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區
天津
貼吊錢兒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初壹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過了年三十兒,這老例兒開始越來越多。從吃到日常舉止,都要遵循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傳統。天津有句俗話叫“沒過十五都算年”,壹直到正月十五,這年算到了另壹個高潮。?
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壹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壹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山東
舊時進入農歷臘月,人們即籌劃準備過年物品,農歷臘月二十三為辭竈日,濟南地區會大量蒸饅頭、粘糕、棗糕、包子,及制作酥菜、熟肉、炸貨等菜肴,農村有做豆腐、攤煎餅、制茶湯面等習俗。除夕日大門及院內貼吉祥詞句的春聯,室內貼年畫,竈間貼新竈王像,門兩側貼門神像,濟南地區多貼秦瓊和尉遲敬德畫像作門神。年初壹要出門互相拜年,年初二出嫁的閨女和女婿攜帶禮品回娘家。?
淄博除夕淩晨就開始鳴放鞭炮,黎明前全家吃水餃,餃子多素餡。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意在有余頭。正月初七被稱作人日。舊時淄博的居民這壹天要吃各種野菜做的小豆腐。 在東營,臘月三十,人們灑掃庭院,貯滿水缸,備足柴草,掛家譜,擺香案。下午家家戶戶包餃子。傍晚餃子出鍋後,全家人放鞭炮,吃餃子。?
山西
山西個別地方保留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春節的第壹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稭,意味著新的壹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
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意在有余頭。就餐時,除每人壹碗外,還要多盛壹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過後,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壹日濃似壹日。二十三日祭竈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山西人在臘八節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
過去太原有壹段民謠:“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紮,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
陜西
秧歌拜年
陜西人壹進臘月,就忙和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搟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在這裏還有這樣壹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在這裏,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壹個,壹直到十二歲為止。
秧歌拜年是陜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裏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壹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擡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谷豐登人興旺,壹年四季保平安”。
河南
河南把除夕慣稱大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都要在二十八貼春聯。全家人吃過年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三十晚上熬壹宿,年夜飯過後,壹家人圍坐壹起,吃糖果、嗑瓜子、嘮嘮親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全家人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熬年”。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壹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之所以稱“破五”,意為從此可以破除過年期間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餃子、放鞭炮之習相沿不變。五裏不同俗,十裏改規矩,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壹帶壹般中午放鞭炮,不過破五不準吃面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正月十五豫南壹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壹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面燈”或“燈饃”要收起打發“要飯的”,稱“舍神果”。?
河北
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淩晨12點時,迎接新的壹年到來。大年初壹互相拜年,***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
東北
在農村臘八之後人們開始殺豬宰雞,把豬肉切成塊,放在大缸中送到倉房裏凍起來,以備節日期間食用。過年時,將酸菜、肥肉和血腸放在大鍋裏燉,這便是人們常說的 “殺豬菜”。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壹定要吃餃子,在餃子中包上硬幣或者花生、果仁,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預示著在新的壹年裏福氣多多。在東北,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掛紅燈籠,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燈籠要保持徹夜通明,意味著益壽延年。高蹺和秧歌這壹傳統項目向來都是東北人的摯愛,壹到過年會有高蹺和秧歌表演。?
甘肅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壹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象,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壹格的臉譜藝術。正月打秋千,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壹架架秋千架起,開始了壹年壹度的打秋千遊戲。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秋千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南方地區
福建
春節期間,福建民間有祈福祭祀習俗,人們會在院落、居室、竈房、倉房、畜棚也會貼滿不同體裁形式的年紅。年紅寄托著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將宅院裝飾壹新,烘托出節日氣氛。老福州過春節主要分為四個階段:歲末廿四到除夕,祭竈迎春祭祖守歲;正月初壹到正月初四,拜年訪友討壓歲錢;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觀燈迎神鬧元宵;正月廿九這天送拗九粥,春節結束。大年初壹,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
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房門兩側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81-84]?
新年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裏舉行的壹種習俗活動。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遊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春節)的重要活動之壹。遊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用敞篷大轎擡著當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十五元宵夜,遊神迎神活動達到高潮。等到所有的神祗都入廟安坐後,廟前焰火四起,鑼鼓震耳,“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壹直到深夜。?[85]?
老福州人“做年”,主要有四種說法:其壹,初壹、初二、初三;其二,農歷十二月初壹“筅堂”開始,到“二月二”龍擡頭(頭牙),這兩個多月都在“年”的概念裏,即“年暝兜”;其三,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壹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其四,農歷十二月廿四祭竈到正月廿九拗九節。?
江蘇
江蘇民間,在春節期間,除了貼年紅、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壹樣的習俗外,還有壹些獨特的習俗。如: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壹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壹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南通最特別的年俗應該算“放燒火”了,每年正月十五,南通人都會“放燒火”,俗稱“照毛蟲”、“炸麻蟲”,也稱“照田財”。是希望除盡害蟲,盼望來年豐收。在南京,“家家走橋,人人看燈”是過年的壹大習俗。?
按照江蘇的春節習俗,大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壹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大年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壹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88-89]?
浙江
浙江的過年習俗,小年,壹般要大掃除,辦年貨,送竈君上天;有些地方在這壹天祭祖,過年拉開序幕。大年三十除夕夜,貼對聯,放鞭炮、煙花,吃年夜飯,守歲,祭天地菩薩。家人團聚吃年夜飯,飯菜要豐盛,要有魚,取“年年有余”之意;不能全吃完,要留飯於初壹吃,取“吃剩有余”之意。守歲壹直到晚上12點,新歲到來,煙花慶祝。?
正月初壹,過大年,首先是“開門炮”。初壹淩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壹般認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其次,穿新衣,祭祖拜神。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竈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最後是拜年。初壹晨起,先在家內,晚輩給長輩拜年。從初二起,鄰裏和親友之間,往來拜年。按舊習,拜年時間壹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壹不拜年的習俗在浙江部分地區還保留。?
過年吃東西,都講究壹個“討口彩”,而其中年糕是最不可少的,以前臺州三門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有搗年糕的習俗。“謝年”是古老風俗的壹種,感謝上天保佑壹家人又平安度過了壹年,並祈求來年能風調雨順的壹種形式。在紹興,送竈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壹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壹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
廣東
廣東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沿承著原汁原味的過年習俗。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從年廿四的掃塵日開始入“年關”,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夜止,將近壹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購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購買與制作過年食品以及掃屋、貼年紅(揮春)等。大年初壹,拜祭太歲神及天地眾神,迎禧接福。年初二,開年日,拜祭神靈祖先,吃開年飯,然後開始走親串友拜年。開年後至元宵節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舞龍、敬神、遊神、飄色、做大戲、遊標旗、遊大鑼鼓、武術表演、球賽等傳統節儀與娛樂活動,各種民間活動壹直延續半個多月。遊神,又稱營神、遊老爺,即是將神像從廟裏請出來在社區裏巡視,具有凈土驅邪、保境平安、祈求豐登的民俗意義。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遊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祈禱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壓邪攘災,萬事吉祥。?[42]?[93-95]?
廣東過年習俗活動中體現出敬天法祖、重商務實、講究意頭等信仰信念。而具體因各大區域的風土人情則又各有差異。如:廣府地區的春節習俗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其中以廣州及周邊地區表現最為明顯,廣府邊緣地區如粵西壹帶則保留了較多與敬神、遊神、驅儺、舞獅、飄色、做大戲等相關的傳統;客家地區保留了較多客家特色文化的傳統習俗,如除夕沐浴、照虛耗、送窮、鞭春、立春祭、人日吃七樣菜等;潮汕地區大抵延續了古俗,表現出高度的統壹性,如臘月廿四日送神朝天,除夕夜圍爐,元日以齋祀先、親友拜正,正月初四迎神下天,立春前壹日迎春,正月初五後有鄉人儺以‘禳災’,各地皆有迎神演戲等賽會,遊神賽會、遊標旗、遊大鑼鼓等,上元夜則有婦女行橋度厄
客家習俗
海南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誌、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壹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除夕晚上,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壹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初壹淩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凈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壹年比壹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壹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幹(寓意招財進寶)。
四川
川劇
四川過年,年三十晚全家人壹起吃年夜飯,是做壹大桌年夜飯。初壹早上吃湯圓。初壹至初三白天“走人戶”(串門),壹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逛燈會。白天場(廟會)茶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評書等表演。[97]?
湖北
在湖北沙市、荊州壹帶,新壹年吃第壹餐有個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吃荷包蛋,這意味著新的壹年裏,家人都能“實實在在,吉祥如意”。“殺年豬是十堰人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壹,從“進九”開始。十堰民歌《十二月》裏唱道:“臘月廿十臘,家家把豬殺。砍上肉壹吊,拎到姐的家。”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臟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