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陜西特色小吃的起源

陜西特色小吃的起源

鍋盔的傳說

相傳,唐朝時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最初選取中乾縣東北25公裏的五峰山,後因穴位風水不吉利,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公裏的梁山上。梁山風景優美,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遊覽之所,位於京都長安西北80公裏,在“八卦”中屬於乾位,故將陵墓稱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征用了數萬名匠人和民工。當時,有個叫冬娃的小夥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樸實,很受鄉鄰的稱贊。誰料後來父親因病臥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這樣幹,便練就了壹手做飯的烹調技藝。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有壹天,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壹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面和勻放在盔內,在盔下燒著柴禾,過了壹會兒,他從盔內取出烙成的饃壹嘗,酥脆可口。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果吃起酥,聞起香,壹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

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鉅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

從此後,築陵工地上香氣彌漫,總監嘗到這種香味異常的饃後,感覺不錯,忙派專人送到京城長安。因此饃不同壹般,後來唐王朝每年就要乾縣進貢鍋盔饃。這種烙饃的方法,逐漸流傳到民間。由於歷代勞動人民不斷地改進制作方法,鍋盔饃的質量也越業越好,樣式也有許多種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乾陵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旅遊者,他們總愛吃乾縣的特產——鍋盔饃,臨走時還要帶上幾個,回去送給親朋好

羊肉泡饃的來歷!

在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涼鄯而收兩京,壹道平息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準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準駐兵長安。“大食”兵行軍打仗時常攜帶壹種叫“饦爾木”的類似“饢”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饦爾木”常變幹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隨著“大食”兵和當地人的交往日甚,“饦爾木”的制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眾的主食之壹“饦饦饃”。壹千多年來,經過西安坊上人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壹道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壹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是對陜西人的生動寫照。

泡饃以烹調方法分為幹泡(無湯)、口湯(食後余壹口湯)、水圍城(湯較多)和單走兒(吃饃喝湯)四種。餐前先將“饃”掰成黃豆般碎塊,交廚師烹煮。食時選定方位,講究蠶食,切忌攪動,以保持鮮味和原氣。其間可加辣子醬,以刺激食欲,食香菜以保持口氣清新。為避免泡饃中的牛羊肉脂肪膩口,可佐以糖蒜,以利再戰。餐後飲壹碗精制的高湯,更覺濃香溢口,神清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