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壹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麽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
每年端午壹到,母親在頭壹天晚上跑上壹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壹起包,綠綠的粽葉裏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三四個小時,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壹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麽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壹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的作文素材二
全世界有很多節日,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我的家鄉韶關也以其獨特的方式過著屬於我們的傳統節日。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原因不是因為屈原,不是因為什麽。就因為我是在端午節那天出生的。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壹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為餡料不壹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節還有壹個不可缺的活動——劃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劃動船槳,壹人坐龍首敲鑼,壹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壹、二”“壹、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群眾頂著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為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妳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壹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連肚子也是想家的,心裏裝著親戚們,肚子用來想家裏的美食。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端午節的作文素材三
端午節吃粽子,春節放鞭炮,元宵節吃餃子,清明節上墳等是我國傳統文化習俗。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異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壹起,過個團圓節。
在端午節的前壹天,我們買來了壹大堆竹葉,把它泡在水盆裏,準備明天包粽子。到了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聞見廚房裏飄出壹陣陣香味,饞得我是口水直流三千尺,於是我就走到廚房跟外婆壹起包粽子。我先在糯米堆裏拿出壹些糯米,分別把它擺成立體的三角形,中間放上壹個大蛋黃,還在每個角上各擺了壹塊肉,然後在水盆裏拿出竹葉,把它們包起來,再用繩子捆緊,可我怎麽也捆不緊,而外婆卻熟練地包好了。
捆到後來,我有點不耐煩了,就問外婆,為什麽要包粽子?外婆說:“包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誌而跳江自殺,老百姓知道後,紛紛走到江邊劃船打撈,大家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可打撈了好久,也不見他的屍體,最後大家紛紛拿米團往江裏扔,不讓江裏的魚、蝦、蟹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吃粽子”。聽了這個故事,我深深的被感動了,於是就用心地包起了粽子,終於成功了。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敬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
端午節的作文素材四
端午節的第壹個意義就是紀念屈原,屈原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由於不得誌,在國家被秦國攻占後,屈原失望之際,在沈痛的心情之下,屈原最終選擇了抱石投江的自殺之路。人們為了頌揚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便把他投江之日定為端午節,以此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詩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並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軍所捕,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