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賈湖骨笛:新石器時代,長23.1厘米,七孔;1987年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賈湖遺址距今7800~9000年,為同時期最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先後出土30多支以丹頂鶴尺骨制作的骨笛。笛孔有二、五、六、七、八之別,以七孔居多。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據說骨笛現在猶能吹奏很復雜的樂曲。每見此笛,我便聯想起《呂氏春秋》說的“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在我想象中,這種最原始的農閑之戲,壹定和著骨笛的節奏。忍不住想隔了玻璃抓在手吹壹下,可惜我只會吹牛。
No.2 杜嶺方鼎:商代早期,高87厘米、口邊61厘米,重64.25公斤——這個重量,我想我能扛起來;1974年鄭州市張砦南街窖藏出土。杜嶺方鼎是目前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銅重器,故而它不只是商早期的壹件普通青銅器,更是中國乃至世界於人類青銅時代所創造的第壹座青銅文明紀念碑。在國內發現的青銅禮器中,杜嶺方鼎也最早裝飾了饕餮紋和乳釘紋。不知何故,省博在標牌上顯示的卻是“獸面乳釘紋銅方鼎”,問了保安這才確認。就像“司母戊大方鼎”早已約定成俗深入人心,從心理上我壹直排斥“後母戊”的稱謂。我想至少,應註明“曾用名”。
No.3 婦好鸮尊:商代晚期,通高45.9厘米,口徑16.4厘米,體重16公斤;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婦好墓是目前在殷墟發現的唯壹壹座不曾被盜掘過的商王室貴族大墓,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能夠確切斷定墓主人身份的年代最早的壹座大墓。鸮即貓頭鷹,古代中國謂之戰神。與梟的區別在於,後者為夜間飛行禽類之總稱。它的尾巴戳在地面,與雙爪恰成三足鼎立狀,現實中則不可能呈此態。工匠如此創意,凸現了其傲視群雄的赳赳神態,活靈活現,生動傳神。山西博物院有梟卣,相較之下,晉梟呆萌,豫鸮淩霸。以壹個外行人揣度,婦好時代的“國之大事”是典型的“在祀與戎”。
No.4 玉柄鐵劍:西周晚期,通長34.2厘米,其中劍身長22厘米,柄長12.2厘米;1990年三門峽虢國墓地虢季墓出土。此劍之出土,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近二百年,故號稱“中華第壹劍”。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 社會 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階段,分別對應於 歷史 學上的原始 社會 、奴隸 社會 和封建 社會 三種 社會 形態。此劍玉柄、銅芯、鐵身,集昨天、今天、明天於壹身。其發現標誌著作為 社會 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預示著我國的青銅時代行將終結、鐵器時代即將來臨。可惜鐵易銹蝕,玉柄已經脫落了。所謂“修舊如舊”,就是要以如此陋貌示人。
No.5 蓮鶴方壺:春秋時期,高120厘米,口徑31厘米,重64.28公斤;1932年新鄭城關李家樓村出土。當年正是有了這批“鄭公彜器”,馮玉祥命在開封建館珍藏,是為省博之前身。有學者說,“此壺全身均濃重奇詭之傳統花紋,予人以無名之壓迫,幾可窒息。乃於壺蓋之周駢列蓮瓣二層,以植物為圖案,器在秦漢以前者,已為余所僅見之壹例。而在蓮瓣之中央復立壹清新俊逸之白鶴,翔其雙翅,微隙其喙作欲鳴之狀。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話時代脫出時,壹切 社會 情形及精神文化之壹如實表現”。中國藝術審美早於孔子百余年就已從“錯彩鏤金,雕繢滿眼”中,在真實的自然界取材,突出活潑、生動、自然的形象而成為壹種獨立的表現,把裝飾、花紋和圖案等都丟在了腳下。呵呵,我書房裏有個縮小10倍的工藝品,小得沒了氣勢。
No.6 雲紋銅禁:春秋時期,通高28.8厘米,長103厘米,寬46厘米,重94.2公斤;1978年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此貌似茶臺之幾案,為承置酒器之案具,起於西周初,滅於戰國。之所以稱“禁”,蓋因周文王以為夏商均亡於君主沈湎酒色,故頒有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酒禁”據說僅遺存三件,另兩件在美國紐約博物館和天津 歷史 博物館。器物整體以失蠟法鑄就。文獻所見中國最早使用失蠟工藝的時間為唐初之《唐會要》,稱高祖武德年間以失蠟法鑄造開元通寶,故學界壹般認為中國的失蠟工藝源於印度。此禁之橫空出世,將中國失蠟鑄造的 歷史 向前推進了1100年——墓主為楚莊王之子子庚,卒於公元前552年,故其鑄造年代應不晚於此年。由此,學界認為此工藝至少在2500年以前的中國就已相當成熟了。它不是舶來品,而是中國固有的三大傳統鑄造技術之壹。
順便說下,豫博九大“鎮寶”,青銅居其四,個個都有著跌宕起伏的傳奇身世。杜嶺方鼎、婦好鸮尊、蓮鶴方壺,當時均成對出土。由於各種不便言說的原因,壹鼎壹尊現藏於國博,壹壺現藏於北京故宮。出於彼時工藝,其高低輕重微有差異。有學友不知其故,問我“哪個是真的呀”?雲紋銅禁的問世則是形單影只,據說覬覦者哈喇子三千尺。有人評說豫人“聰明不足,樸實有余”,故於忐忑中主動奉出壹組五尊失蠟法青銅器作為“封口費”以絕其念。這叫什麽事啊!
No.7 四神雲氣圖:西漢早期,南北長5.14米,東西寬3.27米,面積16.8平方米;1987年永城芒碭山梁國王陵區柿園墓出土。這是西漢梁孝王之子梁***王劉買墓室主室裏的壁畫。“乘龍兮轔轔,高駝兮沖天。”在富有裝飾感的畫面中,青龍、朱雀、白虎、怪獸四神,在祥雲、荷花、靈芝的映襯下遨遊雲天,動感十足。此壁畫不僅是中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畫面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壁畫,更是壹部承載西漢初年中國神仙思想的壯麗史詩,故被譽為“敦煌之前的敦煌”。
或許刻意減少光照的緣故,此壁畫背於陰且無近光照明,拍出的效果很黯淡,不得已用“美圖秀秀”補光並增強了飽和度,但身臨其境的震撼感仍大打折扣。假如我來策展,我更想把它鋪陳在天花板上。
No.8 武曌金簡:唐代早期,長36.2厘米,寬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1982年中嶽嵩山峻極峰出土。中國歷代帝王為社稷、為黎民、為升仙等,都在祭祀、封禪神州名山。與天交通,乃天子之天職。埋藏刻寫天子心跡的簡、冊,曾是祭祀、封禪活動的壹項重要內容。簡、冊上呈於天,乃天子與天帝的“私話家語”、國家之“最高機密”。正因如此,當時埋藏詭秘,後人難以發現,史家無從獲得資料,典籍亦無輯載。但是,這個古老神秘的“人天交通”之門,因登封小縣壹位屈姓采藥人的意外發現而轟然洞開。——“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壹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雙廓勾勒鐫刻,有武則天自造字若幹。
據說有文物販子拎了成捆的人民幣攆著老屈收購,這位農民卻毅然決然捐給了國家,獲獎500塊錢。呵呵,我書房裏也有這個金簡的復制品,相當精致。
No.9 汝官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北宋晚期,高19.6厘米,口徑5.8厘米,足徑8.4厘米;1987年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汝官窯系禦用窯,只在徽宗朝燒造二十年左右,靖康之後斷燒,窯口消失,技術失傳。據文獻記載,汝窯有“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之說。天藍釉的形成,主要是在燒造過程中窯位與火候恰臻妙處,故成品率極低、傳世極少。傳世汝瓷官方統計只有74件,臺北故宮、北京故宮和上博分別藏有21件、15件和8件,牛如國博者亦只有1件;境外收藏25件。據說當年壹位農民紅薯窖塌了驚現“寶藏”,這是在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唯壹壹件完整的天藍釉器物,故可謂之稀世珍寶、絕世無雙。盡管它非流傳有序,但壹經問世石破天驚。
省博館藏文物多達17萬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玉器和石刻最具特色。其中國家壹、二級文物5000多件,部分藏品堪稱“國之重器”。這樣的地方,值得壹來再來,相信每來必有新意。鄭州的羊肉燴面、胡辣湯、烙饃卷菜、荊芥等特色 美食 ,都好吃不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