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範仲淹的事跡

範仲淹的事跡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歲的範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縣)。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壹,***有校舍壹百五十間,藏書敷千卷。更主要的是這裏聚集了許多誌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範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後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範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壹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相前趨觀望,範仲淹卻閉門不出,坐湧如舊。壹位同學怪他怎肯錯過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範仲淹的壹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壹口不嘗,聽任佳肴發黴。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壹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範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壹碗飯、壹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範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秋歷冬;淩晨舞壹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雲無顙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於心還樂,琴遇懂君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數年之後,範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三禮》、《樂經》、《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壹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擡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 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範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 (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禦試時,他第壹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了禦賜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遊街:“長白壹寒儒,名登二紀余”。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二十七歲。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壹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壹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2、為民治堰 熱心執教

天禧五年 (1021年),範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臺縣附近),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西溪鎮瀕臨黃海之濱,鎮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地不同。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範仲淹不免略覺惆悵.而倉官既屬於閑差,他便暫以疏懶飲宴采自我解嘲:“卑犧曾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裏途!蒙叟自當齊黑白,於牟何必怨江湖……壹醉壹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然而,他很快發現,這裏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當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經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竈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田民宅,也屢受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壹道堅固的捍海堤堰。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贊同,並奏準朝廷,調範仲淹做興化縣令,全面負責治堰。

天聖二年(1024年)秋,來自四個州的數萬以上民夫,在範仲淹率領下奔赴海濱。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壹場大海潮,吞噬了壹百多民工。壹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範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卷著浪濤沖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張皇失措,範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壹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現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下來。經過範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百裏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亙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幹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範縣令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範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範。

“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風塵三十六,未做萬人英”。這是範仲淹三十六歲時寫的詩句。他大約至三十四、五歲才結婚,這年得了壹子,並被調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從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謝氏病故。範仲淹含淚服喪,回南京居住。當時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風聞仲淹通曉經學,尤長於《易》經。他邀請仲淹協助戚氏主持應天府學的教務。仲淹慨然領命,還把另壹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薦給晏殊。

為了便於工作,範仲淹搬到學校去住。他制定了壹套作息時刻表,按時訓導諸生讀書。夜晚,還經常深入宿舍,檢查和責罰那些偷閑嗜睡的人。每當給諸生命題作賦,他必定先作壹篇,以掌握試題難度和著筆重點,使諸生迅速提高寫作水平。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很快就煥然壹新。四方前來就讀和專意向範仲淹問業的人,絡繹而至。範仲淹熱誠接待這些迢迢而來的學者,不倦地捧書為他們講授。有時,還用自己的微薄俸祿招待他們吃飯,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壹次,有位遊學乞討的孫秀才,前采拜謁範公。範仲淹即刻送了他壹千文錢。過了壹年,孫秀才又來拜謁範公,範仲淹壹邊送錢給他,壹邊問他為何匆匆奔討,不坐下來靜心讀書。孫秀才悲戚地說,“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壹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

範仲淹對他說:“聽語氣,妳不象乞客。待我幫妳在本校找個職事,讓妳壹月可得三千文,去供養老人;如此這般,妳能安心治學不能?”孫秀才大喜拜命,從此,跟著範仲淹攻讀《春秋》。第二年,範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去職事。

十年之後,朝野上下傳誦著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廣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孫名復.就連山東著名的徂錸先生石介,也師事於他。這位學者,便是當年那位孫秀才。範仲淹感慨地說:“貧困實在是壹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壹直乞討到老,這傑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沈淪。”

除了孫復之外,範仲淹還聯絡和幫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胡璦、李覯、張載,石介等。或邀聘他們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務,或薦舉他們出任朝廷的學官,或指點他們走上治學之路。從海陵到高郵,從蘇州到分州(今陜西彬縣),範仲淹每到壹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關心教育.後來做到宰相時,更下令所有的州縣壹律辦學.而經他指教和影響過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3、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天聖六年(1028年),範仲淹服喪結束.經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在此,不但可以經常見到皇帝,而且能夠耳聞不少朝廷機密。對壹般宋代官僚采說,這乃是難得的騰達捷徑。

範仲淹壹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內幕,便大膽介入險惡的政治鬥爭.他發現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種軍政大事,卻全憑六十歲開外的劉太後壹手處置,而且,聽說這年冬至那天,太後要讓仁宗同百官壹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範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損害君主尊嚴的事,應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評這壹計劃。

範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為恐慌。他匆匆把範仲淹叫去,責備他為何如此輕狂,難道不怕連累舉主嗎?範仲淹素采敬重晏殊,這次卻寸步不讓,沈臉抗言:“我正為受了您的薦舉,才常怕不能盡職,讓您替我難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議論而獲罪於您。’壹席話,說得晏殊無言答對。回到家中,範仲淹又寫信給晏殊,詳細申辯,並索性再上壹章,幹脆請劉太後撤簾罷政,將大權交還仁宗。

朝廷對此默不作答,卻降下詔令,貶範仲淹寓京,調趕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壹帶)任副長官——通判.秘閣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舉酒餞別說;“範君此行,極為光耀呵!” 三年之後,劉太後死去了。仁宗把範仲掩召回京師,派做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東和江淮壹帶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範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宗不予理會,他便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驚然慚悟,就讓範仲淹前去販災。他歸來時,還帶回幾把災民充饑的野草,送給了仁宗和後苑宮謄。

這時的宰相呂夷筒,當初是靠討好劉太後起家太後壹死,他又趕忙說太後的壞話.這種狡詐行徑,壹度被仁宗的郭皇後揭穿,宰相職務也被罷免.但夷簡在宮廷中的因緣關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過內侍閻文應等重登相位,又與閻文應沆瀣壹氣,想借仁宗的家務糾紛,而廢掉郭後。墮入楊美人、尚美人情網的年輕皇帝,終於決定降詔廢後,並根據呂夷簡的預謀,明令禁止百官參議此事。

範仲淹懂得,這宮廷家務糾紛背後,掩藏著深刻而復雜的政治角逐。他與負責糾察的禦史臺官孔道輔等,數人徑趨垂拱殿,求見仁宗面談。他們伏閣籲請多時,無人理睬:司門官又將殿門砰然掩閉。範仲淹等人手執銅環,叩擊金扉,隔門高呼質問:“皇後被廢,為何不聽臺諫入言!”看看無濟於事,大家在鋼虎畔議定壹策,準備明日早朝之後,將百官統統留下,當眾與呂相辯論。

次日淩晨,妻子李氏牽著範仲淹的衣服,再三勸戒他勿去招惹禍機。他卻頭也不回地出門而去。剛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聽降詔傳呼,貶他遠竄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廬縣附近)知州。接著,朝中又派人趕到他家,催促著要押他即刻離京。孔道輔等人,也或貶或罰,無壹幸免。

這次至城郊送別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舉酒贊許說:“範君此行,愈覺光耀!”在離開諫職去浙江的路上,範仲淹心中並無悔恨,只是略覺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壹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卻認為自己更象孟軻:“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騷人”,“軻意正迂闊,悠然輕萬鍾”!

過了幾年,他由睦州移知蘇州,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前時壹同遭貶的孔道輔等人,也重歸朝廷。範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僅僅幾個月,號稱繁劇的開封府就“肅然稱治”。

範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範仲淹根據調查,繪制了壹張“百官圖”,在景佑三年(1036年)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範仲淹迂腐。範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呂夷簡更誣蔑範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

範、呂之爭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呂夷簡老謀深算,善於利用君主之勢而最終取勝.仁宗這年二十七歲,尚無子嗣。據說範仲淹曾關心過仁宗的繼承人問題,或許談論過立什麽皇太弟侄之類的事。這事雖出於興旺宋廷的至誠和忠直之心,卻不免有損仁宗的自尊。加以呂夷簡的從旁中傷,範仲淹便被遞奪了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後來幾乎又貶死嶺南。

臺官韓瀆為迎合宰相意旨,請把範仲淹同黨的人名,寫成壹榜,張掛於朝堂。余靖、尹洙、歐陽修等人,因為替範仲淹鳴不平,也紛紛被流竄邊遠僻地.從此,朝中正臣奪氣,直士咋舌。

這次到都門外送範仲淹的親朋,已寥寥無幾。但正直的王質,卻扶病載酒而來,並稱許“範君此行,尤為光耀!”幾起幾落的範仲淹聽罷大笑道:“仲淹前後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請備壹只整羊,作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質說,他昨日送範仲淹的壹言壹動,都被監視者記錄在案,他將作為範黨被審查。王質聽了,毫無畏色,反引以為榮。

饒州在都陽湖畔。從開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須經十幾個州。除揚州外,壹路之上竟無人出門接待範仲淹,範仲淹對此,也並不介意.他日經習慣於從京師被貶作地方官了。他撚著花白的髭纘,在饒州官舍吟起壹詩;“三出青城鬢如絲,齋中蕭灑過撣師”,“世間榮唇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