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胖體質該怎麽吃?3方法實現瘦子基因養成計畫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夏天到了,很多人都想減肥。但為什麽有人容易胖,有人卻怎麽吃都吃不胖? 易胖體質該怎麽吃? 最近許多人問我減肥的議題,其實減肥是很容易的。有些人屬於易胖體質,吃壹點點就會胖;別人吃得多卻不會胖。有人會覺得很不公平,但其實是因為妳擁有優秀的基因,所以才是易胖體質。 優秀基因 古時候常常鬧饑荒,例如蝗蟲過境、發生戰爭等等。在這種民不聊生的年代,誰比較容易存活?就是擁有易胖體質的人,只要吃壹點點就足以存活;而壹天需要吃六碗飯、對食物需求量較大的人,很可能已經餓死了。因此,由於長久以來自然淘汰的結果,造成存活至今的許多現代人擁有此優秀基因。但反觀富足的現代社會,問題不在吃不飽,而在於糧食過剩而非缺乏,能吃的東西太多了,也就容易導致肥胖。 消化吸收好+ 容易儲存脂肪 易胖體質的人身體很有效率,消化能力、儲存能量的能力較佳,只要吃壹點點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而吃不胖的人,往往是消化不良,或是能量快速燃燒,需要吃很多才能獲得足夠的熱量。所以易胖體質者不用吃得跟壹般人壹樣多,否則身體會將多余熱量轉變成脂肪儲存在體內,留著未來慢慢使用。其實易胖體質的人應該高興,因為這是祖先留下來給妳的優秀基因,讓妳可以耐餓;只是在現代要多加註意這項優勢,因為稍微吃多就容易導致發胖。 避免 『 小胖子養成計畫 』 重點:小孩不可以養得太胖。可以營養充足,但不可以虛胖,體重不要過重,因為人的脂肪細胞在小時候成長時就決定了。若小學時是小胖子,那麽成人後大概也是胖的;反之若小時候體型正常,長大後即使胖,也比較容易瘦下來。 怎麽減肥? 首先確認自己有無優秀的耐餓基因?若有,就要吃得比別人少。所謂的少不是要吃得營養不良,而要吃高營養的食物,例如澱粉類要吃粗糙的五谷雜糧,蛋白質可吃瘦肉、豆腐、豆幹、堅果;蔬菜水果則選擇有機種植者,化肥種植的沒什麽營養,味道也不好。相對於這些高營養密度的食物(Nutrition-Densed Food, NDF),就是垃圾食物了,例如漢堡、炸雞、甜甜圈、蛋糕、餅幹、面包等等。以面包為例,使用白面粉制成,營養密度並不高。此外,澱粉容易使人發胖,而小麥又是所有澱粉中最容易使人發胖的,也最容易使人過敏、血糖不穩。最近身邊的親友、營養師實行了「無小麥飲食」後,體重都減輕了,尤其腰部脂肪減得最快。 壹、依代謝型態選擇並註意食物種類 食物比例要正確。我的第八本書《健檢做完,然後呢?》中也有提到,食物四分法(蔬菜1/4,水果1/4,澱粉類1/4,蛋白質類1/4)非常重要!且在糖尿病、血糖不穩者,或怕胖的人,我則建議實行「加強版的食物四分法」,也就是把原本1/4的澱粉降為1/8,並嚴格只吃低升糖指數的澱粉,其余空間則由蔬菜和好油補滿。在我的分類中,香蕉、南瓜、紅蘿蔔、地瓜、玉米都屬於澱粉類;蔬菜就是葉片式的葉菜類,包括陸地上的青菜,和海裏面的海帶、紫菜;水果則以較不甜、高纖的為佳,例如芭樂、番茄、酪梨。若是較甜的水果(例如荔枝、龍眼、鳳梨、哈密瓜),食用比例要下降。 易胖體質者應少吃碳水化合物,例如高糖飲料、澱粉,因為它最容易發胖。有人會抗議,脂肪熱量比較高,為什麽澱粉比較容易胖?脂肪熱量雖高,但也容易使人有飽脹感、也會減緩胃排空的速度,除讓人容易飽、容易膩之外,還會讓食物消化吸收較慢;而碳水化合物則會讓人吃了還想再吃、欲罷不能;最不容易發胖的是蛋白質,例如肉、豆制品、蛋。有人聽到會不認同,我居然鼓勵吃肉、不鼓勵吃飯?其實從考古學、演化論的角度來看,人類食用澱粉類食物是相當晚期的事情。根據考古學,人類歷史有260萬年,直到最後1萬年才進入『農耕時代』,而前面的259萬年則為狩獵時代,不會種菜、稻米、小麥,只會打獵、捕魚,所以在人類漫長的演化歷史中,大多是靠蛋白質、脂肪、和高纖蔬果存活的。 農耕時代以後,人類才學會種植小麥、稻米,而制作面包、餅幹、面條、包子、水餃這些精致的食物,則是最近幾千年才發展出來的。人類在基因上,對於蛋白質比較OK,但對於高澱粉,其實是很難適應的。例如古埃及人,因為吃了太多面包、澱粉,嚴重影響健康,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癥候群等等,使得整個國家的生產力、戰鬥力下降,遇到吃肉的古羅馬的大軍,便很快滅亡。我並不是鼓勵吃肉不吃飯,而是我們 在選擇食物時,應該把人類對於食物的代謝傾向考慮進去 。有人屬於斑馬型,澱粉吃再多也沒問題;有的人則是老虎型,澱粉吃多就會不舒服。代謝型態的檢測在臺灣幾乎沒有;即使在美國也只有少數學者在做。 二、少吃 因為是優秀的基因,不需要吃得跟壹般人壹樣多。人是不平等的,因此我很不贊成主流營養學所說的「成年男性壹天應攝取2800大卡、女性2500大卡」。每個人需求量都不同,因為每個人代謝熱量的傾向不壹樣,甚至同壹個人依季節、溫度、地點、活動量,對熱量的需求也都不同。例如到了阿拉斯加,天氣寒冷,必須吃更多才足夠;到了菲律賓、馬來西亞,氣溫較高熱量散失降低,食量當然要減少。不要看總熱量,而要以空腹感跟飽脹感來判斷,吃7分飽還是5分飽,自己感覺;若不會感覺就監控體重,依現在的食量會胖,那就少吃壹些試試。 所謂少吃不是少吃其中任何壹種東西,而是要平均減少,依然維持「四分法」的食物比例。 三、慢吃 有些人家裏會隨時擺滿食物,對於吃東西沒有限制,所以造成許多人對吃東西不懂得節制,除了三餐外還吃零食,而且還不會把零食的熱量、食物比例列入計算,甚至吃得比正餐還多。對於這類人,有壹招可以讓妳享受美食但也不會吃太多,就是「慢慢吃」。所謂慢慢吃不是吃壹整天的流水席,而是先把自己要吃的份量盛到盤中,擺好食物四分法,之後也不要再加吃其他任何食物。吃的時候則要慢慢吃,壹口壹口細嚼慢咽,花半個小時細細品嘗,就等於吃了半小時的美食。若囫圇吞棗壹下子就吃完,容易覺得沒吃飽、還想再吃。只吃了5分鐘,但實際上已經吃下壹整盤飯菜了,為什麽不慢慢吃,可以享受30分鐘呢? 此外在生理上 ,人的胃需要 15 分鐘才能把飽脹感傳到大腦。假設在15 分鐘內吃了壹盤份量足夠的食物,但飽的感覺還沒傳到大腦,就會繼續進食,超過該攝取的量 ,等大腦感覺到飽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已經吃太多了!以吃buffet為例,壹進餐廳就大吃特吃,離開時脹得不得了。這就是因為胃有15分鐘的延遲。所以吃東西時請記得,吃再多,在15分鐘以內也不會有感覺,要等15分鐘以後才會有飽脹感。所以,不可以吃太快。要慢慢吃,想邊聊邊吃也沒關系,享受半小時甚至1小時的美食,這樣子就不會吃太多。 用以上三個方法可以減下許多人壹直無法成功減的肥,只可惜很多人不照做,仍吃減肥餐、減肥藥、運動。其實運動對於減肥效果並不大,因為最大的問題是吃太多,或以前儲存太多脂肪。運動能消耗的熱量有限,在《小麥完全真相》中也有提到,做運動的美國人非常多,但怎麽動都瘦不下來,就是因為吃錯食物。運動消耗有限,但只吃壹點點小麥就會儲存脂肪,當然無法成功減肥。並不是不鼓勵運動,而是要讓大家理解比運動更重要的是飲食! 減肥不需要計算熱量、不用害怕脂肪或肉類,而要註意食物比例,吃得少、慢慢吃,減肥就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