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魯賓遜被風浪拋到夏威夷的壹個荒島上,四面汪洋,遠處幾條巨型抹香鯨把海水直噴到15米高處,看著水花隨風飄散,好不逍遙。魯賓遜饑腸轆轆,不得不
“嘗百草”,試圖發現能吃且無毒的任何植物。
壹個月過去了。魯賓遜早適應了荒島上的“單身”生活,在茅草屋後面開墾
出壹大片“塔羅”莊園——塔羅,就是夏威夷土產的芋頭,這東西渾然就是壹個澱粉疙瘩。每天中午烈日當頭的光景,魯賓遜開始“燒飯”:先在地上刨出闊兩米深
壹米的坑,再從屋內火堆下面取出燒了壹夜的鵝卵石若幹,置於坑底,其間夾以“塔羅”兩只。蓋上土坑等候兩小時,見有煙從土下徐徐析出時,取出“塔羅”,去
皮食用。不知又過了多少天,魯賓遜已經記不清太陽和月亮交替了多少次。壹個清晨,天知道是不是“星期五”,夏威夷商品交換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就這樣平淡地發
生了:從海邊的濃霧裏,那個後來被魯賓遜叫做“星期五”的人,壹邊抹著嘴唇上苦澀的海水,壹邊興奮地抖動著手裏兩條鮮紅的“馬虎”魚,和剛剛起床站在草屋
門口的魯賓遜撞了個對面兒。說起來,叫“馬虎”的那種魚,味道極鮮美,稱得上全世界各種美食中的佼佼者。魯賓遜自己也抓到過“馬虎”,但數量很少,以致在
他的食譜裏大概每十只“塔羅”之後,才有壹條“馬虎”。顯然,“星期五”很熟悉“馬虎”的習性,他似乎總能找到魚群,而且身手不凡,每次撲下去,必定要壹
手抓壹條才上岸。其實,星期五不怎麽看得上魯賓遜,首先,那白人的皮膚永遠曬不黑,天生不配在夏威夷島上生活!其次,瞧他下水的那副樣子,真奇怪他怎麽可
能每吃十個塔羅就居然能吃到壹條馬虎?最後,白種人雖然個頭不矮,但比起夏威夷純正土著星期五來,就要矮壹頭,這說明他比星期五更工於心計。?[1]?
([1]詳細論證見汪丁丁長篇報告文學“庫克船長之死”,《唯美》2001年總第2期。)
不錯,魯賓遜更功於心計,在他眼裏,星期五無疑是最合適的“貿易夥伴”,在地球上,兩個人就可以構成“市暢?,叫做“雙頭壟斷”市場,那也比沒有市場好得
多呀。魯賓遜隨手在沙灘上畫了張二人交易解析圖(見圖壹),他完全沒有顧及到會被星期五看透了心思,估計,他連“直角坐標系”都不認識呢,更何況,星期五
說的是夏威夷語,魯賓遜使用的,可是正宗英語。
圖壹顯示的貿易過程,在左下角,是魯賓遜的立場,在右上角的,是星期五的立暢?兩人都
以兩種物品維持生命:塔羅和生魚(馬虎最好的吃法就是生吃)。兩人面前都有壹組被經濟學家叫做“無差異曲線”的等效用曲線,沿這組曲線向箭頭方向移動就代
表效用的增加。雖然魯賓遜深諳“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類東方智慧,但為了眼下的貿易好處,最好還是假定星期五面前的那組等效用曲線與自己面前的,有相同
形狀(經濟學家稱為相同的“偏好”)。
現在,魯賓遜必須估計他和星期五各自每星期可以生產多少塔羅和馬虎,他把這些估計數目表示在這張被後代經濟學家視為“聖經”的交易圖解裏了(參見圖二)。
按照魯賓遜的估計,星期五每星期可以抓到40條馬虎魚並且采集到20只塔羅。他自己呢?可
以抓到10條馬虎並且從屋後的“莊園”裏采集到80只塔羅。也就是說,兩個人每星期壹***生產50條馬虎和100只塔羅。圖二的點A表示出他們在“二人社
會”總產品中各自占有的部分。
接下來,魯賓遜在圖上找到了星期五的那組無差異曲線當中惟壹穿過點A的壹條,即圖二中聯結點A和點B的等效用曲線。為什麽這條等效用曲線對魯賓遜格外重
要?因為,星期五完全可以不同他交換任何東西就享有這條曲線所代表的“效?用”?(註意,這條等效用曲線穿過點A,即40條馬虎魚及20只塔羅可以帶給星
期五的效用)。魯賓遜明白,在體力上自己無法和星期五較量,所以,“強取豪奪”,至少目前還不是“可供選擇的行為”之壹。那麽,剩下的可選擇行為就只有說
服星期五進行對雙方都有好處的那類交換了。顯然,這類交換必須同時提高雙方的效用,也就是說,星期五應當能夠通過與魯賓遜的交換,從穿過點A的那條等效用
曲線,向著圖壹星期五立場上的那個箭頭所指的方向,增加自己的效用。同時,魯賓遜也應當能夠通過與星期五的交換,從他自己的那條穿過點A的等效用曲線(即
圖二的曲線IC),向著圖壹魯賓遜立場上的那個箭頭所指的方向,增加效用,例如,最高可能達到的效用,對魯賓遜來說,當然就是穿過點B的那條等效用曲線
(即圖二的IC′)啦,只不過,考慮到上面說的那些理由,魯賓遜無法指望星期五壹點兒好處都不分享就進行交易,所以,最後的成交必定要使雙方的等效用曲線
都位於星期五的穿過點A的那條等效用曲線和魯賓遜的穿過點A的那條等效用曲線圍成的好像馬虎魚的大眼睛似的“魚眼”面積裏面。例如,圖三所示的點C,在那
裏雙方的效用曲線恰好相切——即兩條曲線僅僅交於壹點。從點C,魯賓遜知道他無法再進壹步增加自己的效用,因為那會減少星期五的效用,也就是星期五通過交
換已經占據了的穿過點C的那條等效用曲線所表達的效用。同樣,魯賓遜知道,星期五也不會從點C要求更進壹步增加效用到例如圖三的點D,因為那將減小魯賓遜
在交換中獲得的效用(即魯賓遜的穿過點C的等效用曲線)。在這樣的狀態裏(點C),顯然,雙方都不再提出進壹步的交換(或不交換)要求。這在經濟學上稱為
“均衡”狀態。
魯賓遜和星期五成了朋友——“貿易夥伴”,盡管他們依然“不喜歡”或“看不起”對方。魯賓遜從蘇格蘭老前輩那裏聽說過:“市暢?是可以把人們教育成有教
養、有道德、有名譽感的“紳士”的。多麽奇妙的“市暢?啊,既為我們雙方帶來更高的效用,又讓我們不再相互殘殺。魯賓遜如此感嘆著,便又沈入了夏威夷的夢
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