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好書法,曾拜壹位老先生為師。老師見我有些毛草,估計也不會有什麽長性,就很隨意地說,先臨玄秘塔吧。
老先生說的玄秘塔,是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書寫的玄秘塔碑文拓本。對學漢字書法的人來講,屬於小學生的級別——請別誤會,這裏沒有輕視柳字的意思——我是說柳字在國人中的知名度很高,連小學生描紅模子都以之為範本。大凡有壹點書法常識的人,無不知曉唐宋以來的四大名家——顏柳歐趙,而柳字尤其以形制規整、法度森嚴著稱。自然可以想象,早已不是描紅模子的年齡的我,怎麽能夠坐得住呢?因此終於沒有臨出個名堂,半途而廢是必然的結局。
也有收獲,從此我便喜歡琢磨這方塊字了。
壹日,與壹同事聊天,不知怎麽忽然就把話題轉向了書法。老實講,盡管自己沒有學出什麽名堂,但欣賞他人的作品還是有壹點點感覺和品位的——正如做菜,自己是做不來的,卻並不妨礙品評人家菜肴的口味;而只要用心,也許就能成就壹個美食家。同事很鄭重地說,最近認識壹位書法家,字寫得很好。問我有沒有興趣替妳求壹幅墨寶?我稍作遲疑,便決定接受同事的這份美意。
但是,寫什麽字呢?在我看來,書畫作品要麽名家,可以用來收藏;要麽應時,可以作為裝飾。而作為裝飾的書畫作品是無須太挑剔的,只要有個不錯的內容和基本說的過去的章法就可以了。想不起他說的這位書法家有什麽名氣,或許是後起之秀也未可知。於是在寫什麽內容上舉棋不定。
忽然想到近來身邊人事管理的話題,不知怎麽又聯想到魯迅在什麽文章裏提到過大寫的人字的話。何不出壹與人有關的對聯?這時候我心裏已經有數了。但是,卻不知書家是年輕還是年老,是真有其名還是徒有虛名。萬壹書家看出我有意為難他,豈不讓同事替我遭受白眼?
管不了那麽許多了。於是,工工整整寫了十四個字:
眾人從人人從眾,人從眾人眾人從。
我向同事說明,壹定照原樣用簡體字書寫。他有些疑惑,我有些得意。
愛好書法的人知道,書聖王羲之曾在壹篇文稿裏寫過十幾個不同的之字——但那是穿插在文章當中,在上下文字不同的情況下尋求某種變化,客觀上是可行的。如果讓書聖通篇連續寫十幾個或者幾十個之字,我想如果不是憤怒地把筆摔掉,他壹定也會冒出汗來。
他當然不會寫。連老道向他索壹幅字,都要挖空心思養壹池白鵝來討取他的歡心,更別想我等這無聊的把戲了。
但是在此後的某壹天,我居然在同事那裏看到了那幅字。字是豎著寫的,似乎還題了跋,大意是說他本人對此聯的含義不置可否雲雲;而我看了那字,卻對那字也不置可否了。
不知為什麽,後來同事並未將那幅字送我;本就不屬於我,自然也無須索回。記此事,權當個故事給大家聽。
二、扇面
有壹回,我在武漢書畫市場買了壹幅扇面。清代的,很舊,還有些殘。扇面章法有度,書寫得當,字的大小界於小楷和中楷之間——大約是書者根據所書內容和扇面尺寸精心設計的,但內容絕不拘泥,且有些漫不經心,很是灑脫:
日月奔走無休,看來有甚麽滋味,倒不如壹壺茶、萬卷書看他壹看;倦來時,竹藤床睡他壹睡;醒來時,對花酌酒醉他壹醉;客來時,說笑話、猜野謎、塗幾筆松竹、寫幾句情詩、弄他壹盤棋,玩他壹會兒。爭不盡人間氣;謀不盡人間利;縱做到湯武征誅、五霸爭雄,終是壹場戲。優遊歲月,誰識其中趣。
文字寫得雖然秀美,但我主要的,還是欣賞他這段文字。落款和印章都有些模糊,兩者壹結合,隱約可以辨認出的字跡是:張樹。
因為喜愛,便把內容記住了。這個扇面後來被我的好友徐先生強行拿走了,他也喜歡扇面裏的字句。臨走前丟了壹疊現金在桌上,也不問價。他或許是咨詢了有關行家的,依他當時的眼力,對這件東西實在很難給出準確的估價。
我後來也曾和幾個愛好書法的朋友提起過這個扇面,還把上面的內容背誦給他們聽。他們也大都很喜歡,有幾位朋友還囑托我把內容抄錄下來送給他們。
後來有個朋友開了間茶館,我建議請書家把這段文字寫下來掛在廳堂,壹來可以裝飾;二來在品茶之余也可以細細品味。朋友說,那就由妳來請人寫吧。我哪裏認識什麽書家?剛巧,在朋友處遇到壹個侃爺在侃大山(北京土語,口無遮攔聊大天),便說起此事,不想他竟滿口答應下來。我恭恭敬敬地抄錄了那段文字,並註明是清人遺墨,交給他。不幾天,字便寫好送過來了。
壹看字,不太滿意,但我已萬分感激——總算可以向朋友交差了。求字的這個朋友並不懂字,看來也不懂文,但他卻樂於把所見所聞侃上壹通。於是,我知道了那個書家自稱是個道人;或許還是個詩人——因為他說他可以把那段文字改得更好。
我愕然了。
我想,張樹若在清朝為官,官壹定不大,大了我們應該有所耳聞;應該也不是什麽很有名的文人或書畫家,如果有名,壹定會有作品傳世,那麽我們也就會有所目睹。而今,他只留這把破舊的扇面傳世,竟讓我等如何評價是好呢?
可我喜歡他那段文字,是詩也是文。仔細品味之後,如果用某些人的觀點去看,那些字似乎並不如何清麗和秀美;境界好象也不怎麽超邁和曠達,甚至還有壹點點無奈、逃避和玩世不恭的情緒。
但是,那是張樹的文字,那是張樹的心境寫照——直書胸臆,毫不做作。
不知道這位叫張樹的古人有沒有別的什麽作品傳世。僅這尺牘扇面,已讓我品咂出不少人生況味了。
作為晚學,我怎麽敢品頭論足、指手畫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