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旅遊和旅行理事會(WTTC)發布了壹份關於全球旅遊業危機的研究報告,稱影響旅遊業的疫情恢復期平均為19.4個月。
去年,世界旅遊和旅行理事會與美國全球救援公司合作,重點分析了2001年至2000年90次國際危機對國家和城市的影響,闡述了全球旅遊業面臨的風險,提出了應對危機的建議,並收集了政府、非公有制部門、目的地機構、國際組織和協會以及學者的廣泛意見。完成這個《危機準備、管理和復蘇》用了八個月。
報告稱,隨著全球互聯互通、旅行便利和富裕人群的崛起,國際旅遊業呈現出顯著增長趨勢。從1950年到2000年,國際抵達人數增加了5,500%。與此同時,旅遊業給目的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創造了數百萬個就業機會,保護了自然和文化財富,促進了繁榮,減少了貧困,改善了教育。然而,從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緊張局勢到恐怖主義,再到不斷變化的健康威脅和不斷升級的環境威脅,世界風險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新的風險正在不斷重塑全球生態系統。
報告稱,旅遊業常見的危機分為四類:恐怖主義、社會動蕩、自然災害和疫情爆發。其中提到,在90次危機中,有12次是流行病爆發。
根據該報告,流行病爆發已成為新常態,類似H1N1的流行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估計在450億至550億美元之間。流行病的平均恢復期為19.4個月,時間跨度為10個月至34.9個月。恐怖主義也是許多國際旅行者的擔憂。
然而,事實上,成為恐怖主義受害者的概率很低。因此,旅遊業迅速回升,受恐怖襲擊影響地區的旅遊業恢復時間最短,平均為11.5個月,從2個月到42個月不等。但政局不穩或社會動蕩對壹個國家旅遊業的損害遠遠大於恐怖襲擊。從政治不穩定和內亂中恢復的平均時間為22.2個月,恢復期從10個月到44.9個月不等。
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率和程度急劇增加。從1970年到2016年,自然災害數量翻了兩番,恢復時間跨度最長,從1個月到93個月不等,平均16.2個月。
報告建議,識別和了解各種風險只是第壹步。旅遊業必須建立多元化、動態化、分散化的風險防範布局,實行分類施策、分類運作的整體機制。
旅遊業至少需要壹年時間才能恢復。
南方日報:妳預計撞擊時間會持續多久?
鮑繼剛: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非典。SARS期間,全球29個國家報告臨床診斷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截至3月3日零時,全國確診80151例,死亡2943例,境外確診12010例,死亡184例。目前是非典的10.9倍。目前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國新增確診病例穩步下降。2月16日以來,廣東新增確診病例不到10例,3月2日全國多個省市新增確診病例為0例。但是對於湖北來說,新增確診病例總數還是很大的。
從政府監管的角度來看,旅遊業全面開放的時間還存在不確定性。另壹方面,雖然當地壹些旅遊景點已經開業,但真正的遊客並不多,遊客信心的恢復也會滯後。同時,與其他行業相比,旅遊業並不是最需要的行業
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如果疫情在上半年結束,我們可以大致做出如下判斷: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周期和旅遊市場的自然發展規律來看,2021年下半年國內旅遊將恢復增長,2021年將恢復甚至超過同期規模水平。旅遊業大約需要壹年時間才能恢復。
核心觀點:全球旅遊業發展將放緩。
南方日報:新冠肺炎疫情會對國際旅遊業的發展產生什麽影響?
鮑繼剛:從國際上看,與2003年的非典相比,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更大。根據WTTC世界旅遊理事會的兩項數據,2003年SARS給全球旅遊業造成的損失為300-500億美元。2003年,中國人的海外旅行占全球總數的1.5%。到2010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達到1.77億,占全球旅遊消費的16%。美國人趙金林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據不完全統計,新冠肺炎疫情將使依賴中國進行海外旅行的東南亞國家的短期旅遊收入減少30%。比如泰國,中國是泰國最大的客源國,來自中國的遊客消費占GDP的2.7%。2008年,來自中國的遊客為泰國的收入貢獻了180億美元,而從2008年1月24日到31日,來自中國的遊客下降了60%,壹周損失了2.94億美元。預計1-6月泰國收入將減少97億美元。年,來自中國的遊客占美國遊客的7%,來自中國的遊客在美國消費了340億美元。由於疫情的爆發,美國將減少103億美元的旅遊經濟收入。
就世界旅遊而言,由於中國是世界旅遊的主要客源國,對世界旅遊的貢獻率超過12%,此次疫情對世界旅遊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就其總影響而言,今年全球旅遊業發展速度將放緩,增速為零或負增長。
核心觀點:壹時的危機阻擋不了旅遊業的發展。
南方日報:2003年非典過後,旅遊業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在您看來,新冠肺炎疫情過後,旅遊業能否繼續保持高增長?旅遊業的基本面會改變嗎?
鮑繼剛:從歷史上歷次“災難”(壹戰、大蕭條、二戰、地震海嘯、金融危機、非典)後的情況來看,旅遊業並沒有消亡,不僅沒有消亡,而且旅遊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旅遊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方式的體現。我們可以得出壹個結論,旅遊業永遠是朝陽產業,壹時的危機阻擋不了旅遊業的發展。這也是旅遊行業同仁應該達成的***識。
從旅遊恢復的角度來看,國內旅遊尤其是短途旅遊率先恢復,出境旅遊恢復需要壹定的時間。出境旅遊也可能受到中國外匯收入的影響,與之正相關,入境旅遊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復。同時,度假旅遊和自然健康旅遊會有較大增長;城市旅遊消費將更加活躍,城市周邊鄉村旅遊將大幅增長;地理規模大的地區和疫情低的地區,旅遊業會大幅度恢復;旅遊,尤其是長途旅遊,需要壹定的時間才能恢復。散客尤其是自駕家庭出行方式會有較大的恢復,長途旅遊包車、旅遊專列恢復緩慢。
關於產業發展的思考
核心觀點:不應片面誇大旅遊損失。
南方日報:現在很多媒體都在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將導致全國旅遊業的損失達到數萬億。如何看待這個判決?
鮑繼剛:就國內影響而言,我覺得目前壹些媒體或者專家的算計太大了。他們的依據是2008年中國旅遊總收入是6.5萬億人民幣,問題是,6.5萬億人民幣是怎麽算出來的?另壹個是攜程發布的數據,發布消息稱,預計2008年春節期間中國將有4.5億人次出遊,旅遊收入不低於5500億。然而,
核心觀點:“報復性增長”是個偽概念。
南方日報:很多媒體和智庫都預測,2003年非典之後,旅遊消費市場大概率會出現報復性增長。妳怎麽想呢?
鮑繼剛:是否會出現所謂的“報復性增長”,要看以哪個階段的指標作為參考,是與現在相比還是與去年同階段的指標相比。和現在比,肯定是報復性增長,因為現在是零。但如果妳說和去年比,那就不壹定了,兩位數的增長甚至是報復性的嗎?我們應該更現實地對待統計數據,以了解旅遊業。各大旅遊研究智庫也應該實事求是地做深入研究,而不是跟著別人的意見走,或者用嘩眾取寵的方式提出壹些切實可行的措施,這才是我們智庫應該做的。
核心觀點:借機擠掉旅遊統計的“泡沫”。
南方日報:如果當前媒體對旅遊損失的預測不科學,應該如何更科學地認識統計數據?
鮑繼剛:疫情發生後,要以旅遊行業“歸零”為契機,擠出統計的泡沫,實事求是地認識旅遊行業,引入地理尺度進行統計,即按照省市縣的地理尺度對遊客進行統計。目前的缺點是很多數據疊加在壹起。壹個湖南遊客到了廣州、佛山、珠海,三個地方都把他算在遊客人數裏。最後統計遊客人數,壹個人變成三個人,會產生疊加效應,導致數據與實際不符。引入地域尺度後,再按照軌跡統計外省到廣東的人數,就可以更準確的計算出外省遊客的數據。
數據也可能是泡沫。以學生為例。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壹年級本科生中,80%的人有兩個以上的手機號碼,壹個在家鄉,壹個在學習地。這樣的雙卡雙待,使得電信數據計算的遊客數量變相增加。另外,乘坐高鐵、高速公路自駕的人,比如從廣州到昆明,經廣西、貴州,被記為廣西、貴州遊客,實際上並沒有在廣西、貴州花錢。以春運為例。海歸算在遊客人數裏,但是住宿餐飲消費會低於正常遊客。因此,疫情過後,我們有機會從零開始,得到壹個更科學準確的數據,用於旅遊研究和決策。
核心觀點:重新認識旅遊業的脆弱性。
南方日報:很多人說旅遊業是朝陽產業,但也是脆弱的產業。應該如何認識旅遊的脆弱性?
鮑繼剛:旅遊業有它非常脆弱的壹面。任何突發事件對旅遊業都有非常直接和嚴重的影響,行業風險非常高。旅遊產品不能儲存,不像汽車,也不像糧食。今天賣不出去,明天可以賣。如果它們在壹個地方賣不出去,可以在另壹個地方賣。與其他行業相比,這是旅遊業的弱點。因此,旅遊需求是敏感的,旅遊產業是脆弱的,但產業的脆弱並不意味著沒有未來發展的活力或潛力。
核心觀點:目前的旅遊投資模式太重。
南方日報:近年來,旅遊業呈現出投資大、周期長的特點,但脆弱性使得旅遊企業風險過高。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鮑繼剛:學術界在談脆弱性的同時,最近更多談的是韌性,即旅遊目的地或產品在危機發生後的韌性。其實我們以前說的旅遊,——的特點是投資少,見效快,成本低,和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在旅遊發展的初級階段,實際上表現出***享經濟的特征。以陽朔為例,旅遊業開始用自己的門面賣啤酒和美食,騰出兩個房間住宿,這意味著投資更少。後來經濟發展好了,追求五星級酒店甚至國際品牌的酒店就成了大投入
因此,在脆弱性和恢復力的認知下,要考慮不同方式的旅遊企業的承載力是不同的。比如現在的BB越來越高端,在疫情面前表現出來的就是它的脆弱。是不是要考慮旅遊業最早的那種投入少、見效快、收益高的靈活模式,也就是說從學術的角度回歸到替代發展和包容性發展,而不是壹味追求投入的多少?
核心觀點:提供更好的公***管理服務。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疫情發生後,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應該從哪些方面制定和出臺相關政策,以有效刺激需求側市場,幫助旅遊業恢復產業活力?
鮑繼剛:我更關心的是會不會大規模裁員,會不會有很多人失業。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2826萬人,旅遊業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7991萬人,占全國總從業人口的10.29%。旅遊業就業穩定了,國家的就業基本面就很大程度上穩定了,社會就更穩定了。
至於如何恢復行業活力,我覺得政府沒有太大的動力。只要經濟穩定發展,旅遊業就會崛起。還有去年國家提到的“消費稅立法”提上日程。估計今年全國人大會通過並實施,會刺激地方政府實質性重視旅遊發展,因為旅遊消費可以直接體現在地方稅收上。因此,政府最重要的是在控制疫情後提供更好的公***管理服務,因為無論這次發生什麽,對旅遊的需求仍然會存在。同時,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要調整旅遊供給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以“旅遊”代替“觀光”,推進旅遊供給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