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是古人類發源地之壹。境內出土的“蒲縹人”遺址,挖掘出大量房屋遺跡、用火遺跡、勞作工具、動物化石等各類可資鑒定的實物標本2300余件,構成壹部內容翔實厚重、形象鮮明生動的無字史書,經鑒定至少有八千多年的 歷史 。
保山處於滇西居中的位置,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乃至歐洲各國的必經之地,境內騰沖為雲南重要的近代工商業發祥地之壹。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大部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褐煤儲量、地熱資源十分豐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小粒咖啡種植基地,是全國最大的山葵、石斛、核桃、紅花油茶種植基地,是全國著名的“滇西糧倉”。
那麽保山又有哪些我們心心念的美味呢~
壹、騰沖餌絲
騰沖人將大米精加工為餌絲、餌塊,已至少有三五百年 歷史 。口碑相傳,南明天子朱由榔(永歷帝)當年敗逃西陲,曾在壹農家吃下了壹大缽炒餌塊,飽腹療饑之余猶覺余味無窮,於是贊嘆不已,並不無感慨地將其稱為"大救駕"。從此,"大救駕"便成了騰沖炒餌塊的"封號"乃至騰沖餌絲、餌塊的代名詞。
尋根溯源,騰沖餌絲、餌塊以城東近郊胡家灣所產最為馳名。其精制產品,擇料極嚴,工藝亦十分考究,其突出特點是柔軟而有"筋骨",久煮不糊,稍燙可食,口感細糯。
二、龍陵辣腌菜
辣腌菜是龍陵居家必備常年食用的壹種菜食,因風味特殊,頗有聲譽。龍陵辣腌菜色澤金紅,酸辣鹹甜諸味俱全,且氣味芳香濃郁,能增進食欲,對惡心等不適有鎮抑作用,為僧道素食者及居家大眾***同喜愛。席上置壹碟為細菜,供餐者細品其味。
若將辣腌菜切細,加少許醬油、芫荽、味精,吃起來又另生風味。用辣腌菜炒肉,是當的壹道常菜,味鮮烈而不膩口。
三、保山大燒
大燒,即火燒全豬,又叫烤肉,是保山宴席上的壹道名菜,是雲南省保山壹帶具有傳統風味的 美食 。保山大燒以保山市河圖鄉供銷社加工的大燒最為有名,俗稱“河圖大燒”。
四、壇子雞
是源於明末,興於清初,由其獨特的瓷壇(或特制砂鍋)燜制工藝和神秘的宮中藥物和融合騰沖當地原材料配制而成的壹朵飲食奇葩
話說明末清初,明末代永歷皇帝被吳三桂趕得“雞飛狗跳”逃往緬甸路經騰沖時。雖說是“僵死之龍”,但皇帝的架子還放不下。被騰沖的“大救駕"(見大救駕相關文章)救了壹命後,又想“大快朵頤”。讓隨同逃緬的禦廚在本地尋物做膳以慰龍顏。
五、保山豆粉
“保山的豆粉筋骨又好、又糯、又細,辣子、大蒜、花椒作料樣樣齊,那股味道老遠聞著口水就滴,吃飽了回家打個嗝、喘口氣還透出滿口的香氣。”這是壹首流傳在保山誇贊當地小吃豆粉的民謠,足以看出保山人對豆粉的情有獨鐘。
六、龍陵油雞棕
夏秋季節,將洗凈的雞棕加鹽炒熟焙幹,斯成細條或切為細段,加上剛紅熟的辣椒丁片、蒜米、同在核桃油或花生油中烹炸,以不至焦枯為度,冷涼後即可裝入瓶罐中久藏備食。油雞棕為珍品細菜,其味芳美香潤,並溶於油中,細嚼則其味持久難盡,少許即可佐飯壹餐。還可作為面條、餌絲的帽料,加壹箸即滿碗芳香。油雞棕為珍品細菜,其味芳美香潤,並溶於油中,細嚼則其味持久難盡,少許即可佐飯壹餐。還可作為面條、餌絲的帽料,加壹箸即滿碗芳香。
七、和順頭腦
傳說,明朝滅亡後壹代名醫傅山隱居故裏,自制了壹道“八珍湯”讓體弱多病的母親服用,效果很好,母親很快康復,此事被壹家山西太原的飯館老板知道了,就前去討教,傅山經過壹番思考,同意將方子給他,但前提是將飯館的名字更名為“清和元”,“八珍湯”也換了“頭腦”為名。
後來,壹旦傅山這邊有體弱多病的人來看病,他就授意這些病人去吃“清和元的頭腦”,意思是吃清朝和元朝統治者的頭腦。這個說法帶有那個時代壹些反元復宋或反清復明的漢人的狹隘思想。現在讓我們拋開這道菜被賦予的民族主義色彩,來看壹下它的營養效果。
八、雕梅
施甸雕梅聞名國內外,且遠銷東南亞各國。它以紅花大鹽梅為原料,精選後雕琢去核,用特殊方法除澀,再用優質冬蜂蜜反復浸泡裝罐,長久密封而成。雕梅未嘗而先聞其香,色調與鮮梅無異。吃味酸甜適中,清脆可口,回味無窮,百食不厭。它含水量有大量的果酸,能開胃健脾,清嗓潤肺,生津止渴。不僅是壹種美味佳品,而且還具有壹定的藥用價值。
九、永昌板鴨
永昌板鴨是雲南省保山市的著名食品。保山是滇緬古道上的重鎮,從漢代至清代,曾設立過永昌郡、永昌府等政區。永昌的名字為國內外所熟悉。因此,這裏出產的板鴨,以“永昌”命名。
永昌板鴨具有形態優美,色白鮮亮,肉質酥嫩,味道芳香等特點。
九、土鍋子
傳說元朝末年,朝中派壹位大臣到騰沖守關。來到邊陲後,看到每天送到邊關給戰士的餐食都變冷了,於是這位大臣就想怎麽才能讓守邊的戰士能吃熱乎乎的菜飯。他叫當地工匠燒制成土鍋子用來煮食,既方便,又省事,遙遠的路程都能吃到熱乎乎的飯食。從此以後,土鍋子就成為騰沖的名菜之壹。
十、棕包米
棕包米又稱小米,為棕包樹上長出的未露頭開放的花穗。冬委孕育,初春時節於樹上剝去外層棕皮即可取得。
十壹、姚關火腿
姚關火腿是施甸縣出名的火腿。它選用新鮮豬肉後腿,用米酒、草果、鹽巴等調味品,在冬季精制加工,反復重壓10天後曬幹而成。姚關火腿香味獨特、色澤美觀、風格別具,食用時可煎、炒、煮、燉都可,香味濃郁、引人入勝。是饋贈親友和來客進餐的佳品。暢銷於全國內外和緬甸,深受歡迎。
十二、蒲縹甜大蒜
保山蒲縹甜大蒜的制作 歷史 已有壹百五十多年,選用優質“梨殼”鮮大蒜為原料,配以紅糖、醋及其他香料腌制而成,形體上保護了原大蒜完整的體型,去殼後肉質呈現出鮮艷誘人的金紅色,吃起來脆嫩可口,味道香甜。它既可增人食欲,又能健胃止瀉,且物美價廉,歷來為群眾喜愛。由於采用小土罐封裝,產品保存期較長,五年以內不會黴變。其產品不僅暢銷滇西壹帶,還遠銷到緬甸、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
十三、玫瑰大頭菜
玫瑰大頭菜是雲南名特產品。創始於明末清初,曾在1911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玫瑰大頭菜色澤褐紅,脆嫩滋潤,回甜清香。它是用本地生產的芥菜為原料,配以鹽、紅玫瑰糖、飴糖、老白醬等輔料腌制、日曬、入池密封發酵而成。
用玫瑰大頭菜切絲炒剁肉,或是切成片炒青辣椒爽口下飯;也可切成丁與剁碎的青辣椒、剁肉壹並炒吃,或將剁肉改為青包谷米,昆明人將此菜稱為“炒三剁”,是壹道深受昆明人喜愛的家常小菜。玫瑰大頭菜也可切片作鹹菜生吃。昆明各副食品商店、各大百貨商場均有出售。
十四、施甸水豆豉
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鄉人家尤其是山鄉人家的“當家腌辣”,以大豆(黃豆或黑豆)蒸煮發酵後加入姜絲、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漬而成。
保山各縣市農家亦多腌漬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異,但其色其味卻以施甸者為佳:那鮮淋淋、紅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雋水的口感,的確惹人食欲。故當地有句俗語:“壹顆水豆果兒下三嘴飯。”也許是由於這佐餐佳品太過美妙之故,在保山地區乃至更大範圍內,“水豆果兒”(即水豆豉)常常還成了施甸人的代稱--就保人們稱騰沖人為“棕包”壹樣。水豆豉講究個“鮮”字,不耐久貯,故也有人家將煮熟並充分發酵的半成品晾幹封存,分期加料腌漬,則常年可得。
十五、施甸骨蚱
施甸骨蚱是施甸民間入冬時節千家萬戶必備的傳統腌制食品之壹。采用新鮮豬排、脊骨及少量腸、肚砍剁成均勻的團狀,然後加入多種香料拌揉至透,填壓入罐(瓶),再用豬油密封置於陰涼處,壹般三個月後即可加熱食用。
成熟的骨蚱骨質酥松,色澤鮮紅透亮,油而不膩,鮮味醇厚,爽口開胃,別具風味。若與白豆腐壹同婉吃,則色相更佳,口感亦好。如今,已有產家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從而使這壹方域風味四方流香。所惜產品之“骨感”似太強了些,故雖“風味”十足,卻略乏豐腴,距傳統佳品也就差了那麽壹丁點。
十六、騰沖果脯
騰沖果脯是以亞熱帶、溫帶果品為主要原料的系列產品。其中什錦木瓜糖、甘草芒果、果脯等十分有名。
騰沖地處雲南之邊陲,滇緬古道由此通過,是壹個美麗、富饒、神奇的地方,是久負盛名的華僑之鄉、文化之鄉,也是樹木叢生、碩果累累的“天然植物園”之壹。
騰沖果脯 選用梅子、芒果、山楂、木瓜、李子、楊梅等鮮果原料,經過科學配方,生產出具有京味和廣味的甘草芒果、話梅、檸檬李、開胃多依、開胃山楂、山楂片、蜜糖木瓜等30多個產品,各種亞熱帶、溫帶果脯幾乎應有盡有,味道各具特色。
十七、施甸粉絲
施甸粉絲以優質蠶豆為原料,經精心加工研制而成,素以優質著稱,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施甸生產的粉絲,粉條細勻、色澤潔白透明、光滑細膩、絲長柔軟韌性好(俗稱筋骨好),被譽為銀絲。它味美價廉,便於攜帶,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