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何處是歸程的書摘書評

何處是歸程的書摘書評

黎陽的長篇小說《何處是歸程》,根紮在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土壤上,盡管這朵花還顯得嬌嫩,但開得鮮艷,給人壹種純凈的美!是的,近些年來,純文學處於低谷期,叫得響的力作確實寥寥無幾。

《何處是歸程》竟在這種困境中,壹沖而起,產生轟動效應!這位二十五歲的姑娘,並沒有去趕那個時髦,不用腦袋而用身體去寫作,寫什麽變態、寫什麽赤裸裸的肉體,躋身加入到所謂“美女作家”的行列。她是用壹顆赤誠的心,用滿腔的熱血,去關註這個時代的命運,去吸收祖國優秀文化的營養。她的成功,其實也給正處於低谷期的中國文壇敲響了警鐘:中國文壇的文學創作方向應從繼承中崛起!

七十年代以後,中國文壇才女雲集。這批貼著“文學新人類”標簽的女作家往往在尋找描繪“另類”新奇的愛情故事,筆尖下漂浮著逗挑,詞句中跳躍著“時髦”,將老祖宗的東西,看作是壹件舊衣壹樣,不肯“穿出去”。外國貨變得越洋越好,甚至洋垃圾也可以視為珍寶。作品以新奇取勝,以刺激人的感官取勝。當然,也能產生轟動效應。但這種轟動效應,正如那些廉價的掌聲壹樣,由於它缺乏根基,因此沒有生命力!

黎陽有段話說得非常好,從壹個較深的角度,談清楚了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問題:

有人說二十壹世紀是東方的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無疑將是壹個愈久彌深的話題。向世界傳播我們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是我們每壹個炎黃子孫的***同心願。然而,當我們孜孜不倦地學習西方文化,當其它國家正深入研究我們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時,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卻忘記了自己的傳統文化。

我們讀莎士比亞、拜倫、雪萊、惠特曼、讀狄更斯、簡·奧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海明威、卡夫卡,卻不約而同地忘記了自己的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李清照、蘇軾,甚至忘記了開啟中華文明源頭的先秦諸子百家。我們未曾想到,當我們把傷心的眼淚紛紛拋向堅強獨立的英國少女簡·愛時,大洋彼岸的有情人卻正為“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質本潔來還本去”的林妹妹慟哭流涕。

我們不曾知道,當我們大談叔本華的唯意誌論、尼采的超人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薩特的存在主義、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西方的學者們卻沈浸在我們先秦“天人相應”,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輝煌哲學中。活躍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諸子,奏響了我們中華文明的序曲。他們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大背景中百家爭鳴,以探究人的生命價值為起點,以追求理想人格為目標,以謀求各人在社會和諧中的恰當責任為歸宿。正是這些思想,鑄就了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和主流文化。

當我們轟轟烈烈地打破舊體詩詞的束縛,白話入文時,西方正逐字逐句地翻譯我們的唐詩宋詞,開創了以龐德為首的著名的意象派詩歌,反過來又為我們推崇備至。而這壹切,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卻知之甚少,不能不說是壹種遺憾,壹種痛惜。

我讀黎陽的長篇小說《何處是歸程》,在思索著這麽壹個問題:中國文壇不管是純文學還是通俗文學其生存的土壤在哪裏?是在所謂“創新”、“西化”、“趕時髦”上,去博得當今那些浮躁讀者廉價的掌聲?激起他們的好奇欲?給他們註上壹針只管三五天的興奮劑?還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優秀文化的沃土上,生根、開花、結果?用中華民族的健康體魄,去吸收西方文明的新鮮空氣?很顯然,振興中國文壇選擇的應是後壹條道路。如果朝前條路上走,只能是死胡同。

作家老屯看黎陽的書,感嘆地說:妳的書俺看壹半了,幾乎是當代的《吶喊》,好受震撼啊!其實有的作家的作品也有壹定的思想深度,他們也想讓自己的作品成為當代的《吶喊》,但十分遺憾的是:他們試圖徹底擺脫“傳統束縛”,淩雲騰空,傲視壹切,沒有將根紮在中華民族的沃土上,結果當然適得其反。妳轉著彎子,用奇形怪態的段落;用似懂非懂的語言,象畫符似的讓人們去猜想妳觀察事物的洞察力,去猜想妳含沙射影暴露的極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或許會獲得幾個圈中人的喝彩,畢竟聽到不大眾的聲音,在歷史的長河中當然很難留下自己的軌跡。令我們欣喜的是:我們這位年僅二十五的女作家黎陽,起步就有了壹個非常好的定位:向世界傳播我們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是我們每壹個炎黃子孫的***同心願。

由於她找準了定位,她的作品便噴發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的芳香,妳看她對江正原的心理刻畫是這樣的:

“江正原啊,江正原,妳心中怎麽還會去想這些,妳要知道夢兒為妳作出了多大的犧牲。”他在心裏不斷地罵自己。壹想起秦夢,他就會覺得自己正被壹種幸福籠罩著、包圍著,心中就會泛起縷縷溫馨和絲絲甜蜜。秦夢為了他,放棄了進壹步深造、放棄了留在上海的大好機會。即便是她不想留在上海,她也還有那環繞著小橋流水、玲瓏雅致、聚江南之靈秀的故鄉,那集甲於天下的園林、名揚四海的美食和號稱江南第壹風流才子於壹體的蘇州。楓橋夜泊撩起了詩人無窮的遐思,於是有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江南可采蓮,蓮葉荷田田。”秦夢婉轉輕柔的聲音又飄浮在他的耳際,他們西湖泛舟時的怡人畫面又掠過了他的雙眼。

夕陽西下,雲影悠悠,水天壹色,白帆點點,遙聞矣欠乃,漁舟唱晚。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買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明月夜,相思在漁歌。”幽語聲聲,流進了江正原的心湖。

以上這段文字多少優美!多麽噴發著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芳香!下面壹段當然也是神來之筆:

《漁舟唱晚》與《春江花月夜》和著《夜深沈》中的《霓裳曲》,伴著拙政園、留園,伴著清潭石林、深竹長廊,他沈醉了,笑著對她說:“他日我也學蘇子美,為妳購建滄浪亭。”秦夢則搖頭晃腦象個古學究,答曰:“唉!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值四萬錢。”說著,他們不由相視大笑,但心中也不免神往。蘇州城南的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壹個私家園林,北宋著名詩人蘇舜卿(字子美)曾購地於此。歐陽修有詩雲:“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值四萬錢。”就是指的這件事。後來蘇舜卿集句成聯道:“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至今仍鐫刻於亭柱上,成為千古名聯。後韓世忠、梁紅玉夫婦也曾居住於此園。

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綠水逶迤,芳草長堤,翠樹如雲,靜影沈璧。

輕舟短棹,琉璃水面,他與秦夢蕩漾在西湖的輕波中,思古懷舊,放歌吳楚。不覺船移時,微動了漣漪。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輕風徐來,佳人笑靨如花,是西湖還是西子?是夢境還是秦夢?江正原已然癡了:只盼時光停留於此,永不流逝;只願學那範蠡攜西施泛舟五湖,過那神仙眷侶的詩意生活。千金易得,知音難求。蘇堤、花港、斷橋,壹處處、壹聲聲都讓他萬般流連。心動之時,他指著綠水縹緲的遠方:“他日我壹定要效仿陶朱,與妳蕩舟五湖,在這裏給妳造壹間,叫什麽好呢?名園有滄浪亭,西湖有水雲軒,就叫水雲軒吧!”

怪不得有讀者評論《何處是歸程》是壹部現代的《石頭記》!

《何處是歸程》以主人公江正原為主線貫穿小說始終,是壹部反映70年代出生的文化人的心靈蛻變史。主要通過他與秦夢、林菲兩個完全不同類型女主人公的情變過程,來完成這壹人物的塑造。有評論稱:該小說不到20萬字,有壹種長篇短讀的感覺。故事情節並不復雜,以主人公江正原為主線,從他讀書、走入社會參加工作所遭遇的種種生活際遇,以及與兩位風格迥異的女性秦夢、林菲演繹出的悲歡離合的愛情,勾勒出江正原的“追求—幻滅—墮落”的人生歷程。

那麽,這部“故事情節並不復雜”,還不到20萬字的小說,為什麽會在當今文壇上產生這麽大的震撼呢?!除了作家是用心靈在發出當代的“吶喊”之外,我們老祖宗優秀文化的靈氣也助了她壹臂之力!她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當然要感謝她的母親。她的母親應該是獨具慧眼的,還在她孩提的時候,就開始給她沐浴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輝。她在《記憶的鱗爪》中壹文寫道:

自幼就喜歡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古詩詞。還記得兒時常跟在母親的身後高誦:“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我背的第壹首詞,也是我背得最熟的壹首詞,還是我現在壹看到活潑可愛的小女孩時就想教的壹首詞。母親是位中學語文老師,因此她非常註重對我的早期培養。她的目標是,在我上小學之前,就突破識字關,就能背百首詩詞。那時家中的古典文學書籍並不多,母親就拿著她那本《中學語文教師手冊》上的古詩詞壹句句地教我念、教我背。如今,翻著那已經發黃的書頁,看著那用紅墨水勾勾劃劃的句子,以及每頁空白處註了音的生字和我兒時那歪歪扭扭的字跡,心中不由感慨萬千。這裏凝聚了母親多少的汗水,多少的心血。

黎陽告訴我,她寫這本書時應該說是處於比較迷惘中。不只對個人、家庭還有對社會、國家。社會發生巨變,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被打破,新的道德價值體系又沒有完全建立。如何選擇,何去何從,如何面對現實,如何面對未來,她認為這些是值得每壹個對祖國有赤誠之心的人,尤其是青年人應該思考的。因此她想用迷惘之心寫史書壹冊,化憂憤之情成悲歌壹曲。

她對創作的主導思想是:情動於衷而形於言,這才是文學的原動力,因此她想表達,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她,了解她的思想,確切地說是了解她想表達的象她這樣的這代人的理想與情操。她所追求的是文學上的唯美主義。她很想開創散文化、詩化小說的先河。她在語言上特別唯美。這些當然是她長期受古典文學熏陶以及美文影響的結果。

作家高緒侖非常憐惜她的才氣,他在“解讀黎陽和她的長篇小說《何處是歸程》”的評論中,十分感慨地說:我不想按照書評的老路子,再做些必要的批評了。我面對著如此年輕卻如此才華橫溢,又使命感如此強烈的可愛女孩兒,哪裏還有心去挑什麽毛病呢?我深深地感到這是壹個優秀女孩兒寫出的優秀作品。

是的,我也幾乎是同樣的心態,深深地感到這是壹個優秀女孩兒寫出的優秀作品。然而,我還是要說,講什麽呢?這次我到九寨溝旅遊,路經成都有幸與黎陽見了壹面,那是2002年10月15日。她從德陽匆匆乘車趕來,已經到吃中飯的時間了。我與表妹在壹家酒店等她。車子從德陽出發時,她給我來了電話,沿途便接二連三給我來了好幾個電話,通報他們的車子現處於什麽地方,途中遭遇塞車等。

現在問題是,她將這種為人處世的“熱情”弄到她的創作中去了。這就不得不涉及到這部作品的致命弱點,概括起來八個字:奔放有余,含蓄不夠。作家自己也認為她其實很理想、很浪漫、很唯美,只是現實生活不容得這樣罷了。這才有她的《何處是歸程》。前面很古典、很唯美、充盈著田園牧歌的歡樂,後半部卻很現代、非常現實、都市的繁華與浮躁、人生的多變與無奈。別看她寫的是愛情小說,懂得的人大都知道其實許多是她內心兩種情感的矛盾與沖突,再經過壹些藝術加工形成的。

不管她文學藝術創作追求的是壹種怎樣的形式,由於她根植於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上,她的血脈裏流淌著龍的傳人的血液,呼吸中貫穿著炎皇子孫的靈氣,因此她的眼前仍是壹片晴朗的天空!她今後創作方向十分明確,前途無限光明!是的,她是在繼承中崛起,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而形成了《何處是歸程》。我認為:中國文壇也應該從繼承中崛起,在繼承中發揚光大我們老祖宗的東西,從而找到她復興的歸程!來源:人民網 雅虎文化 中華讀書報

以傳播壹流EBOOK為理念的中文在線最近推出了青年女作家黎陽的力作《何處是歸程》。

黎陽,四川青年女作家,研究生。曾任刊物主編,電視臺節目主持人。自幼酷愛文學,擅長演講,多次在國內各類文學大賽中獲獎。著有散文集《激情人生》、詩集《朝陽集》、中篇小說《永遠的守候》,長篇小說《何處是歸程》。代表作《何處是歸程》與張海迪的《絕頂》同被列入暢想2003:提高個人修養的十本好書”之中,中國廣播網正全文連載。該書曾獲《十月》雜誌社和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首屆文學新世紀優秀作品獎”。中國作協主辦的今日作家網“佳作欣賞”欄目已連載。《何處是歸程》自2002年7月份出版以來,在社會上尤其是青年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光明、人民、中華讀書、新浪讀書網等都刊發了多篇書評,並在重慶召開了該書的作品研討會。 24篇關於《何處是歸程》的書評,分別刊載於香港《星島日報》、《作家文匯》、《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四川日報》、《理論在線》、《重慶青年報》、《南充日報》、《各界導報》、《西部》等報刊雜誌;光明、人民、新浪、中華讀書網等都刊發了多篇書評,並被東方網文學會館、北方網文行天下、東南新聞網書香滿庭、四川新聞網理論在線、深圳人間網、中華學習網、大眾網書吧、長春信息港、煙臺日報網、亞洲、香港、各省新聞出版網等各大網站轉載。

來源:綜合報道

這“唯心”的特點,就是《歸程》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的主線,大大粗於小說事件的脈絡。壹般來說,小說以敘事見長,將錯綜復雜的情節娓娓展開。但《歸程》的故事情節簡單至極:青年江正原在理想被現實的擊打中,背棄傳統貧寒女友秦夢,投懷摩登富足女郎林菲,最終被林菲所棄,深感前途迷惘、後路無門。讀罷掩卷,我絲毫沒有單薄、淺顯的感覺,倒是覺得這本書和我的心情壹樣沈重。這部小說不是以事件敘述見長,而是以心理描寫見著。我曾經在壹篇論壇中說過,那個“秦夢”的名字,就可以解讀主人公江正原的心理活動:從夢中情人,到生活如夢,再到夢幻破滅,及至別夢依依,舊夢難圓……唉,難道真的能怪秦時明月,古典且典雅,難突滿天繁星?江正原沈悶的心跳,其實既不像黃浦江畔的浪翻,也不似桔子洲頭的波湧,而是脆薄如他那寄給秦夢的信紙。

而“唯美”的特點,就是《歸程》是壹篇絕對美文的悲劇。作者充分展示了她古典文學深厚的積澱,小說看似行雲流水,實則字斟句酌。比如,引用詩句,創作詩歌,信手拈來,巧然天成。許多粲然的字眼、句眼,常常令我眼睛壹亮。由於文字優美無比,使我在沈重的心靈和軀體之上,感覺到了壹雙靈巧的翅膀,得到了美的享受。這,也使我因為小說內容壓迫的心靈,得到了些許釋放。

心是永遠的歸程壹部唯美主義的詩化小說

柳暗花明又壹村——《何處是歸程》帶給我們的啟示

在現實與理想中輾轉

蛻變者的心史

詩的精靈在小說中熱情跳躍

正心方得歸程

想回頭時,夢已離我們遠去

壹部震撼心靈的佳作

歸程在何方

當代“石頭記”

人性的無奈

壹個幻景 壹個陷阱

敲響心靈的沈鐘

背負古典寫意與現代寫實的雙軛

秦夢的悲劇

《何處是歸程》讀書劄記

壹位母親的傑作——解讀黎陽和她的長篇小說《何處是歸程》

淺談長篇小說《何處是歸程》的文學價值

中國文壇應從繼承中崛起

壹個精神界戰士的呼喚

另類的唯心、唯美

漫談《何處是歸程》

唯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