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以美食而聞名於世,曾經有外國人在遊記中寫到:“在這裏,鵝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大,要好……很多蛇被捉來當美食用”,廣州人也自誇廣州的菜館菜式之多,壹個人即使待壹年也吃不完。
廣州小吃可分幾類:如油器類、粥品類、粉面類、糕點類、甜品類、粽子類、雜食類等,每種小吃都有不同的風味。
沙河粉 風味百變米制品
用米漿蒸成薄粉皮、再切成帶狀而成。盛行於廣東、廣西、海南,以廣州市沙河出產的最著名,故名。因它是用白雲山上的九龍泉水泡制的,所產的粉薄白透明,爽軟韌筋兼備,炒、泡、拌食皆宜。近年來,沙河飯店將菜汁、紅蘿蔔汁滲入粉漿中,制成彩色沙河粉,另有特色。
傳說,早在前清末年,廣州北郊沙河鎮上有家義和居小食店,店主樊阿香夫妻倆,早上賣白粥油條,中午賣家常飯菜,生活倒也過得平平穩穩。壹天早上,店門口來了壹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有氣無力地倒在門前青石上。阿香不禁心起惻隱,便叫妻子送去熱粥。老人推說沒錢不能白吃,阿香便道:“本店雖小,但對老人家,這白粥壹向是免費的,妳就放心吃吧!”誰知自此以後,老人幾乎天天出現,阿香夫妻也不嫌棄,照樣施舍。
忽然有天,阿香不幸得病,茶飯不思,壹臥不起,小店只好歇業。中午時分老人又出現在店前,當得知阿香病情時,便說:“阿香哥粒米難進,病自然難愈,今天就讓我做碗好吃的給他開胃吧!”老人稍加思索後,即用從山上引來的泉水浸泡大米,熟練地磨好米漿、燒好開水,然後把米漿薄薄舀進竹匾上蒸。壹會兒,米漿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條,加蔥鹽香油,送到病人床前。阿香頓時食欲大開,幾碗下肚後,病情果然好轉,再三道謝後自然問起老人來歷。
原來老人本來竟是宮中禦廚,只因性格耿直,不慎得罪慈禧太後,僥幸中逃出北京,自此隱姓埋名,四處躲避追緝。老人說:“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我在此鎮已停留多時,再不走恐怕就要連累主人家了!”言畢就走,以後再也不見人影,但義和居的沙河粉卻從此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