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禦廚張東官:鹵煮火燒之父的傳奇人生
去年,壹部《延禧攻略》大火,裏面的劇情和人物關系成為大家茶余飯後談論的焦點。其中,有壹個情節,特別引起了我的興趣。 魏瓔珞說自己愛吃張禦廚做的蘇造肉,於是皇上便將張禦廚賞賜給了她。 提到張禦廚,那可是不壹般。他烹得壹手好蘇菜,味美肉鮮,備受喜歡,多次得到乾隆的賞賜。上至乾隆爺,下到李公公,紫禁城內凡是吃過他做的菜,沒壹個人不垂涎欲滴。特別是他的拿手菜「 ”蘇造肉”,在歷史上名氣最大。 壹 說到蘇造肉的身世,很是傳奇。 乾隆四十五年,弘歷帝再次南巡,下榻於揚州安瀾園的陳元龍家中。陳元龍何許人?時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右侍郎,省部級的大官。 皇帝來了家中住,自是不能怠慢。他派出家中廚藝最高的廚子,名叫張東官,親手為乾隆烹制菜肴。壹道道蘇菜端上桌,乾隆爺拿起筷子,輕輕夾起來放在嘴裏那麽壹嘗。嘿!是道道美味,口口驚喜,深得皇上的心意! 蘇菜——松鼠魚 這樣的好廚子,不能便宜別人,自己得之啊!於是,乾隆爺便將此次下江南的的最大收獲——廚子張東官帶回宮中,封為禦廚,專門給皇上做菜。 《延禧攻略》裏,皇上賜給魏瓔珞的張禦廚,正是此人! 電視劇《滿漢全席》中徐崢飾演的張東官 入宮後,張禦廚就琢麽著,怎麽能討皇上歡心呢?鬥心思?不成,嘴笨,缺心眼。只有壹身過硬的廚藝,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他決定,征服皇帝的胃! 經過壹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乾隆吃東西,喜好厚味之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重口味。張禦廚擅長蘇菜,吃過淮揚菜的朋友都明白,江南壹地的菜肴,味道輕,偏重食材原味。當年皇上下揚州吃蘇菜,圖個新鮮,自然稱心。但天天讓喜歡重口味的皇上吃煮幹絲、陽春面?這不是開玩笑麽!給皇上做菜,壹定要味兼南北、濃淡***賞。 想明白這些問題,做出壹道震動大內「 ”網紅菜”的計劃,逐漸在張禦廚腦中醞釀成型…… 二 吃飯圈有壹句名言:百菜不如白菜好,諸肉不及豬肉香。山珍海味、奇珍異獸,皇上那是見怪不怪。咱不如反其道而行之,返璞歸真,就用看似最普通的豬肉做菜。張禦廚選用上等五花肉,五花三層,肥瘦相間,既保證了肉質細膩酥軟,又不失彈牙口感。 蘇造肉 選好了原料,用什麽手法烹飪?是煎炒烹炸溜?還是燜蒸煮燉鰲?和張禦廚大約同時代的美食作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列出豬肉的數十種做法,稱豬肉為——廣大教主。意思是說,豬肉和什麽菜搭配都行,怎麽做都行! 此時,張東官想到前輩蘇東坡的壹句教導:「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不整那些復雜的,就用最簡單的方法:水煮! 簡單的水煮肉當然不行,體現不出禦廚的逼格。於是乎,張禦廚選用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放入鍋中與五花肉同煮。煮出的肉香氣撲鼻、松軟可口,再配上北京特有的火燒,或用火燒夾肉,或將火燒浸泡在濃郁的肉湯中食用,都十分銷魂誘人。這樣壹道平民化美食菜擺到乾隆爺弘歷的面前,引起了皇上的註意。 「 ”張東官好大膽子!拿這玩意糊弄朕!”「 ”皇上您別急,張師傅說,讓皇上先嘗嘗,保準您愛吃。” 皇上咬口火燒吃口肉,再喝壹口熱乎乎的湯,壹種踏實祥和的感覺襲來。平時吃多了珍奇異獸,突然來道宮廷版肉泡饃,是又舒坦又帶勁!仿佛找回了祖上在大興安嶺叢林裏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感覺。加之中餐講究「 ”藥食同源”,烹飪這道肉菜所用的香料有大補健身之效用,此菜壹經推出,便深得皇帝歡心。 蘇造肉 由於禦廚張東官是本是蘇州人,久而久之,大家就稱這道菜為「 ”蘇造肉”。張禦廚就憑借這壹道頗具江南風韻的菜肴,壹夜之間捕獲了皇上的歡心,在紫禁城內風靡壹時! 關於這道蘇造肉,《燕都小食品雜詠》有雲:「 ”蘇造肥鮮飽老讒,火燒湯漬肉來嵌。縱然饕餮人稱膩,壹臠膏油已滿衫”,並註說:「 ”蘇造肉者,以長條肥肉,醬汁燉之極爛,其味極厚,並將火燒同煮鍋中,買者多以肉嵌火燒內食之。” 但是,有關張東官的身世和蘇造肉的起源,不光這壹種,也是眾說紛紜。 愛吃蘇造肉的張壹麐 徐世昌內閣教育總長、光緒十壹年舉人、江蘇蘇州人士張壹麐,自小喜愛吃蘇造肉。據他回憶,張東官祖上於康熙年間,曾在膠東道日照縣師從安氏壹派學習廚藝。學成返回蘇州後,深得太公望香草藥膳食「 ”鹵煮雞雜”之精髓,把雞制品改成豬制品後,並起名「 ”蘇造肉”。 世代為廚的張家,把手藝傳到張東官這壹代,自也是不差。後來,張東官被乾隆爺相中入宮後,改用肘子制作蘇造肉,並沿用太公望膳食之精髓,起名「 ”蘇造肘子”,因而名聲大噪。 關於這段故事,愛新覺羅·溥傑先生的夫人嵯峨浩所著的《食在宮廷》有記載。 三 您可能會問啊,當年這麽有名的壹道蘇造肉,怎麽到了今天在飯館中,就吃不著了呢? 其實,這道菜並沒有失傳,而是流落民間。如果您來過北京,或者就是北京土著,壹定而且經常會吃這道蘇造肉。 燉壹鍋肉,泡著火燒吃,覺得這種吃法熟悉不熟悉?沒錯!就是老北京民間的網紅級小吃——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 蘇造肉傳入民間,加入用面粉烙成的火燒同煮,便成為大眾化的風味小吃。出售蘇造肉的小販清晨在東華門外設攤,專為進入升平署的官員做早點。民國之後,什剎海壹帶的飯館和東安市場的景泉居出售蘇造肉最有名氣。 那麽蘇造肉又是怎麽演變成鹵煮火燒的呢? 舊社會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壹般老百姓吃不起,於是他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便宜的豬下水煮制。沒想到歪打正著,壹發不可收拾地創出了傳世美味。 感慨滄海桑田,彈指壹揮間,幾百年。 想當年,魏瓔珞的張禦廚,做得壹道名字文雅的蘇造肉,俘獲了「 ”十全武功”乾隆爺的心。而如今,蘇造肉流落民間,更接地氣,加入肥腸、肺頭、豆腐幹,更名鹵煮火燒,化身網紅,俘獲了首都人民的心! 我是專註飲食寫作的德龍蘇,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並關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