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橋主要有四種類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協作體系橋;
中小跨徑橋主要有:拱橋、梁橋、拱梁組合體系橋、鋼桁架橋...
其中梁橋又分:簡支梁橋、連續梁橋、懸臂梁橋、剛架橋等等...
拱橋又分簡單拱橋、桁拱橋、連拱橋....
梁拱組合體系橋又分:上承式橋、中承式橋(俗稱飛鳥式)、下承式(俗稱系桿拱)。
還有橋型的各種組合以及各種不常見的怪橋如:升降橋、帶拉橋等等...
以上只是從大的方面分類,如果從材料及局部構造上分就更多了,
如單索面斜拉橋,雙索面斜拉橋,混凝土斜拉橋、疊合梁斜拉橋......
......
下面是揚州的了:
揚州地處“淮南江北海西頭”,隋唐時期,就已是—個上著名的水上都會。市內河道縱橫,橋梁眾多。唐人詩句“入郭登橋出郭船”(羅隱),反映了揚州水盛橋多的地理特征。唐時揚州,街垂千步柳(南北十五裏壹百壹十步,東西七裏十三步),霞映兩重城(子城、羅城),運河穿城而過,北由邗溝出城(在今黃金壩),連接運河,南由官河出城(在今南門),南通長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所記載的唐代揚州二十四橋,主要就是在可通船行舟的濁河(今蜀岡南保障河壹線)、邗溝、官河(今玉帶河、汶河路壹線)上。濁河上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官河上有驛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國橋、萬歲橋、青園橋;邗溝上有參佐橋等。
因唐末五代戰亂,揚州城廢地荒,人口減少,雄富掃地。宋代揚州城範圍縮小,宋大城位於唐羅城的東南部,北城濠即今漕河,西城濠即今二道河。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城東運河黃金壩至寶塔灣壹段開通,城內河道交通功能降低。經過宋、元戰禍,明代,揚州城池更小,位於宋大城西南部,北城濠為今護城河,東城濠即為今小秦淮河,後築新城,城東界才至運河。清代揚州城四至不出明城範圍。明清時期,汶河、小秦淮兩條內城河上大多為磚拱(或磚石拱)人行橋,著名的有汶河上的開明橋、文津橋、通泗橋、太平橋、星橋及小秦淮河上的務本橋、小虹橋、興隆橋、如意橋等。
民國時期,城區通向外地始建公路,便陸續新建和改建壹批橋梁,主要新建橋梁有通揚橋、新北門橋、新南門橋、新橋、公園橋、萃園橋等,均為木橋或磚拱平橋。
建國後至今,在古運河上陸續建造了解放橋、渡江橋、躍進橋、徐凝門橋、灣頭閘橋、五臺山大橋、便益門橋;小秦淮河上建北水關橋、董子橋(新萃園橋)、龍頭關橋;北城河上建史可法路橋、新廣儲門橋;漕河上建漕河橋、高橋;邗溝上建邗溝公路橋、螺絲灣橋、邗溝橋;寶帶河(蒿草河)上建蒿草河橋、念四橋;玉帶河上新建鳳凰橋、修建小市橋、問月橋等。二是拆除了壹些古橋和淘汰了壹些年久失修的老橋,如汶河上通泗橋、太平橋、星橋、開明橋、文津橋,小秦淮河上的板橋、興隆橋、鴉子橋等或失修或作用不大而損壞拆除。
小秦淮河
龍頭關橋:跨小秦淮河南端,南通西路中段。
如意橋:跨小秦淮河南段,龍頭關北,為磚拱橋。
小東門橋:跨小秦淮河,如意橋北,甘泉路東段。初建於明代,原為小東門外木吊橋。後改建為磚拱平橋,1951年拓寬街道時修建,並將其兩側加寬為鋼筋混凝土梁板。
公園橋:跨小秦淮河,小東門橋北,為磚拱橋。
新橋:跨小秦淮河,公園橋北,為磚拱橋。
小虹橋:跨小秦淮河,新橋北,為磚拱橋。
萃園橋:跨小秦淮河,小虹橋北,近靠萃園,故名。初建於民國早期,1938年重建為磚拱平橋。
董子橋::(新萃園橋)跨小秦淮河,萃園橋北,文昌中路中段,橋東北柳巷有董子祠。1978年興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務本橋:跨小秦淮河,董子橋北。
大東門橋:跨小秦淮河,務本橋北,大東門街東首。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大東門外木吊橋。1927年改建為磚石拱橋。
北水關橋:跨小秦淮河北端,大東門橋北,鹽阜西路西段,冶春南。橋下原為北水關。1955年興建,為單孔磚拱橋,1986年擴建。
護城河
石獅橋:跨護城河東首。揚州漆器廠工藝美術館大樓前。
聯合橋:跨護城河,石獅橋西,揚州漆器廠前,為十壹孔拱橋。
七孔橋:跨護城河,聯合橋西,揚州第四人民醫院前,為七孔拱橋。
新廣儲門橋:跨護城河,七孔橋西,位於廣儲門橋東側、個園北門前。1988年興建,為單孔磚拱平橋。
廣儲門橋:跨護城河,新廣儲門橋西。原為廣儲門外木吊板,清同治年間重建為磚拱橋。建國後於1977年、1988年維修加固。
史公橋:跨護城河中段,廣儲門橋西,史可法路南首。1975年興建為單孔雙曲拱橋。
史公祠橋:跨護城河,史公祠前。
天寧門橋:跨護城河,史公祠橋西,天寧寺前。原為天寧門外木吊橋,始建於明代,清代改建為石臺木面。1959年重建,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老北門橋:跨護城河,天寧門橋西。原為北門外木吊橋,後改建為石臺木面。1950年重建,1965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梁板橋。
新北門橋:跨護城河西段,老北門橋西。1937年興築新馬路開辟新北門時始建,為石臺木橋。建國後重新改建,現為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橋面。
曲水紅橋:跨護城河西首,位於盆景園內西園曲水景點。
玉帶河
問月橋:跨玉帶河南首。初建於明代,清光緒二十八年改建為磚拱橋。解放後擴建,2004年重修。
葉公橋:跨玉帶河,問月橋北,長征西路東首,因近葉(相)公墳而得名。原橋建於明代,為石拱橋。1922年5月南移並建為單孔磚拱橋。
小市橋:又名宵市橋,跨玉帶河中段,葉公橋北,梅嶺西路西段。隋唐時代即有此橋,為古二十四橋之壹。相傳隋煬帝在此設夜市,清宗文鼎詩“河橋尚憶繁華夜,小市春燈煮百羊”即指此。千百年來橋身多次興廢,但橋址位置據史料記載無大變遷。現存橋為近年重新修建。
新鳳凰橋:跨玉帶河北段,小市橋北,漕河路西首,為新建公路橋。
小迎恩橋:俗名鳳凰橋,新鳳凰橋北側,現已棄用。
漕河
高橋:跨漕河東首、古運河入口處,高橋路上。原為磚拱橋,建於明正統年間,清代有過橋亭,有碼頭在橋下,畫舫雲集。現高橋為新建公路橋,橋頭有碑亭,碑上壹面刻漕運起點,壹面刻南巡禦道。
漕河橋:跨漕河中段,史可法路北段。1986年興建為T型梁結構鋼筋混凝土橋。
迎恩橋:跨漕河西首,風凰橋街中段。傳始建於宋代(宋代迎恩橋在今葉公橋附近,古代俗呼迎門橋)。清雍正五年重建為磚橋,有過橋亭。1965年改建為磚石拱橋。
邗溝
黃金壩橋:跨古邗溝東首,隋唐時城北部水路進出揚州要道。明清時壩上皆魚市。“城肆販戶,於此交易。肆中壹日三市,早挑、中跳、晚挑,皆沿湖諸村鎮中人為之。”橋東即為古運河。
邗溝橋:跨古邗溝,黃金壩西。
月明橋:竹西公園內。隋唐時名橋,現橋為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建。竹西公園北蜀岡上,原有禪智寺(又名竹西寺),曾是隨煬帝行宮。唐張祜《縱遊淮南》詩雲:“十裏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邗溝公路橋:跨古邗溝中段、史可法路北首。1986興建,為單孔T鋼筋混凝土橋。
螺絲灣橋:跨古邪溝西段,友誼路中段。清同治城廂圖標為“螺絲橋”。原為磚拱人行橋。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梁板橋。
瘦西湖
虹橋:原名紅橋,俗稱大虹橋,跨瘦西湖南首。初建於明祟幀年間,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拱橋,曾有過橋亭,後多次修建,1973年改建為三孔鋼筋混凝土拱圈結構。清代此處為文人詠詩結社之所,“虹橋攬勝”、“虹橋修禊”,為瘦西湖名勝之壹。
春波橋:瘦西湖內,四橋煙雨景中之壹橋。清時即有。原橋已毀。現橋建於1991年。
小紅(虹)橋:瘦西湖內,小金山南側。
玉版橋:瘦西湖內,小金山北側。四橋煙雨景中之壹橋。
長春橋:在瘦西湖長春嶺北、長春路上。四橋煙雨景中之壹橋。界於漕河與瘦西湖之間。建於清乾隆時,為石拱橋。舊有過橋享。後經過加寬擴建。
藕香橋:瘦西湖白塔東南側,因靠近法海寺,原名為法海橋。後寺改名為蓮性寺,橋則改名為藕香橋。
蓮花橋:俗名五亭橋,跨瘦西湖,系環孔石橋。清清乾隆年間建,上置五亭,狀如蓮花。橋亭曾毀於鹹豐兵火,光緒時修復。
小石橋:瘦西湖內,玲瓏花界前。
九曲橋:瘦西湖內,二十四橋景區內。
二十四橋:瘦西湖內,熙春臺北側。為二十四橋景區景點之壹。建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寶帶河(蒿草河)
文匯路橋:跨寶帶河南段,文匯東路中段。
自清橋:跨寶帶河,位於文昌西路。1987年興建,為3孔鋼筋混凝土板梁結構橋。
雙橋:跨寶帶河,自清橋北,四望亭路中段。
蒿草河橋:跨寶帶河,位於揚子江北路。
念四橋:跨寶帶河,熙春臺西,揚子江北路上。又名廿四橋、紅藥橋。李鬥《揚州畫舫錄》指出:“廿四橋即吳家磚橋”,而不是“古之二十四橋”,所謂二十四美人吹簫之說,“蓋附會言之矣”。程午橋《揚州名園記》認為,因姜夔《揚州慢》詞“念橋邊紅藥”句,後人遂以紅藥、念橋名之。1957年,豐之愷先生專程來揚州尋訪二十四橋,因名訛誤,乘車到西門外,所見不免大失所望。 1988年改建為壹孔T型梁鋼筋混凝土橋。
保障河
下馬橋:跨蜀岡下保障河,平山堂東路中段。隋唐時即有此橋,為古二十四橋之壹。古橋址在今下馬橋東。現橋為五孔拱橋。
二道河
放鶴橋:跨二道河,文匯東路東段。
騎鶴橋:跨二道河,放鶴橋北,原名戰備橋,位於文昌中路西段。
來鶴橋:跨二道河,騎鶴橋北,位於四望亭路美食街上。
新河
賞月橋:跨新河,位於江陽中路上。
得月橋:跨新河,賞月橋北,位於興城路西路東段。
攬月橋:跨新河,得月橋北,位於文匯西路東段。
望月橋:跨新河,攬月橋北,位於秋雨西路。
吟月橋:跨新河,望月橋北,位於四望亭路西首。
古運河
通揚橋::跨古運河,江陽路上。1935年興築通揚公路時建橋,故名。原為木結構簡易公路橋,兩中孔為平旋開啟式活動孔。1968年改建為塊石橋臺鋼筋混凝土溜柱樁排架4孔雙曲拱橋。1985年擴改建為T型梁4孔鋼筋混凝土橋。
渡江橋:跨古運河,渡江路南首,通揚橋東北。1953年建,為鋼筋混凝土橋臺、木結構橋面公路橋。1964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面。1982年擴建橋面,兩側加寬至21.8米,並改建為下部鉆孔灌註樁、上部為裝配式鋼筋混凝土T型梁結構。
徐凝門橋:跨古運河、徐凝門路北。渡江橋北。1977年4建,為壹孔鋼筋混凝十高低肋雙曲拱橋。
躍進橋: 跨古運河,廣陵路東首,徐凝門橋北。建於大躍進時期。1962年建為排架T形梁鋼筋混凝土橋。1981年11月加寬擴建橋面至l4米。
解放橋: 跨古運河,文昌中路東首。建於解放初期。1952年興建。為揚州城市第1座鋼筋混凝十橋。1984年擴建,2004年改建。
便益門橋:跨古運河,鹽埠路東端。
五臺山大橋:跨古運河,漕河路東。
揚州船閘橋:跨古運河,太平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