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南寧白話童謠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冬去夏至,又是壹年兒童節,壹張張笑臉,壹陣陣歌聲,讓我們壹起重溫那些年高聲傳唱過的南寧白話童謠,“栽進”滿滿的歡樂回憶裏~
南寧白話童謠那麽多,這裏“只取壹瓢”?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壹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我們都是好朋友。”
“山上壹只虎,林中壹只鹿,路邊壹只豬,草裏壹只兔,還有壹只鼠,數壹數,壹、二、三、四、五,虎、鹿、豬、兔、鼠。”
這是南寧白話童謠?噢,當然不是。只是說起童謠,大家想到的大多是這些傳唱度高的普通話童謠,不知道下面這些南寧白話童謠,大家熟不熟悉?
《擺擺手》
“請朋友,擺擺手,去街遊,買乜嘢?買芋頭,請邊個?請朋友。
人世間,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南寧豐富多樣的美食培養了壹大批吃貨友仔友女,逛街必備套餐之壹,就是美食,請客也大大方方的,熱鬧些才吃得香啊。
點蟲蟲,蟲蟲飛,飛過隔離搵婆D。婆D有只蛋,摞比乖仔送碗飯。
這首童謠反映的就是平房年代溫馨的鄰裏關系——蟲蟲飛到隔壁阿婆家,阿婆有個雞蛋,給弟弟咬壹口吃,表明鄰居阿婆很疼愛小朋友,有沒有覺得非常溫馨呢。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去街賣,阿嫂系屋繡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好天羅來曬,
南寧夏季較長,雨量充沛,作為典型的亞熱帶城市,南寧總是與雨水結下不解之緣。這雨水並不像江南的秀氣,北方的豪放,更像是壹個壞脾氣的孩子,有時候城東下著瓢潑大雨,城西卻艷陽高照,有時候上午落雨,下午立馬晴好。
“月光光,照地堂,紗棉被,象牙床。銀光照,照梳裝,梳起蓬頭天大光。手把梳盒輕輕放,免得驚醒讀書郎。
壹首首歡快的童謠,再配上兒時簡單的遊戲,比如跳格子、丟石子,這才是童年滋味啊,老淚縱橫了~
“賀元宵,掛彩虹,家家門前掛燈籠。到處有人舞獅子,仲有壹處耍長龍。獅短短,龍長長,滿街鑼鼓咚咚響。
這樣的白話童謠,新年時從孩童們的口中誦念出來,不但節慶氣氛十足,還有著別樣的童趣,更能為新年平添幾分喜感。
“囤囤轉,菊花園,阿媽帶我去睇龍船。龍船某好睇,返黎睇雞仔,雞仔大,捉去賣,賣得三百六十蚊。
這首童謠描寫了壹個小朋友不去看龍舟而是想著給家裏幫忙掙錢,真是懂事。
“天光光,地白白,老鼠出來偷蘿蔔,盲佬裝見,啞巴喊抓賊,跛手打邊鑼,跛腳去抓賊。
盲人能看見,啞巴能叫喊,手腳不方便的人能打鑼和追趕,童謠裏也有如此詼諧的創作啊,著實驚喜。
看到這些童謠,該是既親切又感動的吧,滿滿的童年回憶啊~
01
雞公仔,尾婆娑,鴨公耙田狗唱歌,老鼠出街賣貨,鯉魚擺尾探姑婆。
02
肥婆肥冬瓜,生子生南瓜。生得幾多只,只只冬瓜有尾巴。阿婆回來笑哈哈,阿公回來喊喳喳。
03
洗白白,洗白白,倒開盆水咯,快洗白白,幹凈的細紋仔呢,人人都中意;倒開盆水咯,快洗白白,汙糟的細紋仔呢,某有人中意妳。
04
買就嚟,買就嚟,糖公仔,真好睇,又得食,又得睇。
05
螳咩螳咩,有人捉妳,妳飛高啲。螳咩螳咩,我來捉妳,妳飛矮啲。
關於南寧白話……
妳覺得南寧白話跟粵語相似?那是自然,南寧白話屬於粵語的壹個分支語系。歷史上,南寧屬於百越領地。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從郁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也就是今天的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
從那時起,中原漢人南遷至廣東、廣西沿江流域,中古漢語與西江土著語結合之後,發展為當時的古代粵語。古代粵語演變至今,才有了現在廣東人所謂的廣府話。
當廣東商人開始沿江逐漸外拓,開始貿易往來時,南寧因為臨近珠三角地區,順勢成為了這些粵商的壹大聚居地。來到南寧落地生根後,粵商所使用的粵語和南寧本地的其他方言相結合,慢慢發展成今天的南寧白話。因此,南寧白話屬於粵語的壹個分支語系,用詞造句中都帶有不少粵商文化的痕跡。
當南寧白話遇見普通話……
上世紀90年代,南寧為了推廣普通話,白話首先退出廣播電視,後來公交車上取消雙語廣播,最後退出私人生活領域,壹般家庭中兩口子對話或與孩子說話用普通話,與老人說話用白話。南寧市目前不到三成人說白話,主要是老人,70後能聽會說,80後大概只能聽但不會說,或者說得不靈光。
回想來,當初的南寧白話童謠,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南寧人,很多歌曲都是數千萬人的***同記憶,在老南寧看來,這些南寧白話童謠不僅僅是童年難忘的記憶,更是南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都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壹種方言的消失意味著文化的消失”,方言是需要“呵護”的。或許,傳唱南寧白話童謠,讓孩子們從童謠開始熟悉方言,不失為壹種傳承和弘揚本土文化的良好方式。
搞咩南寧整理發布、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