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壹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壹寫讀後感了。妳想好怎麽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通用10篇),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1《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劄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壹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壹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壹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壹詞,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淒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壹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壹詞中,以梅花象征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壹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盡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壹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壹陣清風過了壹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壹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2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蘇東坡壹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於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壹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並體現在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壹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壹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的感嘆贊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壹日,使蘇東坡壹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歡他的緣故。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壹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於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具有壹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
現在我最為欣賞的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風波途中遇雨》: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妳怎能不意會——風雨過後不壹定有美好的天空是壹種境界;不經歷風雨,怎麽見彩虹是壹種境界。不過現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壹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這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
蘇東坡異常坎坷的壹生,也是豁達樂觀的壹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壹樣千載有余情!經萬古流不盡!
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3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壹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壹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無可比擬的才華。壹說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同誌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常好在東坡是壹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郁郁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淒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回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壹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蘇東坡這壹豪氣幹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壹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裏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壹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壹樣永留千古!
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4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壹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討論文壇的巨子:“李白,壹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壹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嘗。他壹生為官,壹生清廉,壹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壹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壹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壹,更或是百分之壹。
但是他壹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到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壹己的私欲,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註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抵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開朗、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壹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5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覺得和自己眼中的蘇東坡差別甚大。印象中的蘇東坡是文學才子,才高八鬥;可是在林語堂先生的敘述裏,蘇東坡的主業是政治家。印象中的蘇東坡是不問鬼神的儒家,可是在林語堂先生的敘述裏,蘇東坡有些迷信,還煉丹給龍王寫信……關於蘇東坡,林語堂先生還想告訴妳什麽?
《蘇東坡傳》是客觀史料的主觀剪裁,畢竟我們所見的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林語堂將蘇東坡的特殊地位歸功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堅持原則,始終堅定不移,這和其旅美背井離鄉多少有些***性。在林語堂眼中蘇東坡是自由的象征,蘇東坡壹生的故事,在林語堂先生的思想裏,儼然也成為了壹幅巍峨壯觀的人生風景,“不喜亦無懼”,“人生過得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壹個有趣的靈魂從來不懼世間的苦難。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的英文名字是《The Gay Genius》,直譯過來就是“壹位愉快的天才”,可以想象蘇東坡在林現身心中的光輝形象是多麽的偉岸。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烈斯·費爾巴哈所言,宗教的本質之壹就是認識到“人有壹些限制,而這些限制至少是人站在宗教立場上想象到、感覺到的限制,譬如說,人不能知道未來,不能長生,不能連續不斷無憂無慮地幸福。”在林語堂眼中的蘇東坡經歷著人世間的美酒與美女,也經歷著人世間的禁欲生活。也許林先生在美國的時候真的是太羨慕蘇東坡先生了,羨慕蘇東坡用“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驅逐對現實和政治的不滿,雲淡風輕的說:“也無風雨也無晴”。也許這只是林先生想象中蘇東坡,壹生坎坷還算不上,只是在官場不太順風順水,其他方面都還好,真的是每個人眼中都有壹位蘇東坡。林先生眼中的蘇東坡壹生大起大落,樂天派的蘇東坡壹邊面對挫折壹路高歌,在文壇上留下了姹紫嫣紅般的成果,還徜徉在女人和美酒美食之間。這種坦蕩,這種豁達,林先生認為,壹個人的才氣與其所具備的性格存在天然的某種關系,借著描寫蘇東坡認識將自己的價值觀也抒發下:“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讓我們熱愛生活,並享受生活,做壹位愉快的天才。
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6“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題西林壁》,我從小就能朗朗上口地背出來。而作者蘇軾,也名不虛傳。從《飲湖上初晴後》到《惠崇春江晚景》,從《念奴嬌 赤壁懷古》到《水調歌頭》,人人無不熟知。
蘇軾,宋代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軾合稱“三蘇”; “唐宋八大家”之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他精通各個領域。他是詩人、詞人,寫過數千篇詩詞;他是書法家,於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是美食家,發明了流傳至今都贊不絕口的東坡肉、東坡魚;他還是藝術時尚家,他壹穿戴,就使“東坡帽、東坡屐”民間長存。他是奇人,他也是神人。
我對他的了解不是很多,但卻對他詩詞特別感興趣。
還記得從小就背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這首詞,是在他官場失利時所做。但是這首詩給人的意境沒有任何的抑郁,它表現了雖然表現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何人不曾面對過離別,何人不曾面對過傷心。然而有人從此壹陣不起,有人卻樂觀向上,創造出了“不可能”的奇跡。蘇軾,雖然被壹貶再貶,卻在此時創造了他詩詞輝煌的最高峰。他因第壹任妻子去世,傷心萬分,多年後寫下感動千古的《江城子》。他的種種遭遇也煉成了他豪放千古的詩,煉出了他樂觀的精神,煉就了他亙古不變的癡迷!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首自嘲詩是詩人面對當年自己的畫像時所作,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既有對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對自己壹生的總結,多重感情交織在壹起。短短24個,卻包含了作者多少年來的情感!我不禁對他有敬意幾分。
他,就是那個豪放的詩人,他成就了詞的豪放派。他就是那個奇人——蘇軾。
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7《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寫書人與被寫人的名字都如雷貫耳,所以,這是壹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經典之作。
當時讀它依然帶著壹些目的性和應急性——為了講好《大學語文》的壹節專題,即《宋代文學的集大成者——蘇東坡》。後來了解到,這本書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用生花妙筆,將壹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壹生娓娓道來,壹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歡蘇東坡,首先是喜歡蘇東坡那些“明月幾時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詩文,再就是被蘇東坡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深情所打動,被蘇東坡“壹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樂觀態度所折服,讀完這本書後,更覺得蘇東坡“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也只有林語堂林大師的如椽之筆能把他誇盡、寫真、寫活。林大師說:“知道壹個人,或不知道壹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系。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蘇東坡。我了解蘇東坡,是因為我喜歡蘇東坡。”
而我們知道,有時我們愛上壹個人,或者將之視為偶像,是因為我們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這樣的人是我們窮極壹生也無法成為的,無論是先天的天賦,還是後天的風骨氣韻,或者是大時代給與的波瀾壯闊。我們掙紮在自己的人生裏,壹不留神就變成了塵埃,那麽渺小,那麽為現實所迫,壹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別人的閃光天賦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們在暗夜裏羨慕嫉妒恨的標的之壹。
對韓寒如此,對邁克爾傑克遜如此,對蘇東坡更是如此。蘇東坡的智慧與才情,不但驚艷了同時代的人,還穿越了千載的悠悠歲月,溫暖著我們,和我們同悲同喜。這樣活潑潑的生命,這樣平易近人的古人,這樣的心胸才華,這樣跌宕起伏的命運和他在命運流轉之間表達出的達觀幽默,享受生命的態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個出來。
每當想到世間曾經有壹個這樣偉大而溫暖的靈魂生活過,我就覺得非常感動。蘇東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讓我看到了生命的壹種境界。
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8近日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中頗有感觸。蘇軾雖文章名滿天下,仕途卻歷經艱險,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壹生融儒,釋、道於壹體,詩、文、詞、書、畫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立於尖峰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在
比之於李白,他多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壹生都在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勞累,被貶黃州時他雖是壹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為了改變黃州丟棄女嬰的習俗更為了拯救那些無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世界上第壹座孤兒院,使那些剛出生的女嬰享有了生存的權利。出任杭州太守時他不僅整頓西湖,平衡糧價,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時為了解決農民因藥價貴而沒錢買藥的問題成立了世界上第壹座公立醫院。甚至在高齡謫居海南時他仍然沒忘了百姓,他教當地人讀書寫字,耕地種田,打井采藥,為海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之於杜甫,他又多了壹些幽默和曠達,他喜歡陶淵明棄官歸隱的'日子,在被貶為農時安於田園生活,他曾寫道:吾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只是因為勞而有獲,衣食能夠自給,他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他的達觀思想。他還喜歡做菜,也樂於自己做菜吃,吃飯乃人生壹大樂事也,這點倒是和我很像呢,從來都不能理解為什麽有人會覺得吃飯是壹種任務。蘇軾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傳下來了,最有名的當屬東坡肉了吧,杭州樓外樓的東坡肉有幸吃過壹次真的是名不虛傳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經過現在的廚師改良過。
個人總覺得會吃的人總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蘇軾,不管朝廷怎麽貶都貶不倒他,因為不管在哪裏不管處於什麽樣的地位他總能找到自己該做的事情總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人似鴻雁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時間總是轉瞬即逝,壹切經歷都只有壹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麽深刻而堅決的愛好人生。
讀罷全書,留給我最深刻的感觸是“塵世是唯壹的天堂”人生不再,我們應該趁著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努力讓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實有價值!
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9最近,剛剛讀完了這本書,我對蘇東坡不禁感到無比的崇拜。他不僅是壹個優秀的作家,也是壹位新派的畫家,同時也是偉大的書法家。他還是工程師,釀酒師……每次想到他,腦海中東輝浮現他那慈祥的微笑。
在蘇東坡坎坷的壹生中,我最感興趣的便是他的“女人緣”。宋朝洶湧澎湃的朝廷中,堅持正義的蘇東坡總是遭人排斥。好在歷代的皇後們總是在關鍵壹刻幫助蘇東坡化險為夷。在他受審時,是仁宗的皇後救了他壹命;接著,又是英宗的皇後拔擢他得勢;在晚年時,若不是神宗的皇後攝政,蘇東坡估計早就放逐蠻荒了。雖然,在宋朝有幾個不明事理的皇帝,幸運的是還有幾個賢德的皇後。她們總能看透壹切大小事情,能明辨是非黑白。神宗皇帝壹去世,太後便廢除壹切王安石的政令,重召蘇東坡、司馬光,並皆以重用。這些皇後們的庇蔭總是讓我贊嘆又惋惜。
蘇東坡退出壹切朝政,重返“山林”時,他便又稱為百姓之友。他每治理壹個地方便都受到百姓愛戴。他幫助百姓們治水挖井,並用竹子做管子連接起來,千家萬戶便都能喝到幹凈的水。他還為當地修建醫院,這個“安樂坊”便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僅三年之內,治好了壹千個病人,人們的健康得以有了保障。他也幹平常太守不幹的事——修繕房屋。經過歲月的侵蝕,原本古老的房子變得破爛不堪,蘇東坡為了更好的保護他們專門請人修理。可以這麽說,他所到之處,人們無不歡喜。
浪跡天涯的時候,蘇東坡還迷上了釀酒與養生。閑暇之余,蘇東坡便在自家屋子裏釀起了酒。偶爾也有人向他求教,但他在做酒方面只是個外行中的內行,有些人甚至嘗了他的釀的梅子酒,腹瀉了好幾天。睡前他時常盤起腿打坐,他認為調整好呼吸節奏並平息心律便可延年益壽。
蘇東坡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他以前耕作過壹塊田,那塊地方叫做東坡,於是便有了東坡居士這個稱號。他總是在不同時期遭受不同的打擊與fei謗。 正如人們所說,做好壹個普通人並不容易,更何況蘇東坡呢?我的心底,他卻做了壹個大寫的人。
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10“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了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如果說,這壹首家喻戶曉的《江城子 記夢》讓我第壹次認識了蘇軾,那麽林語堂老先生的《蘇東坡傳》則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這位傳奇人物的壹生……
林語堂先生在文學方面的造詣自然是極深的,而他筆下的東坡更是栩栩如生,讓我仿佛回到了壹千年前,看到了那個文學偉人的跌宕起伏。
現在人們評價壹個人,第壹個看的已並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蘇東坡的美名能夠流傳至今,自然也與他的人格魅力無不關系。
蘇東坡是壹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作者概括他壹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壹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壹個散文家,壹個新派畫家,壹個偉大的書法家,壹個釀酒的實驗者,壹個工程師,壹個假道學的反對派,壹個瑜伽術修煉者,壹個佛教徒,壹個士大夫,壹個皇帝的秘書,壹個飲酒成癖者,壹個心腸慈悲的法官,壹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壹個月下的漫步者,壹個詩人,壹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來,蘇東坡遠不是這幾個詞能夠概括的。林語堂老先生也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卻又“望塵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壹個詞來形容蘇東坡,那應該是充滿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與生俱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講,妳有沒有浩然之氣,就決定了妳有沒有成就,他會在生活中逐漸顯露出來的。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牌》中說的:“浩然之氣,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顧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這本書我總***讀了兩個星期,每每沈浸其中,我就好像有壹雙翅膀。就飛翔在蘇東坡的上方,註視著他,與他同樂同悲。但奇怪的是,我壹直沒有完整的想象出過蘇東坡的相貌,只有壹個高大的背影。或許是正如作者所說:我們壹直在追隨觀察壹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的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現,曇花壹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壹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那才是萬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