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讓人最難忘的 美食
1.巨鹿香腸
巨鹿香腸,是衡水境內桃城區河沿鎮巨鹿村壹種非常有名的特色 美食 。當地的巨鹿香腸有三個品種,壹種是純瘦肉,壹種是80%瘦肉,另壹種則是80%肥肉。因制作工藝非常嚴格,制作時先選標準條脊肉或豬後座肉,清洗後切成中塊,再用切肉機切成小方丁。用花椒、大料、丁香等十八種調味材料粉,加香油、味精、碘鹽腌制十小時左右。之後用適量的澱粉加大骨頭湯調餡。下壹道工序就是灌腸了,灌好,捆腸、煮腸,煮九成熟時,撈出來,涼透,冰糖熏制,熏好後呈醬紅色,肉香、材料香,香飄四鄰,誘人食欲。這種 美食 歷史 悠久,多年來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壹是口感好質量高,二是采用對人體有益的中藥材為佐料,三是四季皆宜,百吃不厭。
2.武邑扣碗
武邑扣碗,是衡水境內武邑縣非常有名的壹種特色 美食 。這裏所說的扣碗不是壹道菜而是壹桌蒸碗,而是由當地8個"凈碗"組成,其中有東坡肉、瘦肉、肥肉、肘子肉、米粉肉、雜燴肉、丸子、排骨組成碗席,菜品有肥有瘦,有葷有素,肥而不膩,素而可口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壹直都能吸引眾多外地遊客前往品嘗。據傳,從宋代開始,武邑縣就有用扣碗設宴的習俗,每逢結婚生子、朋友聚會等大事,都用扣碗招待賓朋。至康熙三十九,康熙皇帝巡正定府冀州,路過此地,偶爾嘗之,失聲叫絕,賜名"武邑八大碗",並欽定為宮廷膳食之壹。自此,名聲更噪,品嘗者絡繹不絕。
3.冀州燜餅
冀州燜餅,是衡水境內冀州市非常出名的壹種 美食 。它有著非常悠久的 歷史 淵源,每年二月二,冀州人都有吃燜餅的習俗,象征著烙幹大田不生蟲的傳統。當地的燜餅制作壹直保留著傳統工藝,成品具有色澤黃亮、勁道松軟、不粘不連、滋味醇厚、香氣撲鼻的特點,壹直受當地民眾喜愛。據傳,在明朝到清末,在京津等地經商的冀州人形成了銀行幫、五金幫、雜貨幫等幾大商業群體。在這種背景下,壹些由冀州人在京津等地開辦的冀州館都有冀州燜餅這種地方特色主食,以招攬家鄉客人,冀州燜餅也漸漸地有了名氣。
4.落鍋燒雞
羅鍋燒雞,原名羅鍋燒雞,是阜城縣王集村的壹種特色 美食 。創始人是阜城縣王集村的張運起,他做的燒雞肉爛脫骨,有壹種混合而成的獨特的清香,又準斤準兩,很受人們喜愛,在集市上賣得最多最快。改革開放後,"羅鍋燒雞"恢復制作,規模和影響日益擴大。1992年,第二代傳人張子傑(張運起之子)和妻子李俊珍為燒雞產品註冊時,為尊重老人,便將自家制作的燒雞註冊為"落鍋燒雞"。現在許多阜城人都把"落鍋燒雞"作為壹種家鄉特產饋贈親友。來衡水市的外地客人也在品嘗後買幾只回去,作為禮品送給親友。
5.冀州曹記驢肉
冀州曹記驢肉,是衡水境內冀州區的壹種傳統 美食 ,至今已有二百余年 歷史 。曹記驢肉制作工藝非常考究,主要以新鮮優質驢肉為原料,配以多種名貴香料,然後放進鍋裏慢火煮十幾小時而成。食用時搭配壹些特制蘸料,口感富含蛋白,酥爛易嚼,味道鮮美,壹直都遠近聞名。據傳,冀州曹記驢肉發端於鹹豐年間北京鮮魚口,曹記驢肉傳到第三代曹建功時,他通過 探索 ,加入數味中藥,除去了驢肉性中的寒涼,做得肉質酥爛、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味道醇厚、鹹香可口,食後對身體有滋補功效。三十年代中期,他二子曹福堂和三子曹立海去天津發展,開了壹家冀州榮祥曹記飯店,主營曹記驢肉、冀州燜餅和炒菜,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冀州曹記驢肉載譽津門,名播全國。
6.衡水湖全魚宴
衡水湖全魚宴,是衡水境內壹種非常有名的特色 美食 。衡水湖全魚宴主要以魚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多道菜品,其中部分魚菜是吃魚不見魚。主要采用了多種刀工和烹調方法,從造型到口味、色調都不相同。還有因材施藝,物盡其用。以炒魚片兒為例,主要是用魚背,這裏肉肥而嫩,魚頭則做魚湯了,成為名副其實的壹魚兩做。當地最擅長的烹飪方式就是講究原汁原味,以烹制鮮活見長,原料豐富,口味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