥的谷堆裏放好,因為谷子是收吸水分的,臘肉在谷子裏埋藏時,水分被谷子吸收幹凈,因此既不會發黴,也不會腐爛,要吃時從谷子裏取出來,用開水將其煙墨洗凈,放在鍋裏蒸熟,切成肉片,可粘著油辣椒液調吃也可佐以其他山野綠色食品壹起烹調,味道十分清香可口,且營養價值很高。吃隔年熏臘肉有利於增腎補虛,有利於健胃暢腸,是待客的上好美味佳肴。
酸湯煮豆腐“苗家不吃酸,走路打踉蹌。”可見,酸食在苗家生活飲食中的重要地位。在長期的戰亂和頻繁的大遷徙中,由於歷史的特殊地位,養成了苗家喜吃酸食的習俗。酸菜煮水豆腐,是苗家的主菜。制作簡便,其味無窮。酸菜煮水豆腐,制作時酸鹹濃淡相適,烹煮時間稍長,味道鮮美濃烈,吃起來十分可口誘食。吃酸菜煮水豆腐可以健胃,可以促爽提神,增強食欲,促進血液循環,清胃利便,利於身體健康。是鳳凰苗家招待貴賓客人的美味佳肴。
苗家酸魚 在苗寨,是最常用和盛行的壹種名菜是糯米腌酸魚。心靈手巧的苗家姑娘和大嫂是制作糯米酸魚的能手。立秋之後,高寒山區的苗嶺到處是禾苗散籽,苗家後生從放水的禾田裏,捉來了壹簍簍活鮮蹦跳的肥魚,拿回家來之後,就由家庭主婦們洗凈加工後,拌以細碎的糯米粉,放在土罐缸子腌浸,壹個月後,就可以取出食吃。糯米腌酸魚有幾種吃法,即可以炒吃、油炸煎吃、火烤蒸吃、小炒紅椒吃等。但尤以油炸煎吃最佳。糯米腌酸魚,營養價值極高,是苗家待客的上乘美味佳肴。
苗家的火燒食燒糍粑:
苗寨流行壹句俗話:“肉寧可少吃,糍粑不能少打。” 糍粑打成以後,放在堂屋裏晾幹,十天半月後,再將風幹後的糍粑放在木桶或水缸裏浸泡,要食用時隨時可取。浸泡後的糍粑光滑潔白,食用時放在火炕裏用炭火烤烘,直至糍粑受熱變軟方可吃。經過炭火烘烤過後的糍粑,既香又糯,味純又柔軟潔凈。吃起來十分可口。如果將糍粑拌以蜂蜜辣醬之類佐料,味道更佳。
農家菜豆腐菜豆腐是鳳凰縣苗族和土家族常用的家菜和土菜。打豆腐之後,將剩下的較粗的豆汁留下,炒吃時壹般拌白菜煮烹。菜豆腐煮好後,再在其上面放壹上些火燒擂辣椒汁。吃時鮮嫩可口,對健身健胃,促進血液循環和加速消化極有好處。菜豆腐是苗家、土家常食用的壹種名菜,也可算為美味佳肴。
酸辣子炒沙蘿菇 當地春夏季雨後,山頭巖石壁上生長的墨綠色地菇——地衣(本地名為沙蘿菇),采集後用清水反復多沖洗幾次。再用壇子腌的酸辣椒和大蒜壹起炒熟,出鍋後灑些許香蔥即成壹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特色小吃。
湘西糍粑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誌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征“五谷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壹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壹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壹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湘西臘肉苗家人有壹種隔年熏臘肉的習慣。每年臨近年關,殺了年豬,將豬肉切成三至五斤壹塊,擦上鹽和各種香料後腌三至五天,待鹽及香料浸進肉內,再用竹條或藤條穿串掛到火坑上,以煙火慢慢熏幹。熏制得比較好的臘肉壹般可保存半年以上。如用桔子皮熏烘,臘肉油中透紅,紅中透亮,不見煙灰,顏色更顯好看。臘肉做菜前須洗凈,煮熟、蒸軟、再切片,既可直接蘸酸湯辣子食用,也可加佐料翻炒,香味獨特,菜色亦佳。
鳳凰酸蘿蔔鳳凰人腌蘿蔔別具特色。在鳳凰城鄉,只要有人群來往的地方,就會有賣腌酸蘿蔔的攤子。鳳凰人不管男女老幼,不論文人農夫,都喜歡蘸著鮮紅的辣子汁吃腌酸蘿蔔片、酸蘿蔔梗。腌酸蘿蔔泡制的方法很多,各家自有絕招,拒不外傳,做得好的酸中有甜,甜中帶香,再加上辣椒的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