饃是壹種白面烤餅,烤餅的面必須是死面,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叫廚師在碗裏放壹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香菜、黃花菜、黑木耳、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制作而成。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水盆羊肉),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幹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饃、肉,碗裏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壹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
泡饃的由來
泡饃是土生土長的西安吃食,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時,流落長安,正值寒冬,饑渴難耐,囊中只有壹餅,餅冷口幹,難以下咽,街邊壹家賣羊肉湯的老板,見之不忍,給了他壹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將餅掰碎泡入,吃完頓覺神清氣爽,豪氣沖天,壹掃頹廢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後,嘗遍世間美味,心中獨獨放不下記憶中的羊肉湯泡餅,傳令廚房仿制,近百廚師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現今的羊肉泡饃。據說趙匡胤吃後龍顏大悅,成為每天定點菜品,廚師長封了萬戶侯,這就是泡饃的由來。
另有壹種說法是,宋太祖趙匡胤未得誌時,生活貧困,浪落長安(今西安市)街頭。壹天,身上只剩下兩塊幹饃,因丈幹硬無法下咽。恰好,路邊有壹羊肉鋪正在煮羊肉,他便去懇求給壹碗羊肉湯,以便把饃泡軟再吃。店主見他可憐,讓他把饃掰碎,澆給了壹勺滾燙的羊肉湯泡了泡。趙匡胤接過泡好的饃,大口吃了起來,吃得他全身發熱,頭上冒汗,饑寒全消。
十年後,也就是公元960年,趙匡胤當了北宋的開國皇帝,稱為太祖。壹次出巡長安,路經當年那家羊肉鋪,香氣四溢,不禁想起十年前吃羊肉湯泡饃的情景,便令停車,命店主做壹碗羊肉湯泡饃。店主壹下慌了手腳,店內不賣饃,用什麽泡呢?忙叫妻子馬上烙幾個餅。待餅烙好,店主壹看是死(未發酵)面的,又不太熟,害怕皇帝吃了生病,便只好把饃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又煮了煮,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調料,然後端給皇上。趙匡胤吃後大加贊賞,隨即命隨從賜銀百兩。這事不脛而走,傳遍長安? 。
蘭州的羊肉泡饃和西安的羊肉泡饃
盡管兩地同處祖國大西北,但不同區域的飲食總是會存在差異。蘭州與西安的羊肉泡饃是大不相同的。蘭州的羊肉泡饃是將煮好的羊肉切成大片,放上粉絲,蒜苗、香菜,澆上羊湯,即可食用,原汁原味。還有饃,西安是死面(沒有發酵的面)餅,而蘭州的是當地壹種發面餅,保持了面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時都很可口。做法也不壹樣,西安泡饃需自己掰碎然後回鍋再做,而蘭州泡饃只管做好湯、放好肉,然後給妳壹個大餅,妳就可以自便了。妳可以壹股腦將餅揪開丟進湯裏,享受羊湯泡饃的滋味。或壹口湯壹口餅,再夾大塊的羊肉慢慢咀嚼,吸溜兩口粉絲,大口的饃,大塊的肉,那感覺沒得說。
泡饃的分類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是陜西地區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以渭北地區的尤為出名。據傳起源於明朝崇禎年間,慈禧太後賜名“美而美”,是西安夏季的應時小吃,由壹千多年前的“羊羹”發展而來的,吃時下辣子面(辣椒粉),吃得汗流泱背,西安人認為可祛暑。因其在農歷六月上市,故稱“六月鮮”。
陜西人食用水盆羊肉時,多配用白吉饃或鍋盔同吃,佐以鮮大蒜、辣醬或糖蒜,可以把饃泡入湯中壹碗連吃帶喝,也可以吃壹口饃喝口湯,陜西澄城縣的水盆羊肉是用壹種月牙餅搭配吃的,把肥瘦相間的羊肉片夾在剛打出來的月牙餅中,加些新鮮青椒丁,就著羊肉湯。
葫蘆頭泡饃
“葫蘆頭”是西安特有的傳統風味佳肴,以味醇湯濃、饃筋肉嫩、肥而不膩聞名於國內外。其烹制工藝精細,合理使用多種調。最重要的是處理腸肚、熬湯、泡饃三道程序,其中原料腸肚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達到去汙、去腥、去膩的要求,做出美味的“葫蘆頭”。
葫蘆頭泡饃是由進食者將饃掰成箸頭大小塊放入碗內,然後由廚師將切成坡刀形的腸肚泡三、四次,使熱湯滲透饃塊,然後再加少量熟油、調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潑辣子,最後澆適量沸湯即成。進食時,佐以糖蒜、泡菜,更是清爽利口,使人食欲大增。
豆花泡饃
豆花泡饃是陜西省西府寶雞鳳翔地區漢族風味名小吃,其饃采用獨特工藝加味料烙成,厚過寸,鍋形,敲之有聲,俗稱“鍋盔”,對火候、口感要求嚴格,色金黃,外脆內韌,嚼之勁道麥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葉;豆花用品質上乘的黃豆土法做成,鮮嫩爽滑,煮而不散。豆花泡饃在寶雞壹帶非常流行。
三鮮煮饃
三鮮煮饃原料是丸子、發好的面皮、細皮白肉片,加之用上好的肉骨、雞鴨肉調好的白汁湯。食者將饃掰好後,經廚師用高湯、蒜苗、粉絲把饃煮好,碗中三鮮顏色鮮亮,高湯色白,香氣四溢,所謂丸子黃、肉片紅、面皮奶色,再加上壹點辣子,更是五顏六色,分外好看,也頗能引人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