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據傳說,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的去世依依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對方,當他們到達洞庭湖時消失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通過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事實上,“賽龍舟”早在戰國時期就存在了。在鼓中雕刻龍形獨木舟和玩賽跑遊戲是儀式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以娛樂神和人民。
後來,除了紀念屈原,各地的人們還賦予龍舟比賽不同的含義。
江浙地區劃龍舟對紀念本土出生的近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具有重要意義。夜晚的龍舟上,燈光裝飾,穿梭往來,場景動人有趣。貴州苗族在農歷5月25日至28日舉行“端午節”,慶祝插秧成功並祝願豐收。雲南傣族同胞在潑水節上賽龍舟,以紀念古代英雄燕紅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對劃龍舟有不同的傳說。直到今天,在南方許多面朝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龍舟比賽。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臺灣省開始舉行龍舟比賽。當時,臺灣省知事蔣在臺南市鶴吉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5月5日舉行龍舟比賽。在香港,也舉行賽跑。
此外,龍舟賽首次傳入日本、越南和英國等鄰國。從65438年到0980年,龍舟比賽被列入中國全國體育比賽項目,每年都舉行“屈原杯”龍舟比賽。1991 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首屆國際端午節在屈原第二故鄉中國嶽陽舉行。賽前舉行了“龍頭節”,既保留了傳統儀式又註入了新的現代因素。“龍頭”被擡進曲子廟,在運動員給龍頭“塗紅”後(佩戴紅絲帶),牧師宣讀祭祀儀式並“點亮”龍頭(即點亮)。然後,所有參加龍舟節的人都鞠躬三次,龍首被擡到古洛河邊,趕往龍舟比賽。超過60萬人參加了競賽、集市和聚會活動,這是前所未有的。此後,湖南定期舉辦國際端午節。龍舟比賽將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2.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玉米小米”和“粽子”。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各種各樣的模式。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當時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被密封並烘烤,這被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被浸泡在草木灰水中。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並煮熟,這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此時包餃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加入益智仁,煮好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根據周人撰寫的《嶽陽地方風俗誌》記載:“習慣用樹葉包裹小米,將其煮熟,並徹底煮熟。從5月5日到夏季至日,壹個是粽子,另壹個是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中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種類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到了唐代,用於粽子的大米“潔白如玉”,其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在宋代,已經有了“糖餃”,即水果進入餃子。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還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表明吃粽子在宋代非常時尚。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並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在端午節的早上,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壹般來說,他們會在前壹天包好粽子,晚上煮,早上吃。餃子主要由嫩蘆葦葉和竹葉制成,它們統稱為粽葉。粽子的傳統形態是三角形,壹般以內瓤命名。糯米叫米粽,赤小豆粽叫赤小豆粽,棗粽叫棗粽。棗子餃子諧音“初中學”,所以吃得最多,打算學習的孩子可以早點拿冠軍。過去,學者們在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上吃棗餃子。到現在為止,在中學和大學的入學考試當天早上,家長們都要為考生包棗餃子。
妳必須在煮粽子的鍋裏煮雞蛋,如果可能的話,妳應該煮壹些鴨蛋和鵝蛋。吃完蘸糖的甜粽子後,妳應該吃蘸鹽的雞蛋。據說五月底吃粽子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會生瘡;中午把粽子鍋裏煮好的鴨蛋和鵝蛋放在太陽下曬壹會兒再吃,這樣就不會頭疼壹整個夏天了。
直到今天,每年的五月初,中國人都要泡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粽子的顏色種類也更多了。從餡料來看,北方有很多北京小棗餃子;在南方,餡料的種類很多,有豆沙、鮮肉、火腿和蛋黃等,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3、佩戴香囊
孩子們在端午節戴香囊,據說有避邪驅疫的意思。其實是用來裝飾內頭的。香囊內有朱砂、雄黃和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條繩子,做成壹串形狀各異的手串,各種精美可愛。★在中國的壹些南方城市,年輕男女也用香囊來表達他們的愛。
4.懸掛菖蒲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時,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院,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和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和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既美麗又芳香,婦女們競相佩戴它們以驅邪。
艾,又名艾和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在中醫中,艾草入藥,具有補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作用。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治療的重要藥材。
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片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醒腦、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
可見古人插艾葉和菖蒲對疾病有壹定的預防作用。端午節也是壹個傳世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庭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攪濁、祛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采藥是中國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習俗。
5、吊鐘雕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驪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了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笛,在寺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長袍,戴著藍色帽子,抓住那個孩子,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明朝皇帝問大鬼時,他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壹名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魔。當明朝皇帝醒來時,瘧疾將被治愈。於是我請畫家吳道子根據夢中所見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並命眾將在端午張貼以驅邪。
6、掛錢包和綁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初五日,人以五彩絲縛臂,名為長命絲,壹名續命絲,壹名令兵戰,壹名令五色絲,壹名令朱鎖以戰兵鬼,使人不至得病。”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顏色。因此,在節日的清晨,成年人起床後的第壹件重要事情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和脖子上綁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兒童說話。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進河裏。據說穿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把它扔進河裏意味著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這樣孩子們才能安全健康。
景《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曰:“端午以紅白兩色,以彩線穿之,成花形,或系釘於門上,使之紅白相間,謂之錢俶。”還有另壹種“蚌粉鐘”:“在第五天,蚌粉被放在絲綢裏,並用棉花裝飾,如果妳數壹下珠子的話。讓孩子們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的內容幾經變化,從吸汗蚌粉、驅邪符、銅錢和驅蟲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制作日益精美,成為端午節獨特的民間藝術。
同樣,喝雄黃酒: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結尾是開始,第五是陽的數量,所以它也被稱為“端陽節”。除了眾所周知的吃粽子,端午節各地也有豐富的飲食習俗。
食用黃鱔在中國江漢平原的端午節期間,會食用黃鱔。黃鱔又被稱為鰻魚和長魚。端午節的黃鱔肉質豐滿,鮮嫩可口,營養豐富,不僅好吃,還滋補。因此民間有“黃鱔參加端午節”的說法。
吃面扇在甘肅省民勤縣,端午蒸面扇。面扇是用發面蒸的,呈扇形,有五層。每層撒上磨碎的熟辣椒,表面揉成各種圖案並染色,非常漂亮。這種飲食習俗據說是從端午節制作、銷售和贈送粉絲的習俗演變而來的。
在江西南昌吃茶葉蛋,端午節煮茶葉蛋和鹹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被塗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袋裏,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意味著祝願孩子好運和安全。
吃大蒜雞蛋在河南、浙江和其他省份的農村地區,每年端午節,家庭主婦都會很早起床,煮提前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作為早餐。有些地方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對健康有益。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用壹根木頭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杵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可以增添節日氣氛。
吃炸堆在福建晉江,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吃“炸堆”。所謂炸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等配料做成濃稠的糊狀,放在油鍋裏炸成大塊。相傳,在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水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穿了壹個洞,想“補天”。端午節吃了“炸堆”後雨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這種飲食習俗由此而來。
吃煎餅在溫州地區,家家戶戶仍有端午節吃煎餅的習俗。煎餅是用白面制成糊狀,在壹個大的平底鐵煎鍋裏烤成半透明的餅,形狀像滿月,薄如絲綢,然後在裏面塞滿綠豆芽、韭菜、肉絲、雞蛋絲和蘑菇,卷成圓筒,壹口咬下,可以品嘗到各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