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人的飲食習慣多為壹日三餐,但在牧區也有壹日兩餐的,特別是牧民和獵人,壹日兩餐較多。壹般早餐較簡單,多以鮮牛奶佐以其它食物,晚餐較豐盛。午餐也較簡單,牧民午餐大都是攜帶幹糧在野外食用。
“肖奴帕”:即大塊肉、手抓肉。這是柯爾克孜人待客的食品之壹。做法是把肉切成大塊,分肋骨、脊骨、大腿、小腿及羊頭、羊蹄、羊肝煮在壹起,待客時按客人等級而分肉。這種肉的做法有壹個特點,就是熱肉涼水下鍋,煮熟的肉香而不膩,嫩而不爛。牧民壹般外出放牧也帶大塊肉作幹糧。
“庫爾瑪”:即鍋烤羊肉塊。將羊肉切成壹寸見方的肉塊,放在燒熱的鍋內大火燒烤,用鐵鏟不停地快速翻動,烤熟後在上面撒以孜然、鹽面、辣椒面用手抓食。
馬腸:將馬腸洗幹凈後,灌以切碎的肉塊和大米及其它佐料,放入水中煮熟,食用時切成段盛入木盤中上餐布,這是柯爾克孜人最喜歡的食品。
酸奶酪:將新鮮的牛奶(最佳為綿羊奶)煮沸後加入酸桿菌(少許酸奶或酸奶疙瘩),使其發酵後即可食用。酸奶酪形似豆腐腦,雪白細膩,味酸而可口,營養價值豐富,含有多種乳酸、乳糖、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酵酶等。這是柯爾克孜族夏季的主要食品。
酸奶疙瘩
幹酸奶:將酸奶酪過濾去水而成,如同豆腐,壹般都裝入細白布口袋內,外出時掛在馬背上,饑時可食,渴時加水可飲。是夏秋季外出放牧攜帶的方便食品。酸奶疙瘩:將幹酸奶團成圓形疙瘩,放在用芨芨草編成的特制的簾子上曬幹即成。酸奶疙瘩酸中略鹹,可以存放兩三年而不壞,是柯爾克孜人冬季的主要食品。平時也可當點心待客和饋贈遠方親友,各族小孩特別喜食。酸奶疙瘩還可以還原成酸奶奶酪。
奶皮子:是鮮奶煮熟放冷後上邊的壹層淡黃色凝固物,也叫奶油。奶皮子既可以加工其它食品,又可用饢挖著同吃。
酸奶疙瘩
酥油:從奶皮子中提煉而成,色澤金黃,較奶皮子純而易久放,可以加工其它食品,也可以沖水飲或單食。
“居布尕”:即酥油糖餅。先將面粉和成團,搟成很薄的餅子,放在鍋裏烙熟,乘熱抹上酥油,撒上白糖,然後再疊成三角形即成。這種餅子,香甜酥脆,大人小孩均喜食。
“卡特瑪”:漢譯名為烤酥油卷。把和好的面團搟薄,將奶皮子或酥油在面上抹均勻,卷成長條,然後盤成圓形,放在鍋內用文火烙烤,兩面烤成桔黃色即可食用。
“窩饢”把和好的面搟薄,上面抹奶皮子或者酥油,卷成壹根長條,再盤成圓形,放在蒸籠內蒸熟(亦有在饢坑中烤的),然後在上面灑上白糖即成。
“西仁古奴奇”:有的地方又叫“沙勒闊勒”漢譯名酥油羹。這壹飲食,有兩種做法,有的地方把大米加水煮熟後,加入鮮奶和酥油***食。有的地方把大米用水煮成半熟,再放上鮮奶煮,等大米與奶子煮成稠粥狀,盛到盤內,上面再加入溶化了的酥油即可。
柯爾克孜族節日期間,壹般食用的食品的“庫衣瑪克”(油饢)、“布爾沙克”(油炸面塊)、“曲衣布爾沙克”(油炸果)、“沙木沙克”(烤包子)、“曲曲”(水餃)、油散子、奶油稀飯、抓飯、涼面、饢、花卷、烤餅等。
柯爾克孜族飲料,主要有:孢孜酒:制作方法是:把小麥挑選洗凈晾幹,再用溫水浸濕捏幹,用棉被蓋嚴捂起來。等長出零點二至零點五厘米左右的麥芽後,曬幹,磨成粉。冬季壹般加包谷面百分之七、八十、夏季壹般加青稞糜面百分之七八十。原料越雜,質量越好。馬奶酒:將鮮馬奶煮沸後裝入羊皮口袋內,吊在帳篷的壁上,用壹根木棒在裏面攪動,促其產生高溫而迅速發酵,發酵後即可飲用。馬奶酒是壹種乳酒,微辣而略酸,伴有奶香。酒性溫和,壹般含酒精十度左右,是柯爾克孜人夏秋季的清涼健身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