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南普陀寺周邊有哪些特色美食?
素食是中國烹飪和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在中國烹飪中獨樹壹幟。明清時期是中國素菜大發展的時期。清代素菜分為三派:寺廟素菜、宮廷素菜和民間素菜。寺廟素菜,也叫素食,是專門給僧人和香客吃的菜;因其風味獨特鮮美,營養豐富,也深受普通百姓的青睞。在今天的“中華美食王國之旅”中,智雲將為您介紹廈門南普陀的素菜,充滿了詩意、風景和禪意。廈門南普陀寺是閩南著名的古剎。主要供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已有近千年歷史,至今香火鼎盛,居閩南寺廟之首。顧炎道:“南浦壹年免三年苦。”由此可見,南普陀自古以來就是香客朝拜的聖地。如今,南普陀寺是國務院名剎保護單位之壹,廈門八景之壹。來廈門的遊客壹定要去南普陀。南普陀素菜也因其色澤悅目、味道鮮美、清新淡雅而深受香客和遊客的喜愛。前不久,本報記者專程走訪了廈門南普陀寺實業社素食部主任陳。陳:南普陀寺素菜已有百年歷史,南普陀寺原“武臥堂”的壹副對聯可以印證:不要說壹個山民對禪無動於衷,也要懂得人情世故。這說明寺廟的素菜歷史非常悠久,肯定有百年歷史了。是南普陀特有的素菜,是寺廟裏和尚吃的素菜慢慢形成的。聽眾朋友,早些年,南普陀只有幾樣簡單的素菜,是供香客吃素用的。原料比較簡單,以豆制品為主,往往做成肉樣的形狀,美其名曰:素肚、素雞、素牛排、素魚、素豬蹄、素臘肉等。今天,壹些寺廟和素食餐館仍然喜歡它。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南普陀的素菜開始創新,不再模仿葷腥,變成了用料豐富的素菜,並逐漸增加了素菜的品種。陳:改革開放前,客人吃了素菜給我們起了個外號:妳們南普陀素菜是太平洋十三島,其實有十幾個品種:當歸筋骨湯、雙孢菇、炒米粉、千層腐皮、芋泥、花生湯、拌菜等等。隨著改革開放,廚師在技術和品種上都有了轉型和創新。此外,我們還在全國幾個大寺廟和著名的素食餐廳交流學習,創作了上百道菜式。除了十三太保之外,比較突出的象還有:前途光明,大好河山,夜風,金葡萄,天涯若比鄰,碩果累累等。有些菜每年都參加廈門98美食節。比如“南海金蓮普陀明珠”還參加了1993年第三屆全國烹飪大賽,獲得銀獎。現在我們的品種可以滿足國內外客人的需求。南普陀素菜以豆類、面條、新鮮蔬菜、蘑菇、菌類、芋頭和當地水果如荔枝、龍眼、菠蘿等為主。特別註意材料的選擇。芋頭、香菇、米粉等很多原料都有固定的生產基地,常年供應。比如素菜常用的芋頭,南普陀素食館在廈門郊區有專門的種植基地,選的芋頭也只能在這些地裏種植,哪怕是跨壟產的。這些優質的原料保證了菜肴的高品質。但由於素菜原料有限,完全靠廚師在刀功和烹飪上下功夫,才能讓每壹道菜色香味俱全。所以南普陀素食館的師傅們特別註重制作工藝,每壹道菜都壹絲不茍,從不馬虎。1983年,素食餐廳的師傅受邀到香港演出,引起轟動。香港媒體盛贊南普陀素食餐廳為“功夫料理”,其特點是做工精良,質量上乘。那麽,南普陀素菜有什麽特點呢?陳:主要特色是素菜、素菜、素菜。這是我們的三個原則。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壹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融合了南北素菜的優點,將宮廷、細致的素菜方法與民間的純天然、寺廟素菜相結合,形成了現在的南普陀素菜。您正在收聽的是中華美食王國之旅,今天我將為您介紹廈門南普陀的素菜。南普陀素菜不僅用料講究,而且與形狀、菜名、湯料和“肉”字都沒有聯系。它們真的是素菜做的,素菜的名字講究色、香、味,也講究形、神、菜,即色悅目、味鮮美、香馥馥郁、形傳神、神韻飄逸、器皿協調,也講究菜名的詩意。比方說“五顏六色花迎客”這道菜,涼在盤子裏,用紅、黃、綠、百、紅四種蔬菜炒,周圍放壹小筐“蘿蔔酸”迎客。絢麗的色彩,溫馨的情調,生動的造型,比彩塑玉雕還要精致,讓人愛不釋手,吃筷子都舍不得。再比如“百果香爐”,壹道菜裏面有金黃的銀杏,綠色的蔬菜,鮮紅的番茄汁,黑色的蘑菇絲,白色的冬筍。簡直是精美的設計,高超的盆景。聽到這裏,妳壹定很好奇這些充滿詩意的菜是用什麽原料做的。陳主任特別介紹了南普陀的幾道特色素菜,如“南海金蓮”、“千層盧浮宮”、“葉楓蓮臺”、“佛國”等。陳:“南海金蓮”是最費力的菜。從豆腐裏捏出泥,然後倒進勺子裏,要經過七八道工序才能得到最終的形狀。“千層百葉”是將花生醬、蘑菇、胡蘿蔔用腐皮卷起來,然後油炸而成。油炸後,猶如千層百葉。“葉楓蓮臺”是壹道成形菜。主料是豆皮幹,壹半卷發菜,壹半卷胡蘿蔔。搟好後,切片堆放。湯盤邊上煮熟的綠葉是荷葉,形似“荷花”。“雙珍鮮瑞”的湯是用雞腿菇、牛肝菌等中藥長期熬制而成,故稱“雙珍鮮瑞”。“佛國砂”的主要原料是竹蓀,竹蓀是壹個長條形,裏面是空的。泡好後,兩面紮緊,放在鍋裏煮,就像放上沙子壹樣,故名“佛國沙”。“五谷豐登”這道菜也是豆腐做的。它的形狀像老玉米,然後用玉米粒堆積而成。這道菜比較形象,所以叫“五谷豐登”。“梨圓滑”是以荔枝肉為原料,去核,放入素液,再蘸餅幹沫等原料,入鍋油炸,再做成荔枝的形狀,故稱“梨圓滑”。那麽,這些充滿詩意、風景、禪味的菜肴是如何形成的呢?陳:有些菜是名人品嘗後命名的。原來的名字比較土。廚師發明壹道菜後,有的根據菜的形狀命名,有的根據原料隨便命名。壹些名人、詩人來品嘗後,將色彩的意象詩化,形成了南普陀素菜現在的名稱,詩意、風景、禪意。1962 165438+10月24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在南普陀品嘗素菜後,將我們獨創的壹種稱為“當歸筋骨湯”,命名為“半月沈江”。大詩人、大學者郭沫若先生到南普陀品嘗素菜。上“當歸筋骨湯”時,老郭先生見這道菜壹半白筋,壹半黑香菇,像壹輪沈在河底的半月,當即改稱“半月沈江”。他還把菜單上的菜名略作整理,編了壹首有節奏的詩:“千層爛皮紅醋面筋,南浦米粉生於翠花;半個月,江水結碩果,酸鹵鳳梨甜炸,三杯茅臺醉!”。午飯後,郭沫若先生應邀寫詩壹首:“我是舟山人,普陀就是普陀。”天然林不錯,感覺稱號很多。半月沈底,千峰入眼窩。三杯通向大道,五個老人是什麽意思?“老郭先生把《半月沈江》和《五老飽口福》這兩道菜的名字,隱含進了詩裏。自從老郭寫下這句絕妙的句子以來,“半月沈江”這道菜就聞名遐邇了。1980年,時任政協副主席的胡子昂嘗過“千層腐皮”,命名為“千層單板”。1981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品嘗了“冬菇粉”這道菜,並將其命名為“於斯縉雲”。此外,其他菜肴大多以當地名人和文人雅士命名。這些名字既生動又貼切,充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