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演變史,應該從工具,食材,制作工藝等幾個維度去考慮。
先秦:炙啖基本吃法
這壹時期由於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基本以烤,燉煮為主。比如,先秦至秦漢時期,詩經《爾雅·釋草》“蒿菣” 晉郭璞 註:“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這裏的炙啖指的是烤著吃。
漢唐:餅和飯是主旋律
漢唐時期國力強盛,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蔔、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同飲食特色。
漢唐時的主食結構,主要是餅和飯。這二者中,餅又占據主要地位。唐代趙璘在《因話錄》中說,當時“世重餅啖”,這是多數唐朝人食餅的真實反映。唐代所說的餅,內容比今天寬泛得多。除面糊以外的各種成型面食,都可以稱為餅。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餅,有胡餅、蒸餅和湯餅等。
宋:全民熱愛下館子
在中國飲食史上,兩宋是壹個歷史性的轉折期,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盛過渡。今天任何壹名廚師必須熟悉的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烹飪技術,正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現在我們能夠品嘗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刺身(宋人稱為“膾”)、油條、湯圓、爆米花、各式糕點等美食與小吃,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
宋朝的壹般城市白領跟今日的小白領壹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
元:除了涮羊肉還是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國的疆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大,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廣闊發展。這壹時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誕生;當然,元朝在整體文化上是倒退的。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了元朝的壹個新的民族——回族,並與其他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的清真飲食文化。
明:外來食材占主導
明朝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其中壹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市民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繁榮,這種文化註重享樂,表現在美食上就是宮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雙峰並峙。
明代飲食的另壹大特點就是很多外來食材的出現,大大豐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特別是辣椒的傳入,對於中國飲食來說是革命性的。沒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無法形成。
清:滿漢全席的奢華
以“滿漢全席”聞名的大清堪稱舌尖上最腐敗的時期。吃貨大清極盡奢華,享盡天下美味佳肴,但他們沒有想到,每壹次饕餮盛宴的背後都是逐漸加重的危機,最終變成了吃不了兜著走的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