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還引入了不少老字號,除了沈大成、鮮得來、小金陵、小紹興、大壺春等市民熟知的老字號外,還有虹口區有名的提籃橋老攤頭蔥油餅,以及壹些湖南的老字號飯店和港式的茶餐廳。
場景壹:小時候懷舊店
這家店鋪裏賣的都是我們小時候吃過的零食,比如大大口香糖,盒子是紅色的圓盒,圓盒上的人物是壹個吹泡泡的男孩,當我時隔多年再次發現我覺得挺親切,記得那時候弄堂裏的小孩就經常聚在壹起比賽吹泡泡,既好玩又有趣。
除此之外,還有康輝陳皮梅,我上學時特愛吃,記得那時好像是壹元錢壹包,我就經常到學校的小賣部買壹包解饞,陳皮梅酸酸甜甜,既解饞更解渴。
場景二:電話亭
公用電話亭曾經在90年代遍布大街小巷,電話剛普及的時候,聽我媽媽講,最早聽電話靠喊,弄堂裏有個大媽,坐在電話亭裏,聲音洪亮,中氣十足,每次有電話來,她都會喊:“某某某或者張三李四,有妳的電話,請到弄堂口速接。”我媽媽說這叫傳聲電話。
後來有了投幣電話,是灰白色的,要自己準備硬幣,人們打電話的時候就往投幣口扔壹元錢,再後來電話升級了,改為IC卡電話,學生也有了專用的電話卡,叫校園201電話卡,現在大家都用手機了,打電話也不用投幣或者插卡了,改為現金充值了,也大大方便了人們的使用。
場景三:電視機
看到壹排電視機,讓我想起了我家的電視機,我家壹***買過四個電視機,分別為14寸的金星,18寸的日立,29寸的純平康佳,32寸的液晶索尼,既有黑白,又有彩色,既有國產,更有進口,既加速了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也讓電子科技蓬勃發展。
最早買電視機要憑證,叫電視機券,那時候有個電視機還是很稀奇的,壹個電視機可供壹家人或者壹個大院的居民觀看,到了晚上,大家圍在壹旁,看新聞或者戲曲,上海人民愛看的戲曲有滑稽戲、滬劇、越劇,看到精彩處,滑稽戲會模仿姚周兩位老師的動作,越劇則會唱壹兩句臺詞,既增進了鄰裏的關系更豐富了大家的業余生活。
場景四:書報攤
我家門口以前有個書報攤,買報紙還是很方便的,新聞類有《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體育類有《足球》和《體壇周報》,故事類有《讀者》,時尚類有《風尚誌》。
我喜歡看體育類,所以體壇周報買得較多,體壇周報的內容還是很豐富的,球賽有亞洲杯、歐洲杯、世界杯,大型比賽有全運會、奧運會,還有排球、籃球、圍棋等欄目,更新的也很快,通過體壇周報,我知道了跨欄的劉翔、田徑的蘇炳添、女排的朱婷、籃球的姚明,圍棋的常昊,也見證了體育界人才輩出,他們用拼搏的精神實現了自我超越,也為中國體育增光。
場景五:賣茶葉蛋的阿婆
第壹眼看到這位阿婆,蠟像做得形神兼備,很逼真,看她的穿衣打扮,應該是壹位紡織廠的女工,她利用業余的時光,推著壹輛手推車,手推車裏放著壹只白色的鋁鍋,鋁鍋裏煮著香噴噴的茶葉蛋,此情此景,我仿佛又聽到了她的叫賣聲:“香噴噴的茶葉蛋,剛出鍋的,兩元壹個,小夥子來壹個。”
通過打卡城市集市,上海既有日新月異的高樓大廈,更有懷舊的裏弄風情,裏弄裏既有淳樸的人情味,更有悠閑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