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人間有味:尤溪美食的當家小生——粿餃

人間有味:尤溪美食的當家小生——粿餃

“人間有味”系列發布幾期之後,就有好友相問,“那麽多美食可吃,妳們不胖嗎?”可謂壹語切中要害,尤溪人會做更會吃,已經把所有的食材發揮到極致,美食不僅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在面朝通衢的餐館裏,在大街小巷的的攤點上,還在挑擔小販的叫賣聲中,要抵擋住美食的誘惑太難了,想瘦是不可能的。

尤溪人倒也想得開,既然抵擋是徒勞的,幹脆就投降吧,當個美食的俘虜,胖就讓他胖唄。君不見,尤溪人站成壹排,能比的就是誰的肚子更圓更鼓了。

壹想到吃,不禁想起了尤溪美食的“當家小生”,它就是人見人愛的粿餃。顧名思義,粿餃就是用白粿作皮的形如餃子的美食。

“粿夾,粿夾咧!”這是尤溪人再熟悉不過的吆喝聲,尤溪人稱粿餃為“粿夾”。攔下挑著木桶的小販,掀開桶蓋,壹個個胖嘟嘟、圓鼓鼓、油滋滋的半月形醬色粿餃,順著圓桶整齊地碼著,餡料香、蔥油香、醬汁香,混合著木桶香,伴著熱氣竄鼻而入。這時候定是吃貨現形,誰還去考慮胖不胖呢。

粿餃在南方是很普遍的,區別主要在於餡料。比如福建沿海盛產海鮮,多以海鮮做餡;尤溪山鮮豐富,多以筍幹做餡。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尤溪粿餃還有壹個不同之處,就是在其外表抹上了壹層調料,這好比給粿餃穿上壹件光鮮的衣裳。調料主要由醬油、老酒、蔥頭油調制而成。作皮的白粿味道寡淡,得到醬汁的浸潤後,鹹鮮就適口了,再與餡料“裏應外合”,讓人每咬壹口都要小心,深怕那鮮美的餡汁流落到唇舌之外,那就可惜了。

粿餃的味道主要源於內餡,但口感主要取決於外皮,也就是白粿。做粿餃要選擇上好的梗米,經過浸、煮、蒸、打等工序,做成白粿團。再從白粿團裏揪出壹小份,搓揉後壓制成如餃子皮的圓片,厚度約在四五毫米左右。小時總愛將粿皮拿去包白砂糖,相較而言,甜食對小孩更有誘惑力。

用於粿餃的餡料,要提前做好備用。因為筍幹要浸泡兩天以上,吸足水分才發軟可以食用。尤溪是全國竹子之鄉,竹子品種眾多,竹筍也多。筍是極好的天然提鮮食材,筍幹更有“素火腿”的美稱。筍幹泡發後切成細絲,再將瘦肉切成粒。加熱油鍋,放入瘦肉粒、蔥末、姜末爆香,投入切碎筍幹,翻炒至水幹,加入適量的食鹽、老酒、醬油筀調味,炒勻備用。

最後,將備好的餡料包入白粿皮中,捏緊封口,碼於盤中,淋上調好的醬汁,“當家小生”的粿餃就做好了。

用石臼打制白粿,可是個體力活,需要壹家大小、左鄰右舍壹起幫襯。粿餃做好後,壹群人圍在壹起,總要先嘗嘗鮮,歡聲笑語壹片。這是現在農村少有的勞動的快樂場面,總是讓人懷念。

現在,挑著木桶走街串巷叫賣粿餃的小販越來越少,臨街支起的現做現賣的攤點多了起來。攤點粿餃皮也不限於白粿,也有加入鼠曲草的艾粿,餡料更是五花八門,肉末、芋絲、蘿蔔幹、粉絲……五花八門,自由選擇。這最能勾起學生的食欲,放學時已是饑腸轆轆,正好買上幾個填填肚子。

但我還是喜歡挑擔小販的粿餃,看著肥胖圓鼓的粿餃從木桶裏探出身子,等著小販用套著透明塑膠袋的手利落地裝起壹個個的粿餃,想著香脆可口的筍絲,肥瘦相間的肉丁,綠油油的蔥末,那真是天底下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