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場旁農業文化生態觀光產業園位於陜西省Xi高陵區童淵鎮任村,規劃面積240畝,計劃投資2000萬元。主要用於挖掘、搶救、保護和傳承關中地區源遠流長的農業民俗文化,著力打造在全省具有影響力的休閑農業園區。整個園區展示了關中地區農、工、商、牧、漁等平民傳統文化遺產,為科普休閑提供了好去處,為子孫後代保留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為高陵區新興的休閑農業產業增添了色彩。園區規劃為六大功能區:生態農業示範區、農耕文化展示區、田園生活休閑區,正在建設農耕編織體驗區、民俗遊戲互動區、慢小鎮休閑區。各板塊通過其獨特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和傳播關中和西北地區的農耕民俗文化。
生態農業示範區編輯
通過古代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農業科技的有效結合,所有農副產品都達到了無公害或綠色標準,遊客可以通過采摘和品嘗的方式互動參與。目前已建成日光溫室70余畝,種植西紅柿、黃瓜、芹菜、豆角等蔬菜,果園150余畝,種植葡萄、梨、棗等水果。[1]
農業文化展區編輯
借助聲光技術和文字講解,展示了西北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農耕器具、手工業器具和民間日用品等農業文化用品。目前,已建成6543.8萬+平方米的展臺、6543.8萬+米的農具展示墻、200米的農耕記憶博物館連廊,展出展品2萬余件。[1]
田園生活休閑區編輯
以生態田園為背景,以百姓日常生活為主題,讓大家感受到“久處牢籠,回歸自然”的田園生活的愜意。目前可同時容納500人體驗具有高陵特色的關中飲食文化。[1]
農耕編織體驗區編輯
為您提供壹個傳統勞動的學習體驗區,通過各種耕作和手工勞動,讓您感受無處不在的勞動人民的智慧並體驗勞動人民在學習中的艱辛。計劃安排土地200畝,放置體驗農具200套,建設水利管網、電網、道路等基礎設施。[1]
民間遊戲互動區編輯
以文化廣場為中心,通過道具的設置,再現了陜西關中的各種節日場景和古老的童趣遊戲,為高陵縣的歌、笛、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平臺。[1]
編輯,慢城,慢城,流浪區
修建紅蓮寨堡歷史文化街區,定格清末民國前後的歷史畫面,設置慢城慢鎮的蝸牛標誌,禁止機動車從事任何現代商業活動;歷史文化街區主要經營傳統民間手工作坊,如:手工紡織、染坊、釀酒、釀醋、油坊、面粉廠、豆腐廠、掛面、紙紮、鍋匠、鐵匠鋪、木匠店、裁縫店、理發店、客棧、茶館、書店、煙店、酒鋪、戲院、當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