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涼山彜族農家百吃不厭的壹種最常見的吃法,壹般取洋芋數斤,煨苦茶壹罐,將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燒熟,即燒即食,人稱“三吹三打”(因洋芋從火中取出後,人們壹般都要吹打幾下竈灰,故有此戲稱)又因洋芋物美價廉,既可當飯,又可當菜,可嘗鮮,奕可飽食,所以,無論羅列桌上珍肴或是野飲燒烤,砣砣肉和火燒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離”,成為小涼山彜族飲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產品。
雞豆涼粉
系取自麗江地產的壹種雞豆(又名“雞碗豆”)磨面濾漿做成的壹種涼粉小吃。因雞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涼粉外表呈現黑色,所以人們又稱做“黑涼粉”,舊時吏官不知個中就裏,在乾隆《麗江府誌》中,曾把這種風味小吃稱作“食黑豆腐”,其實“黑豆腐”就是今天的“黑涼粉”。在麗江新老城區大街小巷,幾百年業,雞豆涼粉是壹種經久不衰的風味小吃,暑吃涼,寒吃熱,涼吃拌以酸醋醬油蔥花蒜沫麻油調料之類,能消暑開胃、止車暈浪;熱吃將涼粉在平底鍋內用香油雙面炸黃、佐以調料,乘熱食之,也可曬幹後煎食等。雞豆涼粉雖然其貌不楊,但味道質地卻極其細膩爽滑、適口,是下飯偌酒的壹道風味好菜。
苦蕎粑粑
是寧蒗小涼山彜族待客的壹道風味飲食。在加工方法上,以火燒、湯煮為傳統風味,火燒者將蕎面和稀如糊後,攤在火炭上燒熟;煮湯者將蕎面做成餅塊放在肉湯中煮熟。正宗燒煮的蕎粑粑,不加任何化學添加劑,由於蕎面產自深山,沒有汙染,吃起來基中帶甜、清香宜人,加之基蕎面具有其他主食所沒有的微量元素,所以能清熱,化滯。
豬膘肉
又名“琵琶肉”或“琵琶豬”,是寧蒗瀘沽湖畔和永寧壩摩梭人及普火族特有的壹種臘肉制品。其制作方法是:在隆冬季節,將整條肥豬褪毛打整幹凈後,以肚皮居中開膛,除去內臟及骨骼,用椒鹽在豬腹內揉搓均勻,然後縫合,置於通風陰涼處用石板壓之,待風幹後即成為壹頭狀若琵琶的臘豬,可置放數年不壞,即使貓鼠蟲蠅也奈何不得。
三川火腿
產自麗江永勝縣三川壩,是滇西火腿中的名產,雖然名聲沒有宣威火腿大,但品嘗起來味道不在宣威火腿之下,尤其是陳放壹二年的“老火腿”三川火腿從殺臘月豬到割腿腌制都有壹整套完整工藝,首先,臘月豬以土著黑毛為佳,宰殺之後,用快刀割成邊緣整齊的“琵琶腿”,剔除油膜、擦掉血水,即可炒過的食鹽、料酒加入少許葡萄糖及火硝揉搓,再置入木缸或甕缸中“蜜腌”數日,再取出敷上綿紙,風幹後捂在栗炭竈灰中保存,時間越長、香氣越足、味道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