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美食與真愛不可辜負

美食與真愛不可辜負

美食與心情 這世間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美食不是原罪 跟男性相比,女人往往更容易沈迷於“吃好東西”這件事情。壹種解釋是:女性靠情感維系與世界的溝通,而吃跟擁抱、觸摸壹樣,是能夠帶來強烈情感連結的本能行為。然而同時,我們又是那麽地害怕吃,原因就是它可能破壞女人重要的自信來源——身材。

不怕吃胖,從美食中感受愛和安全感

如果我們能從美食中感受到更多的愛與安全感,也許就能停止這種鐘擺似的徘徊,吃得更開心更輕松。

吃是安全感的最初來源 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兩種本能如影隨形:吮吸和啼哭。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在個體心理發展5 階段中,也將“口唇期”放在了首位,皆因“吃飽了”是人類安全感的最初來源。

撇開嬰兒不說,即使是已經步入成年的我們,也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心情不好的時候容易暴飲暴食,找不到靈感了就依賴香煙,甚至於有些人撒了謊就會像十壹二歲的孩子那樣緊張到啃手指……這些都是用吃來尋找安全感的表現。換句話說,舌尖的蠕動、嘴唇上的觸感,這些都會喚起人類幸福滿足的感覺。當然咯,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我們那麽喜歡親吻,並且常常用“甜蜜”來形容這種唇齒相抵的行為。

忘掉煩惱需要幾顆星的辣? 有人說,川菜之所以能在壹線城市火爆起來,全賴彌漫在都市中的焦躁氣息。可不是嘛,如果哪天心煩,想要忘掉煩惱,餐桌上首選就是熱辣辣的川菜,似乎辣椒下肚就能解決壹切。人們集體性的嗜辣是有科學依據的。美國嗅覺味覺治療與研究基金會的負責人、《妳是哪種食物性格》的作者亞倫·赫希博士,通過25 年的研究發現:辣味對於人類來說,的確是壹種與眾不同的味覺感受。辛辣食物所導致的血壓升高、心律較快等現象往往會被人們感受為“興奮”,從而更加上癮。 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壹焦慮就想吃辣。

然而,看到這裏妳也該明白了:這種興奮只是假象,等到辣勁兒過去了,妳還得拿出那種嗜辣的豪情來解決現實問題!

最迷人的總是愛的味道

童年美食打敗滿漢全席?

味覺是有記憶的,這讓有些食物對於我們來說不再是簡單的吃食,而是融合了關於某個人、某段情感的記憶。壹位美國廚師曾經在環球旅行中記錄全世界的美食,並且對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們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大家的記憶中,來自童年的美食是最值得留戀,並且味覺印象最根深蒂固的。於是,當我們說某道菜“味道跟我媽做得很像”時,就意味著最高的誇贊。如果追溯這種說法的心理緣由,那就是:媽媽為我們做飯時總是帶著寵愛、包容和保護,而當我們品嘗到類似的味道,就會喚起這種被愛的感覺。

幸福婚姻不靠美色靠美食?

日本網絡調查公司Macromill 曾經對20 歲以上的已婚女性做過壹項關於婚姻幸福度的調查,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在這些女人心中,婚姻的幸福無關乎財產地位,而是系於廚藝水平。其中67.6%的妻子認為“丈夫擅長廚藝的婚姻最幸福”,而59.5%的女性也表示了“即使自己再忙,也想讓丈夫吃到自己親手做的飯菜”。因為替對方做飯、看著他/她滿足地吃下去,這些都代表了對彼此的愛。

焦慮時美食可以激發勇氣 壹種叫做五羥色胺的魔法

吃東西的確可以促生壹種好心情分子——五羥色胺。這種也被叫做“血清素”的神經遞質在我們的身體裏參與著多種生理功能的調節,尤其對情緒、睡眠和食欲影響巨大。簡單說來,我們吃東西時五羥色胺的濃度會順勢提高,從而產生平靜、欲睡的效果,能夠抵消壓力事件所帶來的狂躁抑郁等情緒。

簡單重復的動作有修復作用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接收信息量大等特點,讓我們變得容易煩躁不安,越復雜的事情越容易引發這種情緒。所以,我們開始追求簡單,那些無需動腦筋的行為往往會帶來放松效果,如散步、做家務,及簡單重復的咀嚼動作——吃。

不經意間形成的條件反射

有人之所以會把美食當成治愈焦慮的良藥,是因為他的大腦已經在“心情不好”和“享用美食”之間形成了壹個反射回路。這可能跟他的身體有關,比如味覺更靈敏,能夠最快地誘發神經反應;也可能跟兒時的習慣有關,比如小時候他壹哭爸媽就拿好吃的來哄他。久而久之,他也學會了壹不開心就往嘴裏塞東西,而這種條件發射會刺激神經,讓他的心情變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