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鹽源歷史

鹽源歷史

1.四川省鹽源縣的歷史及傳說

商周及戰國之時,為西南夷笮人遊牧之地。

西漢元鼎六年(111年)正式置定笮縣、大笮縣,隸屬越郡。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後,大笮縣並入定笮縣。

晉及南北朝仍置定笮縣。

北周天和五年,改定笮縣為定笮鎮,隸屬嚴州。

隋代,定笮鎮仍置。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昆明縣,隸屬州。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征討松外夷人,在其地設昆明縣。至德元年昆明、昌明二縣為吐蕃所占據。

唐觀元十六年,唐收復昆明縣,昌明縣廢治。

鹹通六年後,南詔占據昆明縣,改設為香城郡。

大理時期,香城郡廢治,為部落如庫部所據,隸屬善巨郡。

元至元十四年,如庫部內附,立鹽井管民千戶,至元十年增設金州。至元十七年改鹽井管民千戶為閏鹽州,以儷儷部設普東州,隸屬德平路。至元二十七年,立柏興府,合並普樂、閏鹽為州。改金州為金縣,並隸柏興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柏興府改隸雲南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降柏興府為柏興州。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廢柏興州,改置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領轄打沖河中左千戶所、馬剌長官司。

清初仍置鹽井衛。清雍正六年(1728年)鹽井衛改置鹽源縣,並將鹽源原轄阿所拉地劃設鹽邊廳,隸屬寧遠府。鹽源縣瓜別設別安撫司。

民國元年(1912年),(仍設鹽源縣,並將鹽中(西昌市佑君鎮)劃屬鹽源縣管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鹽源縣隸屬第十八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隸屬寧屬屯墾委員會。

1950年鹽源隸屬西昌專區。

1952年鹽源縣城由衛城遷治鹽井。

1964年改為鹽源彜族自治縣。

1978年隨西昌地區並入涼山州,復名鹽源縣。

在鹽源,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即“摩梭(即納日人)牧羊女”發現鹽井的傳說,認為鹽源縣城白鹽井的鹽水是古時當地摩梭人的壹位牧羊女發現的。據說這位牧羊女在放牧羊群時,看到羊群經常爭飲鹽井流出的帶有鹹味的水,才知道羊喜歡喝鹽水,而這種鹽味也是人的飲食所必需的。於是,她就把這個鹽井的地點告訴了 *** ,從此 *** 就來開采這座鹽井制鹽了。當地摩梭人責怪牧羊女把這個秘密告訴了 *** ,引誘 *** 來到鹽井地區,將會排擠當地摩梭人,因此便殺死了這個摩梭牧羊女。後來,創辦鹽井的 *** 為這個摩梭牧羊女建廟塑像供奉,紀念她發現鹽井的功勞。所以鹽源縣的中心就叫“鹽井鎮”。

2.涼山的歷史

涼山歷史沿革: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派大軍征西南夷,殺邛君、笮侯,正式設立越嶲郡,下轄邛都、遂久、靈關道、臺登、定 笮、會無、笮秦、大管、姑復、三絳、蘇示、闌、卑水、潛街、青嶺15縣,郡治邛都縣。

王莽篡漢後,始建國元年(9)改越嶲郡為領戎,後又改名為集郡。天鳳 二年(15)越嶲部族首領任貴率兵殺太守,自立為谷王。

東漢建武元年(25)任貴降附蜀王公孫述。建武十壹年(35)任貴降漢。

東漢越嶲郡轄邛都、遂久、靈關道、臺登、青嶺、三絳、會無、定笮、闌、蘇示、大笮、笮秦、姑復、卑水14縣。蜀漢初仍沿東漢舊制,章武元年(221)境內部族首領高定元率軍反蜀,殺太守焦璜,占領全境。

蜀漢建興三年 (225),諸葛亮率兵南征,收復越嶲郡,將越嶲郡所轄遂久、青嶺、姑復三縣割屬雲南郡,笮秦並入臺登、大笮並入定笮,復設潛街縣,新設安上、馬湖二縣。越嶲郡下轄邛都、臺登、闌、靈關道、會無、定笮、三絳、卑水、潛街、安上、馬湖12縣。

延熙元年(238)後,越嶲部族反,殺太守,後任太守遷駐安上縣。延熙五年(242)太守張嶷收復越嶲郡,復置縣。

西晉仍蜀漢舊制,泰始九年(273)改靈道縣為護龍縣,越嶲郡轄邛都、會無、定管、臺登、護龍、蘇示7縣。晉湣帝建興四年(316),寧州平樂郡太守董霸降成漢,其後晉僑置平樂郡、縣於越嶲郡境內,安置平樂郡流民。

平樂郡轄樂於、新定、新興、三沮4縣。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成漢李驤、任回攻占越嶲郡。

鹹康四年(338),成漢在越嶲郡增設晉興縣,越嶲郡下轄8縣。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不休,大批流民進入越嶲郡境內。

劉宋時期(420~479),置平樂郡,改護龍縣為新興縣,越 嶲郡仍領8縣,郡治邛都。南齊之時,遙置越嶲僚郡,無力管轄。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武陵王蕭紀鎮蜀,置嶲州。周武帝保定五年(565),改嶲州置西寧 州,後因戰亂廢治。

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大將軍鄭恪率軍征越嶲,改西寧州置嚴州,宣化、邛部、亮善、白沙、平樂6郡,改定管縣為定管鎮。越嶲郡領 越、邛都2縣,宣化郡領可泉縣,邛部郡領邛部縣,亮善郡領蘇祁縣,白沙郡領臺登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郡,推行州、縣二級制。開皇六年(586)改嚴州為西寧州,開皇十八年(598)改為嶲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越嶲郡轄越嶲、邛都、可泉、臺登、蘇祁、邛部6縣。唐武德元年(618),改越嶲郡為嶲州,轄越嶲、可泉、蘇祁、邛部4縣,州治越嶲縣。

析臺登縣置登州,轄臺登、漢 源、陽山3縣,州治臺登。唐朝武德二年(619)州增設昆明縣。

武德九年(626)廢登州,臺登縣還屬嶲州。貞觀二年(628),割雅州陽山、漢源2縣屬 嶲州。

貞觀八年(634)增置和集縣。貞觀二十二年(648),右武侯大將軍梁建方率兵征討松外夷人,在其地設昌明縣。

***轄越嶲、邛部、蘇祁、可泉、臺 登、昆明、和集、陽山、漢源、昌明10縣。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會川縣。

武後大足元年(701)陽山、漢源還屬黎州,唐中宗神龍三年(707)陽山、漢源2縣還屬嶲州,唐玄宗開元四年(716)陽山、漢源歸屬黎州。天寶元年(742)改州為越嶲郡,改可泉縣為西瀘縣。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吐蕃、南 紹聯兵攻陷越嶲郡。至德二年(757)唐於邛州臨溪鎮置行嶲州,安置越嶲郡遺民。

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十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臯遣兵與州部族聯兵,在 臺登縣北谷大敗吐蕃軍,收復臺登縣。貞元十三年(797),韋臯發兵復嶲州。

貞元十六年(800)收復昆明。至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嶲州轄越 嶲、西瀘、蘇祁、臺登、邛部、昆明、會川7縣。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至大和六年(832),南詔連年入侵嶲州,大和六年五月,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移州治 臺登城。唐懿宗鹹通六年(865)五月,南詔攻陷嶲州。

南紹在嶲州境內設壹府、三郡、七州,即會川都督府,建昌郡、清寧郡、香城郡,建昌郡領建安、永寧二州,清寧郡領沙城、邊府、黎溪、永昌、會理五州。大理國時期仍沿南詔舊制,改建昌郡為府,增置蘇州,隸屬建昌府。

會川府仍 置。香城郡廢治,為如庫部據地,隸善巨郡。

大理國統治時期,境內諸部落日漸強盛,各部相繼占城據地,各相雄長。大的民族部落有落蘭、沙麻、阿都、屈、赤頁 縫、巴翠、絳、如庫、勿鄧、兩林、豐琶、門必畔、科、亻鹿鹿等14部,今雷波壹帶為馬湖部。

重要城鎮有籠麼、大隆、葛魯、亦且龍、龍泥、歸依、麻龍、龍 納、烏弄、籠甕、夷籠11城。元憲宗五年(1255),建昌落蘭部建蒂歸降元朝任命大理段阿這宗鎮守建昌;邛部川壹帶任命都王明亞為邛部六番招討 使鎮守。

元憲宗九年(1259),會川王氏率兵降元,元仍以王氏守會川。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設邛部川安撫招討司。

同年,落蘭部建蒂率諸部反元,殺邛部川六番安撫招討使都王明亞。至元十年(1273)元軍平定建昌叛亂。

至元十二年(1275)元子建昌沒羅羅斯宣慰司,下轄建昌路、德平路、定昌路、會川路4總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割建昌建鄉城設寶安州,改夷籠城為瀘州。至元十七年(1284)在會川歸依城。

3.涼山的歷史

涼山位於中國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彜族自治州境內。

大雪山東南分支。西北方為大、小相嶺,東南方隔金沙江與五蓮峰相望,東北方沒入四川盆地。

海拔2000~4500米,為金沙江、馬邊河的分水嶺。以黃茅埂為界,東為小涼山,西為大涼山。

富林、礦資源。 三國時期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壹舉平息南中叛亂,其間發生了廣為流傳的六擒七縱孟獲的故事。

據學者研究,史籍上確有“七縱七擒”壹語,但僅此而已,記載相當粗略。 後來《三國演義》以4萬多字的篇幅,淋漓盡致地加以描寫,進行驚人的藝術加工,以致婦孺盡知。

壹些彜族老人至今仍尊稱諸葛亮為孔明先生。諸葛亮南征的涼山遺跡,多年來也傳說種種。

蜀漢的“南中”漢代稱為“西南夷”,主要包括今雲南、貴州西部和四川西南壹帶。東漢時南中設有四郡:永昌郡(行政中心在今雲南保山)、益州郡(行政中心在今雲南晉寧)、越嶲(Xi)郡(行政中心在今四川西昌)、牂牁郡(行政中心在今貴州黃平)。

越嶲郡轄地為:今涼山州、攀枝花市、宜賓地區的屏山以及雲南省的麗江地區和楚雄州的大姚、永仁。當 時,蜀國對吳作戰失敗,加之劉備壹死,建興壹年(223年)南中諸郡相繼發生叛亂。

先是益州郡大姓豪強雍闿殺了蜀國派去的太守正昂,牂牁郡丞朱褒遙相呼應。越嶲郡的叟帥(少數民族首領)高定也在殺了郡將焦璜後“舉郡稱王以叛”。

為安定後方,以圖中原,諸葛亮於建興三年春〔225年3月)親自率軍南征。兵分三路:馬忠率領東路軍,由川南僰道直驅牂牁,進攻朱褒;李詼率領中路軍攻打益州郡,襲取雍闿、孟獲的老巢。

諸葛亮則親統西路大軍,作為南征的主力從成都出發去安上(今屏山),會同當時住在安上的越雋太守龔祿,再取水路入越雋。約定三路兵馬最後會師於益州郡之滇池。

諸葛亮出發時,曾任越雋太守、熟悉市中情況的馬謖送至數十裏外,最後言之掙掙:“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早服南人之心、以收長治久安之效”。

諸葛亮聽了連連點頭,這壹戰略思想後來貫穿南征始終,壹直為後世稱道。 南征出兵不久,從滇東率兵西上援助高定的雍闿,因到遲了壹步引起高定的懷疑,被高定部下殺死,於是孟獲代替了雍闿。

諸葛亮抓住時機,縱兵奮擊,於卑水(今昭覺)與高定決戰,斬了高定,收復了越雋郡。接著,五月渡瀘(金沙江),乘勝追擊逃回益州郡的孟獲、孟獲在盤江上遊(今曲靖段)和諸葛亮展開決戰,壹戰即被捉住。

諸葛亮決心對這位深得夷、漢所服的孟獲實行攻心,使其心服,真心歸順。於是,布列營陣,引著孟獲參觀了壹番之後,問道;“此軍如何”孟獲回答:“原本不知妳們的虛實,所以打了敗仗。

今天承蒙賜觀營陣,也不過如此,若是放我回去整兵再戰打敗妳們也不難。”諸葛亮果然放了他。

就這樣,壹連捉了七次,放了六次,最後壹次“亮猶譴獲”,孟獲心悅誠服地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整個南征,從出兵算起,最多不過半年時間。南中安定後,孟獲升遷到蜀漢中央任禦史中丞,負責監察朝廷官吏,職權很大。

諸葛亮統率西路大軍,“五月渡瀘”前在涼山的具體活動,史籍語焉不詳、因此,諸葛亮南征的涼山遺跡,雖傳說甚多,但依據甚少,盡管這樣,從中仍可領略古代征戰的境況,了解後世對諸葛亮的崇敬。 涼山現有四處諸葛城,三處孔明寨(堡)和六處孟獲城。

西昌諸葛城,位於西昌市30裏古驛道上,舊名崩土坎,後稱經久坎、經久鄉。城濱安寧河,今猶有殘跡。

據《元和誌》、《明誌》和《四川通誌》載,這是諸葛亮在越雋郡所築最大土城,周長近3裏。 越西諸葛城,亦稱奴諾城,據《四川通誌》,位於越西城北17裏,是諸葛亮在越西築的第壹城。

冕寧諸葛城.***兩處。地方誌記載,壹處在冕寧縣南3裏或縣東南80裏,是諸葛亮入越嶲所築第二城。

按誌書載,在今瀘沽與漫水灣間,現已無跡可尋。另壹處在冕寧城南五裏山上,早廢。

孔明寨會理有兩處,壹處在會理東北80裏,是諸葛亮南征設置的營寨,至今其名猶存。《會理州誌》曾有記載。

其地是壹小峽谷,白果灣河與驛道(今為川滇公路)自谷底穿過,形勢險要。另會理城南10裏周家村對面山頭還有壹個孔明寨(又名諸葛寨)、營棚壕塹清朝時猶存。

孔明堡,在今雷波縣馬湖鄉南部,南征故道西段,兩水之間的壹山崗上,當地傳說是諸葛亮南征軍的大本營所在,亦名中山堡。《三國誌》載,諸葛亮“欲俟定軍眾 *** 並討之”即等待高定兵力集中到卑水後壹齊殲滅。

六處孟獲城,即:西昌“都司城南二裏”《明統誌》;冕寧縣東30裏馬鞍山;冕寧拖烏菩薩崗對面山頭,據說至今仍可見水柵欄等遺跡;美始縣境北部;鹽源打沖河西岸;會理雲甸鄉境,或巴松溝、天寶山。除西昌城南的壹處外,其余實際是叟帥高定所築,孟獲並未到過這些地方。

南征故道,即諸葛亮自安上入越雋郡馬湖的道路,在今雷波縣馬湖東北金沙江岸。這是過去從宜賓壹帶進出涼山的唯壹通道,長約30公裏。

現在仍有多處殘存。路蜿蜒於懸崖絕壁上,有些自岸隙間鑿出,下臨滔滔江流,形如棧道,陡窄難行。

雷波壹帶有許多南征傳說,有的地。

4.四川省涼山洲鹽源縣的簡歷

鹽源縣

位於涼山州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 雅礱江下遊西岸, 東經100°42′—102°03′,北緯27°06′—28°16′。東隔雅礱江與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縣相望,南接鹽邊縣,西連雲南省寧蒗縣,北與木裏藏族自治縣、冕寧縣山水相連。

地形地貌

境內地形以四周高山峽谷,中部丘陵盆地為總特征。壹般海拔在2300米至2800米,最高海拔4393米,最低海拔1200米。

面積人口

全縣東西長約133.6公裏,南北寬約129.4公裏。幅員面積8398.6平方公裏,其中盆地面積1049平方公裏,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2.5%;擁有耕地82萬畝,已利用耕地僅52萬畝,尚有30萬畝荒地可待開發。約有31.5萬人,居住著漢、彜、蒙古、藏、回等21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55.65%。

鹽源山川秀美,境內風光旖旎,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風淳樸。有中外聞名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神秘女兒國”瀘沽湖;有被稱為“乾坤奇經”的公母山;還有熱水潭溫泉。鹽源縣居住著21種少數民族,各民族都有絢麗多彩的文化和民風民俗,如彜族火把節的各種歌舞、鬥牛、搶羊等活動;瀘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習俗、甲搓舞;以及色彩艷麗的民族服飾,風味獨特的民族美食等。

5.誰知道涼山州的歷史

秦漢時期,中央王朝就在涼山設置郡縣,委派官吏進行管理。

唐、宋、元、明、清在涼山先後設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衛、廳、縣等。 這壹地區,秦漢以前稱古邛都國或邛都部落,漢稱越嵩郡,隋唐為嵩州,南詔稱建昌府,元稱羅羅斯宣慰司,明為四川行都司,清稱寧遠府,民國稱寧屬。

1955年涼山彜族自治州由西康省劃歸四川省,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昭覺縣。原屬樂山專區的雷波、馬邊(駐民建鎮)、峨邊3縣及原屬西昌專區的越嶲縣劃入涼山彜族自治州。

轄昭覺、布拖、金陽、普格、喜德、普雄、美姑、雷波、馬邊、峨邊、越嶲等11縣。 1956年由呷洛地區設置呷洛縣(駐蒲倡麻);由益各腳地區設置洪溪縣(駐益各腳);由咪姑、瓦崗地區和雷波、美姑、昭覺等3縣各壹部分地區合並設置瓦崗縣(駐咪姑)。

涼山彜族自治州轄14縣。 1958年呷洛縣由蒲倡麻遷駐西西腳壩;瓦崗縣遷駐雷池鄉。

1959年越嶲縣改名為越西縣;呷洛縣改名為甘洛縣。撤銷瓦崗、洪溪、布拖、普雄4縣,將瓦崗縣並入昭覺、雷波2縣;洪溪縣並入美姑縣;布拖縣並入普格縣;普雄縣並入越西縣。

涼山彜族自治州轄10縣。 1962年恢復布拖縣(駐布拖)。

涼山彜族自治州轄11縣。 1978年涼山彜族自治州遷駐西昌縣,原西昌地區所屬西昌、德昌、冕寧、會理、寧南(駐東風公社)、會東(駐前進公社)6縣及鹽源彜族自治縣(駐鹽井公社)、木裏藏族自治縣(駐博瓦公社)劃入涼山彜族自治州。

鹽源彜族自治縣改為鹽源縣。轄18縣、1自治縣。

1979年由西昌縣析置西昌市,屬涼山彜族自治州領導。轄1市、18縣、1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