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大多數人眼裏,山西人都嗜吃面食。確實如此。說他們不缺食物,也不缺面包,這太誇張了。山西人吃面的飲食習慣由來已久,這是在自然條件、歷史淵源和進攻力量的背景下形成的。山西有各種各樣的糧食作物,有幾十個品種。中北部盛產高粱、小米(太原北部的小米比較粘)、高粱、蓧麥、蕎麥、大米、豆類(包括豌豆、黑豆、綠豆、大豆、紅小豆、豇豆、茶豆、扁豆和蠶豆)、玉米和米沙。南方盛產小麥、玉米、小米和大米。這些谷物品種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通過農婦的聰明才智,可以制作成千上萬種面食。各種形狀的面食美味誘人。很多農民,壹日三餐都是以面食為主,或粗或細,或幹或湯,粗中有細,粗糧精於面和米,烹飪技巧非常豐富。是盛產小米地區的農民將大米用作粥或米飯,還將其與面食混合在壹起,如混合湯和面湯。在面湯中加入油,或加入蔥花,或加入香椿嫩芽。這種簡單的食物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食欲,而且具有黃土高原濃厚的農民氣息,使人們享受壹種精神享受。在晉中平川地區,幾乎所有農民的午餐都是面食,如面條和面條,它們或挑或拉,或卷或壓,或刷或擦,各具特色。
面條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厚有薄;拉出來的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軟有硬。真的讓人眼花繚亂,仿佛置身於面食王國。各式各樣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澆頭和調味品,讓人覺得吃山西面食真是壹種美的享受。生活條件好的人註意在壹個月內吃面食;普通農民吃雜面(高粱面摻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摻榆樹皮面都稱為“雜面”),每天都變換花樣。北方地區的黃麥餅和燕麥面,以及南方地區的白面饃饃在形狀和味道上都各具特色。
當然,拉面、挑面、刀削面和刀削面這四種山西著名的面條受到人們的贊賞。其中,采摘尖的普及率最高,尤其是在晉中平川,幾乎每個農婦都能單手采摘尖。雜面可以挑粗細長短壹致的;白面的采摘技巧可長可短,可粗可細。厚的是中空柔軟的,薄的是光滑平整的。在拉面中,農家婦女以“小拉面”而聞名,這種面條可以畫成各種形狀,如寬和窄,圓和平,厚和薄甚至三角形。就是這樣壹種單壹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舊社會),在勤勞智慧的農婦手中變得如此豐富多彩!通過煮、蒸、炸、烤等方式,讓單調繁瑣的家務變得詩意而美好!
②老醋出名。
眾所周知,山西民間的飯菜中大量使用醋。山西的水呈堿性,醋有助於消化雜糧,如燕麥粉、高粱、玉米、土豆等高熱量易消化食物。山西人被稱為“老酰基”,山西人的面條、包子、餃子、餡餅和炒菜(大多)都離不開醋。否則煮出來的飯不香。壹些山區居民有用酸湯代替酸菜的習慣。過去,山西山區的人們很窮,吃不起醋,所以他們只能用酸湯做飯。山西人要做醋,醋鍋和鹽不離桌。
在山西廣大的農村地區,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壹套釀醋的經驗,庭院裏有壹兩個釀醋的大桶。平川地區釀造高粱醋,山區居民釀造米醋、棗醋、柿子醋醋、沙棘醋等,各具風味。醋用於調和膳食或烹飪菜肴,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壹定的治療作用。山西各地幾乎都有自己著名的醋,其中“山西老醋”的味道最好,堪稱壹種很好的調味品。
(3)喜歡辛辣食物除了鹽和醋之外,當地居民對辛辣食物的需求也很可觀。人們壹直將大蔥、韭菜、辣椒、大蒜、辣椒甚至生姜視為必不可少的配菜和烹飪調味品。富裕家庭將白大蒜和青椒腌制成鹹菜來佐餐,居民稱之為“上等鹹菜”。這也是親朋好友的美味佳肴。中國中北部的居民有直接和大蔥、大蒜壹起吃的習慣。更常見的做法是將辣椒切碎,然後與鹽和醋混合。在壹些地方,甚至每頓飯都離不開辣椒面,辣椒面與鹽混合在壹起制成配菜。
吃辣在山西南部很普遍,平遙、介休、靈石和汾陽的居民都在晉中地區。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質量最好的是晉城巴公大蔥、應縣小石口大蒜、代縣辣椒、河津、臨汾韭菜、平順、盂縣辣椒等。生姜壹般從外地進口,民間的需求量也相當大。山西盛產花椒。五臺的大紅袍花椒因其顏色紅、味道重而很受歡迎。辣椒籽可以榨成油,辣椒葉可以當蔬菜吃。辣椒既可以作為調料,也可以作為食物。腌制混合,腌制鹹辣椒,曬幹後搗碎,油炸可以開胃健脾。烤磨面是運城人吃水煮饃的最佳調料。代縣辣椒以油多、肉肥、味辣而聞名於中國。山西大蔥和紫皮大蒜味道鮮美,辣椒和茴香也是不可或缺的調味食品。
④好酒
對不起,餐館在哪裏?牧童指著杏花村。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已有1000多年的釀造歷史。它以其晶瑩剔透的色澤、純正綿長的香味和鮮美的口感被譽為“神仙酒”、“玉液”、“瓊漿玉液”,成為山西人的驕傲。也有“碧羞薦君,竹酒香”的竹葉;“香萬裏醉半山”的長治潞酒;“柳曲香”的祁縣柳曲香酒;素有“千裏之外”之稱的周浦桑葚酒,香氣四溢;回味悠長的忻州特曲酒;汾巖香酒“醉秋雁歸汾潭”;息縣玉瓶酒,可祛風強身益智;安神、解毒、提神、明目的垣曲菖蒲酒數不勝數。
山西的飲食習慣
(1)日常飲食習慣
山西大部分地區壹日三餐,有些地方像陽城壹日五六餐。在冬季休閑日短的季節,壹般改為兩餐,稱為“壹上午”。人們稱壹頓飯為壹頓飯。早餐稱為“早餐”,午餐稱為“午餐”和“午餐”,晚餐稱為“夜餐”。壹般在做重體力活時,在兩餐之間稱之為“做餅飯”,老百姓也稱之為“動吃”。晉中的大多數早餐是玉米面粥,俗稱“煮疙瘩”,搭配小菜;在山西東南部,早餐多吃小米粗米飯和涼菜絲。午餐很豐富,吃著面條、蛋糕、饅頭,外加土豆、粉條、燉白菜和鹹菜。晚餐也準備了湯類的雜鍋飯、米飯面食等,但不註意多吃。晉南的開水是辣椒,這也是非常美味的壹餐。
在春夏寒冷的季節,山西北部的人們吃飯時總喜歡盤腿坐在熱炕上。家庭主婦坐在鍋裏為男人和孩子煮米飯,剩下的給自己隨便挑著吃。俗話說:“人前飯後。”吃完壹碗米飯後,如果筷子水平放在碗裏,這意味著妳吃飽了。如果筷子放在旁邊或拿在手中,妳就沒有吃飽。壹些農村地區在夏秋的溫暖季節有站在街上吃飯的習慣。家家戶戶的森壹弘碗飯走出院門,或站在門口蹲著,或走到街上磨碗和大樹下,聊天和吃飯,和軼事和笑話交流。例如,當農民忙於收割和脫粒時,他們經常有攜帶黑陶米罐將大米送到田間的習慣。如果妳不能遠距離送飯,妳可以帶壹些幹糧和幹菜來暫時充饑,這就是所謂的“抗饑餓。”
②禮儀交流
山西人通常吃得很節儉,但當客人來時,他們會盡最大努力熱情招待他們。在餐桌上設置更多的飯菜,客人坐在座位上,主人會陪著他們。壹般來說,新的碗和筷子應該給客人,飯前多喝酒會增加樂趣。上菜的窮人是兩涼壹熱,四涼壹熱,四涼四熱;有錢人在66、88、10座、10座吃火鍋。
主人暖酒後,雙手捧壺為客人斟酒,稱為“茶中七餐八飲”。客人應舉杯表示感謝:“我自己來,我自己來,妳先走。”主人舉杯祝酒,客人們喝了壹小口以示禮貌。席間,主人頻頻指出和改變菜肴的位置,並熱情地為這頓飯出謀劃策。客人應註意吃壹口食物和放壹次筷子。如果他們繼續大吃大喝,他們將被視為“沒有風水”和“沒有禮貌和沒有教育”。在妳喝完酒之前不要吃東西。過去,中餐是白饅頭、餃子和油餅。饅頭盛在盤子裏,放在客人面前。吃完後,客人們把筷子放在碗上,輕輕地向前推,以表示他們吃飽了。飯後以茶相待。走親訪友時,壹定要有自制的白饃等食物,避免帶雙數。如果主人不留下來,他會在離開時歸還自己的食物或土特產。對於婚禮和葬禮來說,飲食規則更有講究。
壹般的宴會分為主席,姑姑家的親戚,姑姑和叔叔作為客人,在客人到達之前不能提供晚餐。酒壺、小車把和筷子應放在其他人之前。坐在右邊,按長輩的順序排列。舊時方桌三面坐,留壹面不歡而滿。例如婚禮、喬遷、生子、開店、慶祝、慶祝生日、團聚、獲得宴會等。過去,老人們習慣於輕輕地優雅地畫他們的拳頭,如優美而簡單地歌唱和謳歌。當酒達到高潮時,主人依次與每位客人飲酒,這被稱為“玩通關”。請人吃飯應提前張貼或口頭邀請到家裏。俗名為“安仁”,飯前應邀請特殊客人與他們見面。大多數農民應該在婚宴後給鄰居分發食物,以增進友誼。
山西飲食文化積澱
山西獨特的美食和飲食習慣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自春秋戰國以來,山西的北部和中部地區就成為中原人民和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之壹。由於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山西聚集了各種習俗,山西的飲食習俗變得復雜、多樣化和復雜化。同時,由於地理、氣候、民族等原因,山西人吃五谷雜糧已蔚然成風。小米、玉米、蕎麥面、豆面、高粱面、蓧面,多種面食結構讓山西人的飲食構成非常豐富多彩。這些眾多的食物構成,從制作方法、品種、造型、工藝和烹飪過程,都成為壹種流傳於山西各行各業和不同角落的飲食文化。形成了山西獨特的面食文化、晉菜文化等。,歷史悠久,經久不衰,流傳至今。
獨特的飲食文化既體現了山西的地域風情,又展現了山西淳樸的民風民俗。面食、陳醋和酒是山西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客人的歡迎的表達。山西獨特的飲食不僅受到當地人的喜愛,也受到全國人民的稱贊,尤其是面食。2007年4月,中國烹飪協會在北京舉行頒獎儀式,正式授予山西“中國面食之鄉”稱號,“中國面食之鄉”的授牌明確了山西面食的起源、代表性和獨特性。
山西面食文化飽含著山西濃厚的鄉村情懷和深厚的文化魅力。它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山西特色小吃
灌腸、疤餅、碗盤、蕎麥面、豆腐腦、孝義火燒、壽陽豆腐幹等。
山西特色面條
刀削面,挑尖,擦面,拉件,漏河,釣魚,貓耳朵,燕麥面,腦補,感人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