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羊肉板面
太和板面的由來,沒有想去考證過。太和是小城,地處安徽的西北角,名不見經傳。但是本地人頗多跑江湖者,東西南北國內國外跑壹圈之後,往往感嘆——住在大連多倫多,消費在上海香港,吃——還得在太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裏沒山沒水,有何可吃?就有太和人笑妳,那妳是沒吃過!板面,羊肉板面! 太和板面壹是面好,二是湯料好。太和縣出產優質小麥,板面條取小麥精粉,根據壹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和成面團,反復揉搓之後,制成直徑半寸,長八寸的小面棒,再塗上香油,碼在案子上,蒙上幹凈的濕毛巾。滋潤好的面棒柔軟纏綿,觸摸如絲綢。 做板面時,廚師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個頭,右手捏三個頭,猛地舉過頭頂,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連三,劈裏啪啦,邊摔,邊拉,邊閃,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廚師手裏由短變長,由粗變細,折合三次,總長度達五丈有余,而且粗細均勻,提起似壹道瀑布。 撈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廚師捏上壹些嫩綠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後澆上沸好的棗紅色的湯料。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湯料,使人食欲大增。 臊子的制作也十分講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醬、食鹽、紅辣椒、羊油和羊肉等。制壹鍋臊子,各種用料按壹定比例和順序投放。制作時,先將羊油稀釋燒沸,然後再下佐料。曬幹的紅辣椒用量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澤,羊肉也占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羊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塊塊,待辣椒紅顏色下來之後,再把羊肉丟進鍋裏。這時,必須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羊肉燒得不老不嫩,恰到好處。 臊子做好後,舀到搪瓷盆裏,涼後便凝結成固體,隨吃隨取,常年存放,不會變質 漫步太和,板面館見縫插針般地散布在全城的每個角落,隨處可見,食客還沒進門就沖老板喊:”壹大碗!!!多加點辣的”老板便會爽快的說:好嘞,裏面坐!!!有時候還讓老板加個雞蛋,那雞蛋是在板面湯裏泡了很久的,蛋黃裏面都有臊子的汁液了.在面還沒上來之前筷子已經在手裏了,聽著老板在案板上啪啪的摔板面的聲音再加上鼻子聞到板面汁飄來的香,已經是口齒生津了.吃板面是沒什麽講究的,白白的寬寬的面(很勁道的)有綠的菠菜葉蓋著,紅的羊肉臊子汁液澆在上面,盛板面用的是姜黃色的搪瓷大號碗,就這大碗也透著太和人的豪爽!壹大碗端上來,迅速的用筷子在面裏攪拌幾下,有人有耐心的會慢慢的攪,讓胃再吊吊,吃的時候可都是虎狼模樣了,有人中途用雙手捧起來大碗喝板面湯,有人習慣先吃完碗裏的面,菜葉也揀吃幹凈嘍,再捧起碗將湯壹飲而盡,餐巾紙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最寒冷的冬天裏,滿頭大汗不及時擦嘍汗珠兒會墜入碗中的. 三五知己小酌,板面館是絕好的去處。簡單幾個小菜,悠悠壹壺老酒,隨性幾聲笑談,但可引出壹片歡騰。家長裏短的瑣屑,親朋鄰裏的糾葛,在熱情火辣的板面湯裏,化作淡然笑聲。趁著那熱乎乎的勁頭,發幾句牢騷,講幾句心願,也許,不曾相識的陌生人,從板面館出來後,就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太和人的豪爽與好客體現的淋漓盡致。 太和板面壹吃上癮,食者無不感嘆:“太和板面,面中之王,食太和板面,天下無面”。矣,這話聽著咋象廣告呢!......哈哈!
編輯本段制做
羊肉板面的制作包括三道程序,味湯制作、面皮制作和板面制作。
味湯的制作:
味湯是板面制作成敗的關鍵,也是羊肉板面風味體現的基礎。 選上等羊油放入鍋內,加入料2中的香料,細火慢熬約30分鐘,等香料充分出味後,用漏勺撈出。鍋內繼續低油溫加熱,投入幹紅椒,使其炸出香味,待油色逐漸轉黑時,再把已經切好的3厘米見方的羊肉塊放進去,改用細火熬煮約30分鐘,最後調入精鹽、黃酒、味精、冰糖等即成味湯。味湯制好後,還要再往鍋添裏少量開水。
面坯的制作:
用上等的面粉和冷水調成面團,並用少許的鹽和堿紮面兩次,待用。玉米澱粉用布袋裝好,把和好的面團切成約8厘米長、2厘米寬的長方形塊,然後用玉米澱粉拍打,最後放在鐵板上並用濕布覆蓋,待用。
板面的制作:
逐壹取制好的面皮,用面杖搟壓成片,取10~12個面片放手上,在鐵板上用力平摔,待其摔長以後丟入沸水鍋內,待水重沸後,再放入已備好的小白菜。用漏勺去將已經煮熟的面和菜撈出,然後放入黃色鐵瓷碗內,澆壹份制好的味湯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