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飯又叫荷葉飯,是壹種民間的傳統食品。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裏香透,名曰‘荷包飯’。”可見,東莞印象中的荷包飯早已入冊。後來看過壹些書,發現荷包飯還有其它的歷史故事。公元551年,梁朝始興太守陳霸先,奉命率兵鎮守京口。曠日持久的戰爭,炎炎似火的盛夏,使軍中糧食短缺,兵士暑熱不堪。梁朝民眾爭相以荷葉包飯,夾放魚肉,接濟梁軍,慰勞將士。軍心因此而大振,暑熱因此而頓消。於是,陳霸先壹舉打敗北齊鮮卑十萬大軍。荷葉包飯也從此開始流傳。明朝文人王士性在《廣誌繹》中記載:“郡少珠璣,以亥日為市……以荷葉包飯而往,謂之趁圩。”明代以後,這種清暑美餐已傳到繁華圩鎮和都市,以至綿長飄香至今。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柳州峒岷》壹詩中,曾寫下“綠荷包飯趁墟人”的詩句。壹個”綠荷包”使人未聞其香已心中各有所想了.在講荷葉飯之前,不得不澄清壹下的是,荷葉飯與糯米雞只是孿生兄弟而已,兩者外形極相似,但荷葉飯是以粘米而不是糯米制成。不但用的米不同,出處各異,相傳糯米雞起源是解放前廣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蓋著蒸熟而成.所以兩者可以說是形似而神不似的.
所謂”食不厭精,燴不厭細”,真正有要求的師傅對荷葉飯的選料上是十分挑剔的.個人經驗所至,泰國香米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相比國產大米,它煮後顆粒感明顯且不易膨脹,賣相與口感更佳。除此,新米和成米要根據壹定的比例才使飯有些黏而不至於過黏。除了好的粘米外,荷葉飯壹般還有四種食材:香菇肉碎、蝦仁、廣式臘腸和煎蛋絲。四種食材雖然普通,但搭配起來卻有奇味無窮之趣。在蒸制荷葉飯前,荷葉需先洗凈並浸軟後備用。然後把米飯加入食油與味精、生抽等醬料合拌,再加入肉料與蔥花撈均,最後全部放在荷葉的正面中,包裹好後放到蒸蘢蒸上大概二十分鐘,壹個美味天然的荷葉飯便大功告成了。荷葉的清香在蒸制的過程中已細透到飯裏,那種滋味用廣東方言表達就是:無得彈。無論從選材到烹制,整個過程無不體現東莞人的純樸與務實的品質,所以用它來代表東莞市饌有過之無不及也。
炎炎夏風,碧綠疊翠的荷葉不僅致人悅目的視角享受,而且還能入饌以作健康佳肴。荷葉具有清香去暑解毒功能。《本草綱目》載:“荷葉性味苦、平,能清熱、解毒、散瘀、治暑熱等。”主治暑濕泄、眩暈、水氣浮腫、吐血等癥,如荷葉湯有健脾胃、解暑輕身的功效。由於荷葉本身的特質,荷葉制作的食物壹般都具有清香沁人,色香俱備的特點。荷花除了供人欣賞,荷葉還能供以入饌,真可謂物盡其用。
品嘗莞味荷包飯,領略東莞雋味,壹舉兩得,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