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泉州壹日遊打卡8家特色小吃,4人狂吃14種人均只花70元

泉州壹日遊打卡8家特色小吃,4人狂吃14種人均只花70元

福建的 美食 簡直太迷人了。在福建省內,每個地方又有自己濃烈的特色。廈門的海蠣煎、燒仙草、鼓浪嶼餡餅。。。福州的福鼎肉片、紅鱘飯。。。到了泉州,那就是小吃的天下了。

泉州知名小吃集中在西街、關嶽廟清凈寺、莊府巷壕溝漧壹帶。走走看看吃吃喝喝,壹天八頓,實現毫無壓力。下面就給大家看看,我們壹行四人,在泉州壹天都吃到了什麽特色小吃。

特色:位置好,燒肉粽的醬汁很別致

壹早在泉州下了高鐵,先打車到東街吃侯阿婆燒肉粽當早餐。選這家原因有兩個,第壹個是位置好,挨著西街和中山中路,吃飽喝足去開元寺順路;第二是口碑不錯,各路朋友的推薦都能看到這家。

環境:

坐落在東街騎樓的壹層,店面不大,但裝修比較新,桌椅也幹凈。在進門口的位置點單,剛坐下食物就送上了桌。

口味:

[招牌幹貝肉粽],侯阿婆家的招牌粽子,壹粒很大顆,幹貝、五花肉、海蠣的份量中規中矩。口味上,與廈門吃到的肉粽很不同,這裏的沙茶醬中加了花生醬,辣醬味道也不明顯。粽子裹得緊實,但吃著吃著米呀料呀就散了壹碗,剛好把碗底的醬汁裹挾起來消滅掉。

[肉燕湯], 肉燕又稱太平燕子,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壹道傳統小吃。打制燕皮,豬肉必選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處;通過精細復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雖然與北方的餛飩神似,但是福建的肉燕個頭小小的,不當主食而是小吃。

[牛肉羹], 牛肉羹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省泉州市的壹道傳統特色 美食 ,屬於閩菜系。入秋之後,天氣轉涼,喝壹碗牛肉羹是泉州人這個時節補身子的常見之物。經過處理的精牛肉已經沒有了粗纖維的口感,反復捶打後吃到的是軟軟滑滑的Q彈。

地址:東街59號(中國工商銀行斜對面)

營業時間:8:30-21:30

人均消費:12元

特色:品種超多的本地店

環境:位置超級好,走幾步就是古城地標鐘樓。

店面非常寬大,裝修與座位安排是濃濃的本土氣息。檔口上面大大的照片配字,吊起了十分的胃口。早上吃過候阿婆,晚上過來吃這家。

口味:選擇太多了,粽子就有十多種,還有沙茶拌面,肉燕湯等本地特色小吃。價格比候阿婆便宜壹點點。

[幹貝肉粽],粽子個頭很大,料有幹貝、五花肉、香菇,幹貝比較金貴,個頭小壹點。醬料依舊是沙茶、花生醬和辣醬,就著油脂豐富的肉粽又罪惡又美味。

[大腸沙茶面],心心念的沙茶面終於吃上了,但比廈門的差壹些。沙茶中加了花生醬,有些粘膩。廈門的沙茶面頂料甚至比面多,這裏的面量大,醬汁又比較糊,壹個人完全吃不下。當然,12元的價格是非常便宜了。

[肉燕湯],肉燕比較大,形狀長長方方的,關鍵是肉的顏色比較可疑,淡粉色,不知道是什麽東西加的多造成的,味道沒有侯阿婆的出色。

櫃臺還售賣真空包裝的粽子,適合當伴手禮。但肉粽壹粒又沈又便宜,想想背回家也是辛苦。

地址:東街27-29號(鐘樓旁)

營業時間:7:30-21:00

人均消費:12元

特色:極具地方特色的小吃,配料全

石花膏是福建閩南壹帶的特色小吃,別地兒難見。主要因為食材的當地性,以及閩南夏季氣候讓人喜歡食用。石花膏乍壹聽以為是石膏,完全是兩種東西。 石花草是海水裏的壹種植物,采出來再熬制,就成了半透明狀的石花膏。

吃的時候,用刨刀刮下來壹條條的,澆上蜜水,撒上各種頂料,就成了閩南夏季大家喜歡的街頭甜品四果湯。功效和東南沿海的燒仙草壹樣,解暑降溫。石花膏外觀類似果凍,但在口感方面則脆而嫩。

環境:

這家店小小的,藏在人民政府旁邊。僅有幾張桌子,客人的流動卻特別快。因為是街頭小吃,大家渴了熱了進來吃壹杯就走,也不會特地坐很久。

櫃臺裏的配料眼花繚亂, 薏米,綠豆,紅豆,蓮子,白木耳,各種水果,如菠蘿、芒果、西瓜等,有的還有蜜餞,仙草,芋圓,布丁,圓子,我的天哪,瞬間選擇障礙。

口味:

清清涼涼的水,石花膏是qq的果凍口感,壹份可以選四種頂料,甜甜的綠豆紅豆,酸甜的芒果,糯糯的芋圓是我的大愛。物美價廉,7元壹碗,如果在北京,夏天有這麽幸福就好了。

地址:莊府巷人民政府南行50米

營業時間:12:00-22:00

人均消費:7元

特色:地道福建小吃,壹鍋可以當正餐

姜母鴨是起源於泉州的福建小吃。東南沿海本就喜吃禽類,除了尊崇原味的吃法,泉州這種入了姜味和醬油的做法很博北方吃客的喜愛。

環境:

這家在泉州有很多分店,塗門街總店位於關帝廟清凈寺旁邊,玩累了正好過來吃飯。環境就是普通的餐廳,但是吃鴨子比較費時,店裏還算寬敞,據說旺季也會經常等位。

口味:

前面的排擋可以看到若幹排爐竈,每個竈眼架了壹個砂鍋,裏面是壹份姜母鴨。鴨子煲得慢,所以時候不趕巧,可能就要等等。

打開砂鍋,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姜味,甜鮮的醬油十分誘人。有了這兩味,鴨子本身的臭味就消除了不少。除了姜母鴨,店裏的鴨胗更像小吃。大大的壹顆,超級瓷實,口感Q彈,味道特別好。6元壹個,路過就買幾個帶走,熱著吃涼著吃都很好味道。

地址:塗門街總店

營業時間:9:30-21:00

人均消費:20-40元

特色:開元寺邊上的面線糊,順路來壹碗

環境:東街過了鐘樓,就是西街,因為臨近開元寺,所以鋪面、商業、遊人都很多,那叫壹個熱鬧。騎樓下的小鋪面,是典型的沿海小吃店。最裏面是廚房,半開放式,面線糊的澆頭碼放整齊壘在玻璃窗後面,壹目了然。

老板坐在櫃臺前,點菜的時候還跟妳聊上幾句。挨著門口是幾張可以坐四人的長條桌,簡單且壹目了然。

口味:

讓我壹下子愛上面線糊的機緣,是幾年前在臺北西門町的阿宗面線。和壹眾朋友,壹人端著壹碗肥腸面線,蹲在西門町熱鬧的街頭,稀溜溜喝著燙口的面線糊,記憶中的味道甚是驚艷。

這之後,每到福建,都會各處尋找面線糊的蹤跡,吃上幾碗才罷休。臺灣面線始於壹衣帶水的福建泉州,泉州面線至今有八百多年 歷史 。正宗的面線為純手工拉成,面身細如發絲,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身體虛弱或者牙口不好,喝壹碗面線糊可以快速補充營養和熱量。

曾氏老記家的面線糊比較典型,泉州的面線湯比較稀,澆頭有數十種選擇,主要是豬下水、豬內臟或小海鮮。

強烈建議點壹份油條,應該是炸過2遍,所以特別酥脆,配燙口的面線糊很贊。

地址:西街17號

營業時間:6:00-23:00

人均消費:10-15元

特色:閩南小吃-炸醋肉、炸紫菜

這家連招牌都沒有的街頭攤子,據說已經有十幾年的 歷史 了。每天下午到晚上出攤,就賣炸醋肉和炸紫菜。不少當地人騎個電動車,攤子旁邊壹剎車,買幾塊錢的醋肉拿回家,晚上就多加壹個肉菜。

醋肉的做法和原理有點像北方的糖醋裏脊,不同之處主要有兩個。第壹,泉州的炸醋肉用豬瘦肉,不局限裏脊;第二,泉州炸醋肉就是不需要勾芡,醋酸香和壹絲絲甜是融在了外邊這層面糊中。

這種非常本地的特色小吃攤子,價格非常實在,幾塊錢就壹兜子,剛炸出來是最好吃的。我們站在街頭噓著熱氣吃了好幾塊。攤子老板又送了我們兩塊炸紫菜嘗嘗。用地瓜粉和紫菜壹起炸出來的,也是很香的食物。熱量高,走累了吃幾口瞬間回血。吃不完的放涼了,晚上接著吃味道竟然也是不錯。

地址:胭脂巷3號毛仔牛羊狗鵝火鍋城斜對面(深滬海鮮餐館旁)

營業時間:16:00-20:00

人均消費:5元

特色:西街上值得吃的特色小吃

西街上的小吃店壹個挨壹個,被前來 旅遊 的朋友們帶火了,不少店已經成了網紅。

走了壹圈沒有什麽吸引我的,唯獨看迷了吳式阿姨行雲流水般制作麻糍的過程。

麻糍說簡單是糯米制品,但其實原料還挺多的,有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 閩南地區喜吃麻糍,當地的糯米米粒粗而短,粘性介於糯米和梗米之間,糯米粉十分適合制作米粿或者麻糍。

現場阿姨嫻熟地制作著麻糍。已經整理成型的麻糍團壓扁,加入酥脆的炸扁食皮,少許芝麻糖、花生碎,包好後扔到花生粉裏滾上幾滾,熱騰騰的麻糍就做好了。2元壹個,咬壹口軟軟糯糯,裏面又酥酥脆脆,口味甜鹹。真的很有特色。

地址:西街119號

營業時間:8:30-21:00

人均消費:2元/個

特色:美味的甘草水果,潮汕特色

從潮州之旅,就愛上了甘草水果。 乍壹聽甘草,壹般都覺得是壹味中藥,在潮汕,甘草是壹種特色的小吃。這次在泉州路過,毫不猶豫趕緊買。

櫥窗正對街面,沐浴過甘草水的水果佳麗們,嬌嫩欲滴地躺在果盤裏,等著被翻牌,這場景看到就條件反射地吞口水。。我們選了水果壹股腦裝在盆子裏,然後稱重,價格比預想的要貴。

我們選了芒果、草莓、青芒果、楊桃、蓮霧、芭樂,打包的時候有三種蘸粉分開小盒子裝好,陳皮粉、南姜粉、梅子粉。帶到茶室,配茶真好。

地址:塗門街92-94號

營業時間:10:00-22:00

人均消費: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