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地球上的人都逃不過這個定律。但是由於歷史、文化、環境等各種因素,地球上每個地方的餐具都不壹樣,比如西方使用刀叉,非洲、中東等地區的人不用餐具,而是用手抓取食物,我們中國則使用的是筷子。
在中國,書桌上不得不提的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在餐桌上不得不提的就是筷子。在亞洲地區,使用筷子的國家也不少,如日本、朝鮮、越南、韓國等國家,西方與歐洲在很多年前也已經引入了筷子。法國還專門設立了“筷子博物館”,裏面收藏了上千種不同的筷子。
如今,不論在哪個國家,基本家庭都會備有筷子。筷子已經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物件。那麽,究竟筷子是怎樣發明的呢?
筷子的發明與傳播
傳說,商紂王脾氣陰晴不定且殘忍弒殺。在飲食上,他尤為挑剔,今天嫌棄雞湯太燙,明天說魚肉不新鮮,後天又是佳肴冰涼無法入口。於是無數禦廚成為他的刀下冤魂。寵妃妲己也知道“伴君如伴虎”,況且這還是壹直暴躁且十分挑剔的“虎”。所以每壹次飯前,她都會事先嘗壹嘗,免得觸了紂王的眉頭。
但是百密壹疏,有壹次,妲己嘗到佳肴太燙,但是還未招呼人換菜,紂王便已到了門口。妲己靈機壹動想出壹個好辦法——將自己頭上的簪子取下,將菜吹了又吹,直到溫度適合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本就荒淫無度,見此行為,對妲己更是越發喜愛,於是便下令為其特制了筷子,這便是筷子的雛形,後來自宮中流入民間。
也有人說筷子是大禹發明的。由於大禹壹心撲在治理水患上,經常只能在野外進食,為了節約時間,飯剛做好就得吃。但是剛出鍋的飯菜又十分燙,於是他便隨手折下兩根樹枝吃飯。
但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我們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是真是假。但我國如今出土的最早的筷子便是在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目前已精確的是,我國的筷子從創造到如今已約3100年。
在筷子出現之前,勺子已經存在了近5000年了。在這段漫長了歷史中,勺子總是有用來吃半流質的粥和熱騰騰的飯,是中國飲食的壹個重要器具。直到筷子出現,勺子和筷子開始進行分工,先秦時已有明確的分工——勺用來吃飯,筷子則用來在熱湯中夾菜。
江南沿海壹帶的漁民十分忌諱這個讀音,因為“箸”與住同音,而漁民如果不能出海打撈的話,全家的都要挨餓,對他們來說是壹個不吉利的詞,所以他們幹脆不叫箸,而是叫“筷”,討壹個彩頭。慢慢的,許多人都開始稱“筷”。明代之後,朝廷正式更名為“筷”,這個叫法流傳至今。
那麽筷子是什麽時候走出國門,遍布亞洲文化圈的國家呢?遺憾的是,歷史上對於筷子的外傳並沒有十分詳細的記載。但壹個來自煙臺的小外交故事,或許能告訴我們筷子是如何發展擴大的。
在我國處於隋朝時期時,日本還處於封建社會的初期,制度、經濟、政策的各方面發展都是不完善的,於是聖德太子急需幫助,而作為亞洲大地繁榮發展的中國自然成為了他們學習的對象。或許我們眾所周知的是遣唐使,在派出遣唐使之前,日本就已經意識到學習中國的必要性。也就是隋朝時,聖德太子便派出遣隋使來到中國考察學習。
在隋煬帝的大業三年,也就是公元607年,日本派出了第二次遣隋使。由小野妹子帶領幾十個人,由日本出發經過朝鮮半島,沿著渤海到達所屬煙臺蓬萊島,在這裏登陸後,穿過山東半島,再經過河南開封,最終達到隋朝的東都洛陽,拜見了隋煬帝,隋煬帝也十分熱情地招待了使節。
待到考察結束,小野妹子壹行人準備遠渡重洋,啟程返回日本時,便提議讓隋煬帝派出使節壹同回訪日本,隋煬帝也答應了。於是派出以裴世清為首的使團,隨小野妹子壹行人原路返回日本。日本得到裴世清回訪的消息後,對於使節團的到來,給予了十分熱情的款待,數百人在碼頭迎接到來的使節團,載歌載舞,十分熱鬧。
裴世清壹行人舟車勞頓終於來到了日本的國都奈良。當時身為攝政大臣的聖德太子招待了使節團。令裴世清十分驚訝的是,餐桌上居然擺放著中國的筷子,而聖德太子及幾個手下的大臣也能十分熟練的使用筷子。
其他的歷史現如今已不可考了。但是我們已經能知道,在607年之前,中國的筷子就已經傳到了日本,但更多的歷史真相早已埋沒在時間裏。
筷子的意義
壹、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欲每個朝代,筷子規格都是不壹樣的。根據已出土筷子推測,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筷子長為17厘米;唐朝的筷子約有29厘米,最長的還有33.1厘米,春秋時期的筷子約為17~18厘米。
如今我們使用的筷子壹般是七寸六分長,大約25.3厘米,這是使用起來最舒服的長度。筷子是壹個費力杠桿,過長的筷子用起來比較吃力,過短的又不方便夾取食物。而且七寸六分意味人有七情六欲,以此來表明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二、形狀對應天圓地方筷子是壹頭為圓,壹頭為方。圓代表著天,方代表著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的世界觀。更巧妙的是,這樣的設計不僅僅體現中國古人的觀念,實踐性也十分好,當我們把筷子平放在碗上時,筷子也不會滾動。
三、筷子的使用對應陰陽變換中國人十分崇尚陰陽、太極。太極、陰陽皆是壹分為二,象征著世間的人、事、物都是壹體兩面,而陰陽結合則是完美的結果。在使用筷子時壹根主動、壹根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這就是太極中所謂的“兩儀之象。”而主從可互換,主動可變為從動,從動可換位主動,此為“陰陽變換”。
四、筷子中的八卦文化八卦也是中國文化中不得不提的。八卦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先天八卦乃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後天八卦為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筷子為兩根,屬於兌卦,兌指口;又為木制作,又屬於巽卦,意指入,吃飯時,用圓的這頭夾菜,正應對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
五、筷子中蘊含了古人對世界關系和人生的看法在使用筷子時也極為講究:拇指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筷子中間,也就是八卦中所說的“天地人三才之相”。無名指與小指居於下方,意指地道,象征著無權無勢的廣大百姓,必須相互扶持,代表著獨木難成舟,人在世界上不能只靠自己;拇指與食指居於上方,意指天道;中指居於中間,象征著作威作福、發號施令的執政者,說出了中國古人對人與世界關系的理解。
從另壹個角度,也可以解釋持筷姿勢,五指中中指最長,意指人為萬物靈長,但卻處於兩筷之間,象征著中層領導,亦或是人到中年,上有官威,下有民怨;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幼子嗷嗷待哺,乃體現出中國古人對於人生的看法。
中國對使用筷子的禁忌也非常多:三長兩短、仙人指路、品箸留聲、擊盞敲盅、執箸巡城、迷箸刨墳、淚箸遺珠、顛倒乾坤、定海神針、當眾上香、交叉十字、落地驚神,這十二種禁忌是我們尤其需要註意的。
筷子不僅僅是餐具,更是中國文化的壹種神聖代表。
這雙筷子,歷經3000多年,來到了我們的世界。這是壹雙筷子,但這又遠甚於筷子。
這雙筷子,不僅僅是中華民族餐桌少不了的餐具,更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人民的智慧結晶,古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陰陽、太極、八卦,無壹不是在這雙看似不起眼中的筷子中表現出來的。
但是漸漸的,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交融中,是否我們都已忘記了我們的根?許多崇洋媚外的中國人拋棄了筷子,拿起了刀叉,可世界正在學著使用我們的筷子。
中國人說壹雙筷子,外國人說兩只筷子,他們用著筷子,卻並沒有真正懂得筷子的意義。我想不論身在何方,筷子便是鄉情,也是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