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盼種田,小孩盼過年。而對於大人小孩都盼的是:過年能吃上最鮮最美的年味——肉糕。肉糕因制作工藝較繁雜、耗時平時壹般家庭是沒有精力制作的。人們經過壹年360天的勞作, 臘月二十三這天。將鮮魚去刺去皮,豬肉,母雞去骨剔皮,均剁成肉漿,將紅薯澱粉、清水、食鹽按比例放入盆內與肉漿攪拌,制成圓形或方形,放入蒸籠,猛火蒸,肉糕出籠後切成長方片,碼在海碗上快熟時刷上雞蛋泥,。再把西紅柿丁、胡椒粉、蔥花、香菇絲、木耳片燒沸出鍋,澆在肉糕上面,即可上席。擡眼望去,黃、白、綠、紅三色相間,非常好看;嘗之,則更是清香滑膩、口齒流芳。回味悠長。可熟食,亦可打包帶往外地,乘熱吃其味鮮無比,松軟而又勁道!
提起肉糕,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楚王嗜魚成性,但又時常因魚刺卡喉嚨而惱火,常以欺君之罪而把廚師斬之。後來壹廚師在剖魚時意外發現魚刺很容易和魚肉分離開來,於是把分離出來的魚肉和豬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塊型。楚王食之喜不自勝。便取名為“禦糕”,並下令:天子獨享,不得傳往民間。據說有壹勇敢的李姓廚師實在不願在深宮禁地生活便從宮內舉家逃出。流落偏僻之地沙河。為生存不得不泄露肉糕之技。為防皇宮追查改名為肉糕。李師傅不但技藝精湛,為人也恩厚。並將技術教會沙河當地百姓。
沙河肉糕還得到小平同誌稱贊呢。壹九四七年八月劉鄧大軍揮師東進,揭開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當時劉鄧首長的指揮所就在沙河鄉樓房村周家老屋。據當地村民周世煌說,他爺爺當時15歲在貧協會裏當童子軍,經常在村口查路條。這年春節當地鄉紳周四爺親手做了壹碗肉糕送給指揮所炊事班。吃飯時劉鄧首長得知後堅決不吃,並要求把肉糕送給傷病員。小平同誌自已拿錢讓炊事班長如數交給當地老鄉。在炊事班長壹再要求下,鄧政很用筷子夾了壹點,連聲說:味道蠻要得!
我在二十多歲就從南溪調往沙河郵電所做機線員。妻子家住碾灣村。當時電信線路全是鋼線。為保證通信電路暢通每年都在所裏值班,過年都在嶽父母家過。而我最盼望吃的還是過年必吃的肉糕。聽嶽父講,上世紀70年代初,城裏過年連肉也按人口分配,農村根本沒有分配的肉,要靠家養,養的豬也不準私自宰殺,全部要上繳食品站,並稱之為繳任務。有壹年嶽父把豬交了任務。沒有肉過年,過年這天只找食品站買了壹點凍板油。那時因“割資本主義尾吧”連紅薯也在違禁之列。那壹年嶽父用山上的野葛粉和著剁碎的板油丁加上山姜,野蒜,也蒸出了山裏人最愛吃的肉糕。他說雖說日子好了,但最教我懷念的是困難重時期板油做的肉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