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超過壹半的中國人可能患有慢性胃炎。

超過壹半的中國人可能患有慢性胃炎。

如今,年味越來越淡。農民工春節回家最大的期待,除了和家人團聚,可能就是家裏有壹桌好菜。

過年在家待了幾天後,我終於可以擺脫外賣和食堂,在家吃壹些美食了。即使是壹種奢侈品,龍蝦,帝王蟹,和牛,這些平時不願意吃的高檔食材,在年夜飯的餐桌上都是名正言順的。

但是吃了幾天後,妳的胃可能不會像妳壹樣快樂。還沒到吃飯的時間,我的肚子就先鼓起來了。吃完不久,我的胃可能又莫名其妙地疼了。半夜會感覺反酸惡心。

雖然我還是像過去壹樣有壹顆吃貨的心,但妳的胃告訴妳,它不再是吃貨的胃了。

沒有機會在春節期間集中吃喝,許多人仍然不知道他們的胃有多脆弱。

每年春節過後,全國各地的醫院都會迎來壹波就診人數小高峰。胃腸科診所經常爆滿,許多患者捂著肚子在候診區等待。

雖然這是壹種由暴飲暴食引起的假日疾病,但也可以視為壹種提醒。因為在中國,有胃病隱患的人相當多,但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有胃病。超過壹半的中國人可能患有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患者通常沒有特別壹致的癥狀,甚至有些患者根本沒有癥狀,因此壹直沒有特別準確的發病率統計。然而,我國慢性胃炎患者的比例也可以通過間接方法進行估計。

慢性胃炎的罪魁禍首是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是壹種感染率非常高的細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1類致癌物。它可以在胃酸環境中生存,慢慢侵蝕胃的粘膜,慢慢破壞妳的胃。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2017指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70%至90%的慢性胃炎患者感染幽門螺桿菌。相反,幾乎所有感染者都患有慢性胃炎。因此,通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比例,我們可以大概推斷出有多少人存在慢性胃炎的隱患。

幽門螺桿菌在中國的感染率相當高。香港中文大學的壹項研究收集了全球263份幽門螺桿菌感染報告,估計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55.8%左右。

壹般來說,慢性胃炎的患病率會略高於幽門螺桿菌感染。甚至有壹個相對較高的估計,中國慢性胃病的患病率高達90%。即使以相對較低的估計,中國至少有壹半的人無法擺脫慢性胃炎的陰影。

也許妳還沒有任何癥狀。最多有點胃痛、腹脹、反酸,最嚴重的是嘔吐。不到壹天就會好的,但這不是掉以輕心的理由。

慢性胃炎是患者殺手,它的發作需要時間,並慢慢損害人們的胃黏膜。年齡越大,患慢性胃炎的可能性越大。當妳的父母老了,妳可能會抱怨老胃病。

此外,即使是年輕人也患有慢性胃炎。華東師範大學曾經做過壹個小規模的調查,有900多名惡心、嘔吐和腹痛的學生接受了檢查。結果顯示,近10%的學生患有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只是胃萎陷的第壹步。約壹半的慢性胃炎患者會患有不同程度的萎縮性胃炎,其中約5%的患者會發展為晚期。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少部分慢性胃炎患者會沿著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腸化生-不典型增生的路徑走到最後:胃癌。

東亞地區,尤其是中日韓三國,壹直是胃癌的重災區。每年,全球60%的胃癌新發病例來自東亞。

在我國,胃癌長期以來壹直是我國第二大癌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癌癥觀察站的數據,2020年中國新發胃癌病例約47.8萬例,約占全球新發病例的45%。

胃癌也是壹種隨著年齡增長而容易得的疾病。隨著人均壽命的增加,胃癌的中位年齡接近70歲,這似乎離年輕人太遠了。

在2017發布的《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征求意見稿)》中,40歲以上人群也被視為胃癌篩查目標人群的壹個特征,日本和韓國的目標人群年齡更大。

但這並不意味著胃癌與年輕人無關。

蘇州大學附屬第壹醫院的壹項研究調查了中國胃癌數據從1990到2019的變化。他們發現,中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正在下降。不幸的是,盡管所有其他年齡組的胃癌發病率都有所下降,但15至49歲年齡組的胃癌發病率壹直呈上升趨勢。

而且和慢性胃炎壹樣,胃癌也是壹個非常隱蔽的殺手。近壹半的胃癌患者完全沒有預警癥狀。在中國,90%的胃癌患者錯過了便於治療的胃癌早期,來到了發展期。

更嚴重的是,年輕人得了胃癌,結果可能比老年人更可怕。

美國梅奧研究所的壹項研究發現,早發性胃癌和更容易在老年人中發作的胃癌具有不同的基因組亞型。它通常生長和擴散更快,預後更差,對傳統化療更具耐藥性。

日本癌癥研究基金會的壹項小規模研究也證實,40歲以下的胃癌患者更容易發生淋巴結轉移,60歲至69歲的患者生存率也不好。此外,可能是年輕人不太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沒有盡快去醫院檢查。III期和IV期年輕患者中晚期胃癌的比例也高於其他年齡組。

癌癥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是時候註意妳的胃了。

這些家鄉特產要少帶著吃。

如果我們想要關註胃的健康,當然要從飲食入手。過年回家,免不了帶回特產。回來的時候,壹個行李箱充滿了家鄉的味道。但不管有多好吃,這些特色菜都要少吃。

如果妳住在東北,妳最好少吃燒烤酸菜,如果妳去南方過年,妳應該少吃香腸和鹹魚,如果妳住在東南,妳應該少用魚露和蝦醬,如果妳住在西南,妳不應該多吃火腿。因為這些飲食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高鹽。

從全球範圍來看,亞洲是高鹽飲食的重災區。日本有拉面,韓國有泡菜,中國有幾種含鹽的傳統食物。

這些美味的食物可能會讓妳欲罷不能,但過多的鹽會直接損害胃黏膜,加速胃部疾病的進展。甚至鹽也會與幽門螺桿菌“合作”,促進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並交叉破壞妳的胃。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的研究數據顯示,高鹽攝入人群患胃癌的相對風險是低鹽攝入人群的1.7倍。

腌制和熏制的食物應少吃。這些食物不僅含鹽量高,而且致癌物亞硝酸鹽的含量也特別高。

熏烤加工肉制品,以及多環芳香羥基等致癌物質。高鹽、亞硝酸鹽和多環芳香羥基相交,吃了就是下壹個致癌套餐。壹項跨國研究發現,每天吃50克加工肉類會使非賁門胃癌的發病率增加18%。

事實上,無論是腌制還是熏制,最初都是在食物保鮮不足的情況下作為防腐措施使用的。雖然食物被保存了下來,但它破壞了健康。如果有其他選擇,盡量少吃對妳的健康更好。

德國癌癥研究中心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壹項研究發現,盡早購買冰箱實際上可以預防胃癌。可能是當時冰箱還不像現在這樣普及。家裏有了冰箱,妳可以少吃腌制食品和不新鮮的飯菜,這可以降低患胃癌的風險。現在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冰箱,吃鹹菜和鹹肉的舊習慣應該改變了。

改變飲食習慣的效果可以從亞洲移民出國前後的變化看出來。

根據韓國國立癌癥中心的研究,詳細統計了從1988到2007年亞洲移民去加州後胃癌發病率的變化。研究發現,第壹代亞裔移民的胃癌發病率持續降低,在他們的下壹代中,胃癌發病率幾乎接近美國本土居民。其中,中國移民的變化最為明顯,他們的胃癌發病率比大洋彼岸的同胞低約四分之三。

筆者的猜測是,這是飲食文化適應的結果。簡單來說,移民在美國的食量越來越大,泡菜等腌制食品逐漸退出飲食。雖然這給亞洲移民帶來了肥胖和糖尿病,但卻大大降低了胃癌的發病率。可見少吃高鹽和腌制食品對預防胃癌有多重要。

即使他們不上班,許多人仍然不按時吃飯。對北京壹所醫學院師生的調查顯示,即使是醫學生甚至醫學教授在飲食上也經常不能按時吃飯,他們的用餐也經常不規律。

只有40%的師生每天按時吃早餐,近壹半的師生偶爾吃早餐,甚至有壹個成年人從不吃早餐。至於為什麽不吃飯,80%的師生表示太忙沒時間。聽起來挺無奈的,可能學習壓力太大了。我沒有時間吃早餐,但我有時間吃宵夜。近四分之壹的師生有吃宵夜的習慣。

如果妳不按時吃飯,受苦的是妳的胃。壹項針對北京三家醫院慢性胃炎患者的調查顯示,進餐不規律與腹痛、腹脹、打嗝、惡心、反酸和燒心六種癥狀顯著相關。

如果妳知道妳不能做到三餐規律,另壹個妳可能根本沒有註意到的習慣是吃得太快。吃得太快且咀嚼不夠會加重胃腸道的消化負擔。慢性胃炎患者的反酸和打嗝癥狀可能與進食過快有關。

那麽吃多快才算快呢?山西的壹家醫院對醫院的病人進行了統計。大約40%的胃病患者在10分鐘內進食,而其他患者進食如此快的比例不到胃病患者的壹半。

不規律的飲食和快餐不僅會導致胃部出現各種癥狀,而且也是中國居民飲食習慣中胃癌的可能危險因素。

此外,很少有人在外出時自己做飯,但當他們在外面吃飯時,他們會感到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