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作家陸文夫筆下的美食家是這樣的,對本地的美食所在了如指掌;哪裏有新的美食,他們必然火速趕到;他們對美食的點評恰如其分……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裏講的“美食家”,是針對廣大食品,即“飲食”意義食品物質對象而言的美食家,而非僅限於“食”——狹義的菜肴和面食、點、糕等品嘗賞鑒的專業性人員。與以飽口腹是務的饕餮者和旨在闡釋食道、詮說食論的食學家不同,美食家是以快樂的人生態度對食品進行藝術賞析、美學品味,並從事理想食事探究的人。
饕餮者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並滿足物欲,食學家側重的是認識說明與理論歸納。美食家既有豐富生動的美食實踐與物質享受,又有深刻獨到的經驗與藝術覺悟,是物質與精神諧調、生理與心理融洽的食生活美的探索者與創造者。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饕餮者——中級飲食文化層以上的食者群多數人屬於此類,也有許多食學家,但真正可以稱得上美食家的人卻極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禮記·中庸第三十壹》卷第五十二),實為壹言中的。當然,這並非說美食家是多麽難以成就,也決不意味著美食家的工作或行當是何等高不可攀,事實本來很簡單:“知者過之,愚者不有也”;或謂“(上臤下貝)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禮記·中庸第三十壹》卷第五十二)那些智慧和意趣高遠的人,誌不在此,他們不屑於此!在孔孟抑食思想堂皇統治社會觀念,上層階級食行為又往往與其食言論相背離的時代,又怎麽能指望那些“知者”、“賢者”來顧及此事呢。同樣道理,那些“愚者”、“不肖者”,固然因經濟貧困或文化鄙陋無能力,而且壹旦他們有望超越聖人設教或社會阻障的“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的界限(《論語·陽貨第十七》卷第十七),上升到“知者”、“賢者”的地位,也壹定無例外地不屑為之了。 歷史事實是,只是在進入精神自由、思想民主、文化繁榮程度遠過於以往任何歷史時代,並且科技的歷史結果和經濟的社會儲備(主要指食生產和食生活領域的)有了新的進步發展的唐(618~907年)之後,才開始出現了知識界中的個別“知得”、“賢者”以健康正常的心態註目於美食實踐與探索的現象;或者說,產生美食家的社會條件才初步具備。而在此之前,那些以食名史的人,則最多只能稱為美食者,或者仍屬於饕餮者壹類。
自唐中葉至清中葉(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的歷史頂點)的約十個世紀時間,美食家的出現和作為歷史文化表現,在橫向上呈放射性的數量有逐漸增多之勢,而在縱向上則是思想的不斷深化和審美品位的漸趨提高。若從實踐領域和審美對象上看,則在總體上表現為首茶飲,次酒飲,最後為肴饌進食的膳事這樣依次拓開的邏輯順序。這是因為,自中唐以後茶事的規範確立到晚期品茶的精致,中國茶藝得到了淋漓盡致訴展示;而酒事雖歷史很長,但作為重要品種之壹的蒸餾酒的飲用,直到元代方主要因蒙苦貴族的偏好成為社會之習,故酒文化形態充分展示的時間過程要比茶事晚些。至於以傳統經驗手工操作的肴饌為重心的食品進食文化,因其內容的相對寵大繁雜,既涉及原料的充分開發、工具工藝的相應發展,成品品種擴充亦應有宴事活動綜合文化等足夠的通融表發,歷經中唐的興旺、兩宋的繁榮、明清的鼎盛始得充分釋放。故以攝取熱量和基本營養為主要功能的饌肴(按歷史發展過程當如此表述)進食活動雖發生最早,且於人生最關重要,但其養學審視的充分發展則至清中葉始集大成、盡噴薄。以上三者的成熟順序,是飲食文化運行的歷史邏輯,而無關品位級次。
著名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