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公園位於市區西北部的湖濱路,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壹座古典園林。晉太康三年時,郡守嚴高引西北諸山之水到此以灌溉農田,因其位於晉代城垣之西,所以稱西湖,後又經歷代擴建,始有今日之規模。
西湖現在總面積約45公頃,水域面積約30公頃,***有三座小島——開化嶼、謝坪嶼和窯角嶼,分別由柳堤橋、飛虹橋、步雲橋、北閘橋連接,主要景觀有仙橋柳色、湖心春雨、古堞斜陽、湖天競渡、宛在堂、紫薇廳、鑒湖亭、荷亭、桂齋等。
仙橋柳色曾是古西湖八景之壹,進入公園大門即可見長堤臥波、垂柳夾岸,此堤就是柳堤,柳堤中段為橋,即仙橋,兩旁遍植柳、桃及灌木,待到春風來時,柳絲泛綠,桃花似火,自是壹番秀美景色。湖心春雨也位列古西湖八景之中,每當春雨如織,或泛舟遊湖,或在湖心小亭賞雨,同樣別有情趣。
每年端午節,福州西湖都會舉行龍舟比賽,屆時,激烈壯觀的競渡場面會在廣闊的水天之間展開,陣陣的鑼鼓聲響則徹雲霄。另外,福建省博物館、美食展覽館也在西湖公園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觀賞湖光山色的同時到此壹遊。
『2』石竹山
石竹山,位於福清宏路鎮西25公裏處。此山因“石能留影常來鶴,竹欲摩空盡作龍”而得名。山上有勝景石竹寺、獅子巖等128處。明朝徐霞客遊記中說:“巖石最勝,亦為九仙祈夢所”,現為福建省十大風景區之壹。
石竹山風光以石竹寺為中心,從東張水庫管理局東側走石磴上山,全程1400級臺階,8座涼亭,步行約半個多小時可至石竹寺。該寺建於狀元峰下半山腰的懸巖峭壁上,壹面依山、三面懸空,遠望如空中樓閣,天宮仙苑。寺後群峰嵯峨,四周綠竹聳立,紅墻碧瓦,典雅清幽。寺始建於唐大中元年(847年),初名“靈寶觀”。宋乾道九年(1173年)丞相史浩重修時,因周圍多奇石幽竹,遂改名“石竹寺”。現寺院內建有九仙閣、玉皇閣(天君殿)、土地廳、觀音大士殿、紫雲樓、玉皇行宮、大悲殿等。石竹寺有兩大特色,壹是以道教為主,道釋儒三教長期***存、和睦相處;二是民間夢文化活動歷久不衰。如九仙閣內供奉“何氏九仙”,是祈夢場所。寺外崖石上留有“石竹仙山,白日作夢”摩崖題刻。寺之西側有蟠桃洞、仙橋、石門、出米石等勝景。
從石竹寺下永瑞亭仰登狹徑,過蟠桃洞,曲徑通幽至小蓬萊即到“壹線天”。巨巖如神劍中劈,兩壁峭立,中間隙道有石磴。隙道總長10多米,仰望壹線藍天。隙道出口處上方有壹巨石懸空,望之欲墜,道中壹樹擋路。“險崖阻行,巨木擋道”,至艱至險。
從壹線天沿石磴登攀而上百米遠處,陡然斷崖臨空,峭壁欲傾。古榕氣根咬定青崖。仰望崖頂,三處石崖伸展似檐似劍,故名三重檐。此地險絕,可望而不可及也。
石竹寺西側有“通天洞”,洞高2.8米,深7.2米。洞頂有孔望天,故名。
石竹山下有鯉魚湖。湖面15平方公裏,湖內有壹小島形如鯉魚。島上常年棲有數千白鷺,傍晚,白鷺歸巢,熱鬧非凡,平添佳趣。乘遊艇環湖觀賞湖光山色。湖面碧波蕩漾,偶見湖魚躍出水面,此情此景真可謂悠哉遊哉,如入人間仙境。
『3』先薯亭
先薯亭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清冷臺,是紀念明朝萬歷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曾而建的。郭沫若曾頌揚陳振龍“此功勛當得比神農”。
陳振龍(約1543~1619年),長樂縣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後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振龍見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便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植。明萬歷二十壹年(1593年),閩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龍讓其子陳經綸向巡撫金學曾呈報呂宋種植朱薯之利。金學曾令其覓地試種。振龍父子即依照土人傳授種植之法,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4個月後,朱薯子母鉤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可以充饑。金學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金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中國第壹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閩人感念金學曾之功,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來自“番國”,俗稱番薯。並在福州、福清等地建報功祠,專祀金學曾和陳振龍。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又撰《金薯傳習錄》傳世。清代,金薯種植推廣到全國各地。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
先薯亭下有壹條小路,兩石夾峙於路兩邊,叫“天門”。先薯亭下天門中的壹塊夾石極似鯨魚,稱“鯨魚石”。過天門巖壁上有清代畫家廣陵禹隸書“飲嵐”。明朝初年在這裏種植“長頸鹿榕”,如今盤石而生,根粗葉茂,酷似長頸鹿翹首南天。
『4』西禪寺
西禪寺坐落於福州市西郊怡山鳳尾村。怡山是壹座小山坡,因形如飛鳳落坡,又名鳳山。原為南朝梁煉丹士王霸所居。唐鹹通八年(867),觀察使李景溫延請長安大禪師來此地建寺,兩年後改名請禪寺,不久又改名延壽寺。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改名長慶寺,後遭戰亂破壞。宋天聖年間(1023-1032)復建,景祐五年(1038)敕號"怡山長慶禪寺"。舊時福州東南西北郊均有禪寺,此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
寺廟占地約100畝,有三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客堂、祖堂、齋堂、念佛堂、方丈室、禪堂、明遠閣、鐘鼓樓、伽藍殿等大小殿堂四十多座,大部分是清光緒年間(1875-1908)微妙禪師在海外募金重建,其規模在清末居福州五大禪寺之首。寺內有玉佛閣、明遠閣、懶安祖師塔、內真身銘等建築。垣內寄園,花木似錦,周圍有古荔三百株,因荔枝品種不同,成熟時間不壹,"怡山啖荔"傳為佳話韻事,也留下很多名人字畫。
玉佛閣在西禪寺內,供奉兩尊玉佛。閣為兩層建築。底層供奉釋迦牟尼玉佛像,高2.8米,重8噸;第二層臥佛像,長3.7米,重10噸。這壹坐壹臥兩玉佛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兩尊玉佛。閣兩旁有聯曰:"壹宇澄清,閩嶠新開樓閣好;佛光普照,禪窗依舊荔枝紅。"由蘇淵雷、虞愚、林憲民等題。閣掩映在荔枝叢中,頗為壯觀。
明遠閣在寄園內,為清順治七年(1650)創建。荔枝紅時,文人名士,爭相邀約,會聚此間品荔,啖荔和詠荔,素稱風雅。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三年(1877)重建,雙層翹檐,中為廳堂,旁為客房。
寺內懶安祖師塔真身銘,是1952年建在欏枷山的懶安祖師塔毀時遷居入的。懶安和尚名大安,唐代福州長溪人,初入福清縣黃檗山學戒律,後往江西洪洲百丈山參拜百丈禪師懷海,深造《禪門規式》,再居溈山,因號大溈。唐鹹通八年(867)觀察使李景溫請來此興建佛寺,為開山祖師,僧眾達三千余人,鼎盛壹時。中和三年(883)坐化於方丈室,世壽九十壹。今塔內真身銘已建碑亭。此外,寺中文物古跡甚多。除梁代王升天之"沖虛觀"、"白龜吐泉"遺址外,還有本寺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身銘石碑、唐七星井,弘壹大師放生池碑,雪庵禪師朱地金字百壽屏,康熙禦筆之《藥師經》,佚名僧人剌血繕寫的《法華經》、《楞嚴經》等。西禪寺在歷史上還派出僧人任新加坡雙村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等地主持,這些國外的寺廟火亦十分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