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鑒賞,愛繁花似錦,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清建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散文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四書遇》等文學名著。
張岱名人名言:
壹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壹也。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壹番夢囈。
草木百余本,錯雜蒔之,濃淡疏密,俱有情致。春以罌粟、虞美人為主,而山蘭、素馨、決明佐之。春老,以芍藥為主,而西番蓮、紫蘭佐之。夏以洛陽花、建蘭為主,而蜀葵、烏斯菊、望江南、茉莉、珍珠蘭佐之。秋以菊為主,而剪秋紗、秋葵、僧鞋菊、萬壽芙蓉、秋海棠、雁來紅、矮雞冠佐之。冬以水仙為主,而長春佐之。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癡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壹夢。今當黍熟黃梁,車旅蟻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壹壹懺悔。
以笠報顱,以簣報踵,仇簪履也。以衲報裘,以苧報?,仇輕暖也。以藿報肉,以糲報?,仇甘旨也。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仇溫柔也。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仇爽塏也。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仇香艷也。以途報足,以囊報肩,仇輿從也。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
阿寶妖冶如蕊女,而嬌癡無賴,故作澀勒,不肯著人。如食橄欖,咽澀無味,而韻在回甘;如吃煙酒,鯁詰無奈,而軟同沾醉。初如可厭,而過即思之。
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蕭壹縷,哀澀清綿,與肉相引,尚存三四,叠更為之。三鼓,月孤氣肅,人皆寂闃,不雜蚊虻。壹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抑揚,壹字壹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
西施歌舞,對舞者五人,長袖緩帶,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旋猗那,若如秋葉。女官內侍,執扇葆璇蓋、金蓮寶炬、紈扇宮燈二十余人,光焰熒煌,錦繡紛疊,見者錯愕。
玉液珠膠,雪腴霜膩,吹氣勝蘭,沁入肺腑,自是天供。或用鶴觴花露入甑蒸之,以熱妙;或用豆粉攙和,漉之成腐,以冷妙;或煎酥,或作皮,或縛餅,或酒凝,或鹽腌,或醋捉,無不佳妙。
天下之看燈者,看燈燈外;看煙火者,看煙火煙火外。未有身入燈中、光中、影中、煙中、火中,閃爍變幻,不知其為王宮內之煙火,亦不知其為煙火內之王宮也。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壹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立塘上,見潮頭壹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冰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潮到塘,盡力壹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右,龜山壹擋,轟怒非常,炮碎龍湫,半空雪舞。
蹴醒驪龍,如寐斯揭;不避逆鱗,扶其鯁噎。瀦蓄澄泓,煦濕濡沫。夜靜水寒,頷珠如月。風雷逼之,揚鬐鼓鬣。
偶聽柯亭之竹篴,留滯人間;久虛石屋之煙霞,應超塵外。譬之孤天之鶴,尚眷舊枝;想彼彌空之雲,亦歸故岫。
亭前後,太仆公手植樹皆合抱,清樾輕嵐,滃滃翳翳,如在秋水。亭前石臺,躐取亭中之景物而先得之。升高眺遠,眼界光明。敬亭諸山,箕踞麓下;溪壑縈回,水出松葉之上。臺下右旋,曲磴三折,老松僂背而立。頂垂壹幹,倒下如小幢;小枝盤郁,曲出輔之,旋蓋如曲柄葆羽。癸醜以前,不垣不臺,松意尤暢。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
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為白。
石如滇茶壹朵,風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層摺,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無須不綴也。
清代文學家沈復名人名言沈復 (1763年1825年以後),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無錫)。清代文學家。著有《浮生六記》。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聖駕。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蕓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沈復名人名言:
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何時黃鶴重來,且***倒金樽,澆洲渚千年芳草。但見白雲飛去,更誰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情之所鐘,雖醜不嫌。
識趣之人看美人,三分容貌有姿態等於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態等於三四分
當是時,孤燈壹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
余與琢堂冒雪登焉,俯視長空,瓊花飛舞,遙指銀山玉樹,恍如身在瑤臺。江中往來小艇,縱橫掀播,如浪卷殘葉,名利之心至此壹冷。
蕓曰世間反目多由戲起,後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懷,撫慰之,始解顏為笑。
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矣。
若布衣暖,菜飯飽,壹室雍雍,優遊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
看那秋風金谷,夜月烏江,阿房宮冷,銅雀臺荒,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機關參透,萬慮皆忘,誇什麽龍樓鳳閣,說什麽利鎖名僵。閑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唱壹曲歸來未晚,歌壹調湖海茫茫。
文學家元結名人名言大全摘抄元結(719~772年),字次山,號漫叟 、聱叟 ,文學家。河南洛陽人,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歷七年(772)入朝,同年卒於長安。
元結名人名言:
與我壹登臨,為君安性情。
為君之道,何以為明?功不濫賞,罪不濫刑;讜言則聽,諂言不聽;王至是然,可為明焉。
樊水欲東流,大江又北來。樊山當其南,此中為大回。回中魚好遊,回中多釣舟。漫欲作漁人,終焉無所求。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只獎賞好的,而不懲罰壞的,就沒有規矩;只懲罰壞的,而不獎勵好的也臺造成混亂。
與時仁讓,人不汝上;處世清介,人不汝害。
不能此為,乃吾之心。反君之言,我自作箴。
君欲求權,須曲須圓;君欲求位,須奸須媚。
於時不爭,無以顯榮;與世不佞,終身自病。
鄉無君子,則與山木為友。
幼兒友知,代吾名書碑,及年大,更無辨。
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
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
我厭惡天是圓的。有人告訴他天是空闊無邊的,人不能看到盡頭,遠遠望去天幕四面垂落,因此說天是圓的,其實天並不圓啊!
寧可正直淪為奴隸,不能圓滑謀求顯榮。
前賢重守分, 惡以禍福移。
出言氣欲絕, 意速行步遲。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階檻憑空,下臨長江,軒楹雲端,上齊絕顛。
清流觸石,洄懸激註,佳本異竹,垂陰相蔭。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終身如此,可謂君子。
賞善而不罰惡,則亂;罰惡而不賞善,亦亂。
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名人名言大全摘抄紀曉嵐 即紀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曉嵐,壹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清代文學家。直隸河間府(今河北獻縣)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於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
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壹歲隨父入京,二十壹歲中秀才,三十壹歲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禦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裏世稱文達公。代表著作《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名人名言:
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
浮沈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不老泉。
生我的,我不敢。我生的,我不淫。其余無可無不可。
牛皮擰鞭鞭打牛,葦草織席席蓋葦。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塞北,壹天壹地壹聖人。
客從江南來,來時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見光清圓;曉隨殘月行,夕與新月宿;誰謂月無情,千裏遠相逐。
半夜歸心三徑遠,壹囊秋色四屏香;床前未覺黃金盡,鏡前難教白發長。
憶息花間初識面,紅袖半掩,石榴裙帶,故將纖纖玉指偷撚,雙鳳金線;碧梧桐,深深院,誰料得兩情何日教繾綣。
誰種瀟瀟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不隨妖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君子不黨,遇難必有人周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