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早在明朝的時候,山東商人來到天津,而他們帶來的煎餅,也就促成了天津煎餅果子的產生。而現在天津的煎餅果子已經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數的外地人來天津後都會想壹睹它的風采,這其中,就包括我。
大部分地方的煎餅都是用白面,而到了天津後我才知道,原來正宗的天津煎餅面都是以綠豆粉為主料調成面糊。
而且在當地,大部分店鋪都是可以自己帶雞蛋去的,這在老天津人那兒,不僅代表著營養健康,還象征著秩序,大家先到先放,以蛋代人,有序排隊。
將面糊攤成面皮後,在上面打幾個雞蛋,加上剛炸好的馃蓖和馃子,抹上醬料後再卷成可愛的模樣,壹套完美的煎餅果子便這樣誕生了。
壹口咬下,軟糯的餅皮和熱騰騰的薄脆充斥在口腔,混合著淡淡的豆香和雞蛋香,那壹瞬間,真的覺得排隊都是值得的
2、“天津三絕”
說起天津的本土小吃,相信大家最先想起的應該就是“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而在天津人民的日常飲食中也離不開這三絕,已然成為當地的驕傲。所以當我落腳天津後的第壹件事,就是直奔天津三絕。
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與常見的麻花不同,先是在熱沖面裏加上芝麻、桃仁、瓜子仁等各種小料,制成酥條,再和蘸好芝麻的白面條搓到壹起,擰成麻花下油鍋炸。這樣出鍋後的大麻花看著就如同中國結壹樣,透著壹股吉祥富貴的感覺。掰下壹段入口壹嘗,酥脆的麻花和清甜的果料融合在壹起,滿口的油潤香甜,讓人忍不住地叫絕。
狗不理包子:
作為“天津三絕”之首的狗不理包子,以鮮香味美、香而不膩享譽全國。而且據說它在做工上也極其講究——每個包子都是規整的15個褶子。出屜後,看著就像薄霧中的秋菊壹般。咬上壹口,油水汪汪,含在嘴裏,回味無窮,那叫壹個舒坦!
耳朵眼炸糕:
說起天津的經典平民美食,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耳朵眼炸糕。外焦裏嫩,甜甜糯糯的口感至今都縈繞在我的心頭,實在讓人欲罷不能。
不過天津當地的炸糕店很多,但我還是更推薦總店的炸糕,不過那裏人氣高,想吃的朋友們還是要早點去排隊哦。
3、鍋巴菜
早就聽聞在天津人的早點裏,鍋巴菜始終都是不可撼動的存在。即便是有著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這些小吃風靡全國,但在天津人心裏,鍋巴菜才是永遠的“家的味道”。
那麽,鍋巴菜到底是啥?我可真是太好奇了。
從字面上看,似乎這是壹種由鍋巴做的菜肴。但其實在天津,它的讀音是“嘎巴菜”,而且裏面既沒鍋巴也沒菜——和名字完全不沾邊。
而從根源上看,鍋巴菜與煎餅果子其實算是“同胞兄弟”的關系,因為它們都有壹個***同的來源——山東大煎餅。
鍋巴菜就是把綠豆粉制成的薄煎餅,切成細片,放進調制好的鹵汁中,再加入香菜、豆幹、腐乳和麻醬等小料後,就可以食用了。
實不相瞞,光是只看這些配料,就感覺口水已經要兜不住了。壹口下去,更是不負所望的滿口濃郁鹹香,越嚼越有味兒。不虧如當地所說:食遍天下人不饞,獨戀壹鍋鍋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