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什麽是特色小吃

什麽是特色小吃

特色小吃是中國飲食不可缺少的壹部分,並成為中國飲食生活的主要內容之壹。每個地區都有著其獨特的小吃,被稱為當地的特色小吃。

小吃的由來,源遠流長。早在南北朝的梁朝,即在1500年前,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中已存在常饌和小食之分了。然而小吃發展到後期,已經有了另外壹種的意涵。有些小吃,雖然壹樣是講究采用當地新鮮的食材,但是制作方法繁復、作工講究,比講究填飽肚子的主餐更為繁瑣,是追求利潤的餐廳不願意販賣的。這種小吃,已經是壹種在地的飲食文化,絕非只是在三餐之間填飽肚子,追求不餓肚子的層次。特色小吃就地取材,通常能夠突出反映當地的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

特色小吃都是靠品質的同壹性來保持“本色”的,從用料到做工,都保持壹致,加上不斷地在原有基礎上推陳出新。

正宗重慶酸辣粉

進過若幹年的發展,特色小吃成為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壹部分,各地的特色小吃也走出了地方特色,比如四川的酸辣粉麻辣燙,“酸辣粉”是重慶、四川城鄉間廣為流傳的傳統名小吃,由於價廉物美,長期以來壹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其特點是“麻、辣、鮮、香、酸且油而不膩”!素有“天下第壹粉”之美名。華飛四季旺-是重慶酸辣粉行業的第壹品牌。東北地區發展起來的燒烤、桂林米粉、福建沙縣小吃、河北河間的驢肉火燒、湖北精武鴨脖、老北京豆汁、河南燴面、陜西羊肉泡饃、天津狗不理包子、雲南過橋米線、安徽合肥米餃、老北京豌豆黃等等小吃迅速在全國各地發展,成為了中國小吃界壹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壹、驢肉火燒

源自徐水縣漕河鎮,現在遍布燕趙大地,“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初。朱棣起兵謀反,殺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打了壹場敗仗。燕王眼瞅著餓得就要見閻王去了。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饑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這裏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死馬,而是活生生的戰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火燒吃了。但是想吃馬肉火燒了怎麽辦啊?於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而且保定壹帶,屬於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適合養驢。河北地區的驢有兩種,壹種是沿海壹帶的渤海驢,壹種是山區和平原的太行驢。保定的驢壹般都是太行驢,而另外壹種驢肉火燒——河間的驢肉火燒則是渤海驢。相比來說,太行驢比渤海驢好吃壹些。於是在種種際會之下,驢肉火燒就誕生了。

二、白運章包子

是1919年白運章以自己的名子命名的。白運章包子曾與天津狗不理包子並列被子譽為名優產品,受到省市領導的題詞表彰,並獲得百年老字號。其特點是餡大皮薄,口感好,用料講究,風味獨特,是老保定包子的代表。老店在裕華路“蓮池”對面,已拆遷。

三、馬家老雞鋪鹵煮雞

保定馬家老雞鋪制作的鹵雞,從清朝嘉慶初年到現在已傳五世,近二百年。相傳,清代河間縣果子窪村有家回族馬氏兄弟,忙時種田,閑時煮雞出售。後來輾轉來到保定,開了馬家老雞鋪。店主人在制作技術上頗下功夫。加之又懂點醫道,每次煮雞,除放應有的輔料外,常配以各種益身提味的中草藥材。因此,所制鹵雞色鮮、形美、味香,名冠燕趙。

四、義春樓白肉罩火燒

據傳,義春樓的前身是座肉鋪,開始經營廉價的豬頭肉鍋罩火燒,很受窮苦勞動人民的歡迎。馮玉祥幼年時代,家境貧寒,進城時,吃不起大飯館,總到義春樓吃豬頭肉鍋罩火燒,對該飯館產生了好感。馮玉祥當上將軍之後,每次回到保定,必到義春樓吃罩火燒,從此,義春樓的罩火燒聲譽大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叔父愛新覺羅溥新宇親筆為名吃提了“正宗白肉罩火燒”牌匾。

五,高碑店豆腐絲

被人譽為“豆腐筋”的高碑店豆腐絲,以其濃郁的香味,乳黃的色澤,勻稱的條股而成為獨具壹格的地方名吃。鳳味獨特的五香豆腐絲,是老幼皆宜、家肴遊膳之佐餐佳品,有“素食之首”之美譽。 因五香豆腐絲柔韌有彈性,素稱“豆腐筋”,是素食中富有營養、清香可口的上品。

高碑店的豆腐絲,是由制作豆腐進展來的。從漢代起,高碑店壹帶的人們就開始制作和食用豆腐。相傳清朝在易州(今易縣)修建了西陵後,帝王公侯赴陵祭祀,嘗及此品,如獲珍奇,遂封為宮廷禦膳。高碑店的豆腐絲曾作為壹道名貴菜肴,在清代宮廷裏供帝王公侯食用。長時間來,高碑店的豆腐絲被過往客商品嘗食用,並帶到全國各地。據查,現在仍從事豆腐絲加工的賈、王兩家傳人,已是第7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