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中的芥末,來源於山葵,芥菜竟然有這麽多的益處。曾在西方,古希臘科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前580-500)用芥菜子治療蠍毒。百余年後,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開始大量使用芥菜子做藥材,並發現它可以治療蛀齒。古羅馬人是最初的芥末醬發明地。據記載,他們用“must”壹種未發酵的酸葡萄汁勾兌芥末,把他們做成“芥末葡萄汁”(burning must),估計是利用酸葡萄的味道化解過度的辛辣——羅馬語,掐頭去尾就有了今天的mustard——芥末醬。
大約在公元10世紀左右,可能是羅馬的芥末醬工藝泄露,巴黎的壹些僧侶開始制作芥末醬。到了13世紀,法國芥末醬的工藝和普及率都得到提高,並開始在狄戎地區形成規模。這個時代,正好差不多就是中國的元代。
四川麻辣沒有大行其道,人們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得辣味。當壹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韭菜花非常辣,但是辣得不算過癮。
1、現磨山葵:
如此說來,山葵真的是壹種難獲得的植物。所以來說,當大多數人吃到的山葵,其實就是壹些辣根——山葵味道的替代品。如果囫圇吞棗只圖痛快,或許妳還可能更喜歡辣根的剛烈兇悍。辣根不宜溶於醬油,要用筷子攪很久才能勉強稀釋。還有些廚師喜歡將辣根與白糖、香油、醋、醬油及蠔油混合成“秘制辣根汁”,不過吃起來感覺有點雷聲大雨點小,費好大力氣味道不見得更妙,或許因為這些添加物醬油裏早已齊備,反倒鎮壓了辣根的本真辛辣——地瓜摔墻上,軟硬咱也是個角兒啊。
2、芥辣 :
再往低壹級算,就數芥末了。和辣根壹樣,芥末也是黃色的。“五辛”中也沒有芥末,但歷代詩文辭賦中幾乎見不到它的身影,連美食家陸遊、蘇軾都對它只字未提。好多人就奇了:古人難道不吃芥末?為什麽沒見人歌頌壹下芥末的美味?
目前能找到最早關於芥末的古文記載,是十三經之《儀禮》中的《公食大夫禮》:“制南醢,以西豕胾、芥醬、魚膾。”鄭玄註:“芥醬,芥實醬也。另外《禮記·內則》也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芥,芥醬也。”的記載。明代的羅頎所著《物原》中《食原》篇第七部分記載著“殷,果作醋,周公作醬(芥辣)”——這說明芥辣壹詞最晚出現於明代。
3、法國復方芥末醬:
蘇敬和李時珍所說的芥末醬卻是大芥菜子作的,但芥菜子最大的特點是小。佛教中有句話叫“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就是說須彌山(曼陀羅)很大,芥子很小,小的東西也可以容納巨大的事物。這原是百種裏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
除了中國陜西和山西壹帶鄉下有人將芥末籽碾碎蒸熟就直接吃之外,全世界所有的芥末醬都有添加輔料,醋是必須的,其他還有鹽、辣椒粉、姜黃粉、大蒜粉及其他化學“穩定劑”。最有名的法國狄戎芥末醬裏面還另加白葡萄酒或勃艮第(burgundy)。
還是不大明白為什麽芥末醬自周代或唐代就已經廣為人知,卻如此謙恭地隱身於美食長河?或古羅馬最早的芥末醬出現於公元前4-5世紀羅馬美食家阿比修斯(Apicius)用古拉丁文寫的食譜裏,這種做法與“殷,果作醋,周公作醬芥辣”如出壹轍,只是周公要比羅馬芥末醬早了千百年時光。那羅馬人生產的芥末醬是如何保鮮的呢?其實,羅馬人和法國人發明的也不是純芥末醬,從現在遺存的唯壹羅馬芥末醬配方上看,我們稱它“帶有芥末味兒的香辣醬”更合適——它的配料是芥末、胡椒、香菜、獨活草、香菜子、蒔蘿、芹菜、百裏香、牛至、洋蔥、蜂蜜、醋、魚醬和植物油,吃起來沒有多少芥末味,百搭。許原因極其簡單:妳規定“春用蔥,秋用芥”我就壹定照做嗎?芥末辣得不爽,配上醋後也沒啥東西與之堪稱絕配,加上制作麻煩,容易腐敗。就比如辣根和山葵,沒有海鮮、魚生配對就會顯得孤獨無依。北京的白菜幫子芥末堆吃過好幾次也沒吃出什麽幻覺來,還有人說那東西上癮,有點誇張了吧?
對於芥末的來源妳們都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